03.06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司马长史


大家应该都对鳌拜此人并不陌生吧,此人那在历史上可是浓墨重彩的响当当的角色。这与康熙皇帝密不可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笔者讲个故事。

康熙年间,具体来说就是公元1669年,鳌拜孤身前往金銮殿接受少年天子康熙的召见,未曾想,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臣子与皇帝之间的会晤,而是鳌拜的断头终结。在康熙的一声令下后,一批少年武士纷拥而来,最终依靠众人的共同努力,鳌拜被抓获。

本来鳌拜所犯下的罪行那各个都是不小,而且都是死罪,但是宅心仁厚的康熙念在鳌拜对清朝的贡献实在是突出,对他进行宽大处理。但是毕竟是功高震主且嚣张跋扈的乱臣贼子,还是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接下来,在对鳌拜处理完后,对他的朝中势力进行了连根拔起的策划。鳌拜先前的亲信被贬的贬,杀的杀,可真是不免让人想起了“覆巢之下,岂有安卵”这句俗语。

其实,在进行对鳌拜的制裁前夕,康熙就进行了相应的谋划,例如看似无意实则蓄谋已久地将鳌拜的亲信大幅度地调离京城,宫中禁军也被安插入了康熙自己的人。但是笔者有个好奇,雁过无痕,这句话只能自欺欺人,任何动作在消息四通八达的鳌拜都是一览无余,那么为什么,鳌拜却选择漠视,难道他真的政治敏感性如此低吗?接下来就跟笔者一同去探讨这其中的前因后果吧。

先来了解鳌拜其人,他是大清朝数一数二的功勋人物,他出身将门,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了将门虎子。他是清朝三代元勋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他的作战能力十分的突出,骑射都颇为精通。他少年时期就开始跟随皇太极走南闯北,那可真是战功赫赫,在在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此人物,当然被皇太极视为心腹,他成为了“天子之师”镶黄旗队伍中一位弥足轻重的将领。

鳌拜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在面对统治者对他的莫大信任面前,能够忠心耿耿,“忠心事主,始终不渝”。但是为什么最后鳌拜会演变成为醉心于权力的玩弄权谋的臣子呢?

这与他的三次被轮死的经验有关,在一片丹心向帝皇的境况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鳌拜内心对于权力的渴望还是占了上风,他开始享受并重视将权力掌控在手中的感觉,这种依托权势得到特权的滋味使他沉醉,也让他分外的开心。于是在权力的诱惑下,他走向了成为一代权臣的道路。顺治临终前给予他的莫大的权力给了他可乘之机,晚年的鳌拜彻彻底底沦为了权力和权谋的奴隶。

擅权8年,但是这里仍需注意的一点就是鳌拜和历史上大多数的权臣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他不是为了篡位而想拥有权力,仅仅只是享受权力带给他的快感,并且,在他的心中,皇帝就是他的主子,是绝对不能够对不起的信仰。因此,尽管他不放权、不退让,但是在康熙面前,他还是用忠诚和敬佩来对他,矢志不渝地将他当成是自己的主子。

但是政治的战斗告诉我们,尽管你内心深处不会篡权,但还是始终有这样的隐患,还是需要剔除,由此,康熙皇帝还是将整治的手伸向了鳌拜,而且就算鳌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心,难保底下人不会有,擒贼先擒王,一旦将头领拿下,剩下的自然就会溃不成军。

但是好在康熙皇帝是个明白人,没有对鳌拜的亲人采取严苛的连坐的处理方式。因为康熙对鳌拜的忠诚坚信不疑,但是还是会担心根基不保,也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自己的一个臣子架空。因此,除掉鳌拜成为了他早点掌控权力、早点走向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的必经之路。

但是康熙皇帝没有杀掉康熙,也没有牵连鳌拜的家人,仅仅只是幽禁了鳌拜。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及鳌拜旧时的功劳,恢复了他的名爵。雍正时期,雍正赐予祭葬,追封鳌拜为一等超武公,并赐予世袭罔替的特权。

由此可见,在清朝历代皇帝的举措中可以发现,鳌拜其人还是非常受到皇帝的喜爱的,只是碍于统治的需要,迫不得已,才会对他这样处理。也难怪,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就是做臣子的大忌。


无笔


鳌拜造反?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鳌拜这个人,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下。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战敢拼而闻名,他以一战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前后功勋卓著,不仅如此,鳌拜最大的功绩就是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代的忠心耿耿。

满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死后,满洲亲贵开始争夺帝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有着掩饰不住的野心,鳌拜手握重兵,却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最终多尔衮做出了让步,满清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

鉴于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不阿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数次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短短两个月,鳌拜就两次差点被杀,后又被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想要杀死他,此时的鳌拜依然对顺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过去。

顺治亲政后,知道鳌拜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他为顺治朝的朝政,军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在顺治临终之际,指定鳌拜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熙。


顺治死后,鳌拜尽心竭力扶助康熙,成为当时满清政府震慑其余势力的利剑,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庄等人,急着拿到权利而不惜自毁长城,向辅政大臣开刀,才引起了后来的三藩之乱等事件。


鳌拜是从来没想过造反的,而且说鳌拜擅权,也言过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罢了,鳌拜是辅政大臣,在皇帝没有亲征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掌握权利的,何来擅权之说,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让鳌拜进宫,鳌拜就去了,这还不能表现出鳌拜的忠心吗?一个擅权想造反的人会这样做吗?


事实已经证明了,鳌拜确实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当康熙想杀掉鳌拜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这样的脸皮也不敢再杀他了,只能说他擅权而囚禁了事,当然,事后有没有悄无声息的让他死,就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关河南望


鳌拜是清初的权臣,号称“满清第一巴图鲁”,最后被康熙皇帝找了一帮身强力壮的青年,召见入宫后设计擒拿。鳌拜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事实上他真造反,康熙皇帝可能真顶不住,不然何须召见他入宫中,设计擒拿。不过也必须要说,鳌拜专权是真,但是他还真没想过造反。

事实上,鳌拜没想造反这一点,康熙皇帝也是清楚的,不然单是谋反这一点,鳌拜就足够被凌迟处死了,但是他也只是被囚禁致死罢了。鳌拜对皇太极,顺治皇帝都是十分忠诚的,不然在皇太极去世后,当时多尔衮势力庞大,他早就委曲求全依附多尔衮了,但是鳌拜不惜和多尔衮翻脸,坚决拥立福临登基。

鳌拜画像

顺治皇帝死后,给康熙皇帝留下了四大辅臣,鳌拜就是其中之一,这四大辅臣从一开始,内部就是有问题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的人,和其他三人是分歧最大的,索尼岁数大了,求稳最重要,所以存在感最低,能不表态就不表态,鳌拜本来就看不上苏克萨哈,两人的矛盾很深,遏必隆又常和鳌拜搞在一起,而鳌拜仗着自己功劳大,横行霸道,又没人遏制,逐渐开始专权。

他把康熙皇帝的侍卫倭赫搞得家破人亡,又把反对自己的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论处死罪,康熙皇帝想要保这三个大臣,但是鳌拜坚决要处死这三人,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又不敢表态,只是附和鳌拜,这让康熙皇帝开始感到忧虑。索尼死前上书让康熙皇帝亲政,但是康熙皇帝还无法和鳌拜对抗,仍然让辅臣辅佐处理政务。

康熙皇帝

这些辅臣中,索尼死后,苏克萨哈资历最高,他看康熙皇帝皇帝亲政后,还是受到鳌拜掣肘,他自己虽然和鳌拜是亲家,但是两人的关系非常差,所以他就主动上书康熙皇帝,请康熙皇帝解除辅臣职务,第一个自己能恶心下鳌拜,另外也算是送康熙皇帝一个人情,鳌拜原来就跟着皇太极,本来和正白旗不和,自己又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他咄咄逼人的去找了康熙皇帝,强烈要求他处死苏克萨哈,最后苏克沙哈被绞死。

这件事的发生,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铲除鳌拜,此时的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的实权,康熙皇帝的皇权进一步沦落,但是对于鳌拜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毕竟他辅政时期,铲除的大多数人,都是曾经多尔衮和正白旗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巩固了皇太极这一支的势力,虽然他专权,有时候在康熙皇帝面前也比较霸道,但是他真没有推翻康熙皇帝的心思。

影视剧中的苏克萨哈

虽然他也知道康熙皇帝对他已经有些不满了,但是并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真会对自己下手,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是个忠臣,干的事情虽然霸道,但从长远来看,对康熙皇帝是有利的,另外一方面,鳌拜在朝廷内外,党羽众多,康熙皇帝如果真动了鳌拜,很有可能会引起动荡,所以鳌拜也并不认为康熙皇帝会对自己动手。

另外,鳌拜即使手握重兵,但是对于皇室来说,他只是个奴才,他调兵造反,即便成功了,也必然遭到其他各旗的讨伐,他并没有能力稳定住局面,反而会导致天下再次大乱,所以鳌拜也不可能起兵造反,而康熙晚年也曾经说过:“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在康熙五十二年恢复了鳌拜的名爵,就此看康熙皇帝最后还是认可鳌拜的。

鳌拜被擒图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鳌拜的失败在于他自认为是赤胆忠心为了大清,为了康熙,死不瞑目。

我们可以看到,鳌拜生前虽专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也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但他并没有实际篡位的举动。

鳌拜是武人出生,老粗一个。

当时谁都看出多尔衮专权,鳌拜却敢和他作对,支持豪格。结果鳌拜三次被判处死罪,三次侥幸赦免。

如果鳌拜稍微聪明一些,也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顺治上台后,重用鳌拜,后者表现也是很忠心,不然不可能成为四大顾命大臣。

然而四个大臣中,遏必隆才能平庸,没有主见,事事听从鳌拜。

年老的索尼则是狡诈的墙头草,两面讨好,谁都不得罪。

唯一有些主见的,就是同鳌拜有姻亲关系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虽有一定政治能力,却也是趋炎附势之流,平时一般不敢得罪鳌拜。

这种情况下,康熙幼小不能主政,能力最强且愿意承担责任的鳌拜就独揽大权。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尝到了乐趣,就很难放手。

鳌拜最大的问题是,在康熙亲自主政时候,没有立即放弃权力。

相反,其他的人就狡猾多了。

墙头草索尼本来事事巴结鳌拜,死前却突然上书要求康熙主政。

其实,这就是索尼两面投缘,给自己留一手,可以说是比较高明的。

而苏克萨哈也认为鳌拜根基不稳,不可能长期主政。参考多尔衮被鞭尸的先例,依附鳌拜肯定没好下场。

所以,苏克萨哈也狡猾的要求辞职,归政康熙。

索尼死后,苏克萨哈在顾命大臣排行第一。他既然辞职,排行最后的鳌拜也应该辞职。

如果鳌拜顺势辞职,说不定还能善终。

但鳌拜一时冲动,认为康熙幼小是傀儡,根本不愿意放权。

他强迫康熙处决苏克萨哈。

其实杀不杀苏克萨哈,康熙到不在意。但关键在于苏克萨哈此举是让康熙亲政,鳌拜杀苏克萨哈就等于拒绝交权,这就犯了最大的忌讳。

其实鳌拜当时虽掌握大权,但八旗的势力都很强,他一个人不足以和大家对抗。

所以康熙让几个少年生擒鳌拜以后,鳌拜的政治势力就迅速被清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鳌拜属于政治白痴一类,犯了古往今来的大忌,还不如索尼和舒克萨哈狡诈。

而且,鳌拜至始至终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太失败了。


萨沙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为什么“鳌拜明知康熙要对付他,并且手里握40万兵马,却没有起兵造反”。

其实,鳌拜之于大清或者说是之于皇太极,那都是一片赤诚之心。自从跟随皇太极以后,鳌拜是南征北战,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皇太极去世后,他也没有因此而趋炎附势,反而果断地站到了皇长子的一边,几乎是抱着一颗必死的心和多尔衮对着干,并且以武力压制这多尔衮,令其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让多尔衮死了称帝的心。

也正因此,鳌拜时时处处受多尔衮打*压,但鳌拜始终毫无怨言,而且还处处维护顺治帝。一直到多尔衮病死后,顺治帝这才掌握政*权,鳌拜也从这时情才挺起了胸膛做臣子。所以说,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得到大清王朝的皇位,如何皇帝要鳌拜死,估计鳌拜都不会犹豫一下,可以说是抛头颅、洒热血,一身肝胆。

而且鳌拜也从来都没想过要造*反,说鳌拜擅权,我觉得这也有点言过其实。不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鳌拜作为是辅政大臣,在康熙帝还没有亲自理政时,辅政大臣自然要掌握大权,这又何来擅权呢?

历史事实也已经证明了鳌拜的确是非常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人的,为此还差点送了命。当康熙帝想要杀死鳌拜的时候,鳌拜把上衣一脱,让康熙看看他为保卫大清四处征战换来的满身伤痕。康熙帝看到后不是也没有杀他吗!最后也只是给他安了个擅权的罪名,将其囚禁起来了事了。

鳌拜手握军事大权,掌制着大清的军队,包括皇宫的禁卫都被鳌拜操控着,如果他想反,估计没有人能够拦得住吧!所以说,鳌拜根本就不会造*反,只是康熙帝想要搞他而已。当康熙帝要鳌拜进宫时,鳌拜想都没想就去了,如果一个想反的臣子会这样做吗?这难道不能说明鳌拜的一片忠心吗?


大史官


鳌拜虽然擅权,虽然没将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可实际上他从来没想过谋权篡位,这也是他之所以落得个凄惨结局的原因。

顺治皇帝临终前任命了四位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鳌拜排在最后,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能够踩到索、苏、遏三人的头上,从这一点来说,只将鳌拜看成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将显然不妥。

索尼可是四朝元老,可是见了鳌拜,不也像鼠见了猫?

这固然离不开鳌拜手中的兵权,可是鳌拜在政治上也一定具有一定的才能,否则一个政治菜鸟还不得被索尼这样的老油条给耍得团团转?再说,如果他政治能力不行的话,顺治皇帝恐怕也不会让他当什么辅臣了。

因为所谓的辅臣,不仅要起到辅佐皇帝的作用,还得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此外,鳌拜还曾几次三番找多尔衮的不痛快,几近被处死,可是每次却都能逃过一死,这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个政治白痴。

那么,鳌拜既然手上握有兵权,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为何却没有谋权篡位,将小皇帝康熙一脚踹下来,然后自己当皇帝呢?

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从没想过谋反。

顺治亲政之后,为何擢升索尼、鳌拜他们,因为他们在顺治五年的时候曾被人诬告说要拥立豪格,但是后来被证明他们实际上一直是忠于顺治这个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份忠心,这才让顺治将他们当成心腹。

不过,康熙即位之后,索尼一心自保,遏必隆胆怯,苏克萨哈的威望又镇不住鳌拜,所以鳌拜才恣意妄为起来,圈地圈到了苏克萨哈的头上。鳌拜圈了正白旗的地,正白旗哪能乖乖就范,所以苏纳海跳出来弹劾他,然后康熙召集了四位辅臣商议,鳌拜直接一句“请置重典”——皇上,他们污蔑我,请狠狠地惩罚他们!

索尼和遏必隆什么也没说,等于是默许了鳌拜的行为,可是苏克萨哈却坐不住了,投了否决票,这才没让鳌拜得逞。

可是,鳌拜气不过呀,直接矫诏处死了苏纳海等人,可见当时的鳌拜确实很嚣张。

鳌拜如果有心想要取代康熙的话,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对康熙下手,只是他并没有这么想过,原因说白了,他又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别人或许可以容忍他擅权,可未必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谋反,也未必会支持他谋反,这一点鳌拜其实看得很清楚。

只是鳌拜太骄纵妄为了,所以即便鳌拜没想过谋反,可是他的行为实际上也已经踩到了皇权的头上,康熙也不可能容得下他。

此外,鳌拜手里真的有40万军队吗?恐怕不然。

清朝入关之时,八旗军才有多少人?顺治时期,满、蒙八旗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即便加上汉八旗也不过十几万人,绿营兵虽然又数十万之多,总兵力或许也就七八十万,鳌拜手里能有40万?

只能说,这是一个笑话。

纵使投靠鳌拜的军队达到了40万,清朝的军制也让他没办法谋反,因为军队被分散驻扎到了各个地方,鳌拜想要用这40万人造反,调动起来得有多大的动静?

更何况,京城也不是只有一个鳌拜,即便他只动用京城里的人,他也未必有足够的实力打到紫禁城里去。

顺治时期,宫廷侍卫选自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也就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六位领侍卫内大臣也出自这三旗,这也就意味着鳌拜根本不可能无声无息地突然打到紫禁城而不被人发现。

所以,鳌拜手里不仅没有40万军队,也没有适合谋反的时机,除非他能够完全一手掌控上三旗。

除此之外,鳌拜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想到小皇帝康熙会对他出手。

康熙八年,小皇帝康熙才15岁,也才刚刚亲政一年的时间,在鳌拜的眼里,他还只是一个屁事不懂的乳臭未干的小毛头,而鳌拜此时已经辅政八年,可谓是权势滔天,鳌拜怎么也不会认为康熙敢出手对付自己。

再说了,鳌拜也没想过谋权篡位,康熙有什么理由出手对付自己?

所以,鳌拜在没有将康熙放在眼里的同时,也没有刻意地防备过康熙,这也是康熙能够出其不意、并且成功制服鳌拜的原因。

康熙找了几个和他一样的少年在公里练什么扑击,鳌拜虽然知道了,可也没往心里去,如果真让鳌拜知道康熙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康熙还能练的下去?更何况,如果鳌拜真知道康熙想要对付自己,被逼急了的鳌拜也未必不会造反。

所以,鳌拜没想到康熙会对自己出手,也是鳌拜最终没有走上造反这条路的原因。

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的四位辅臣,除了死得早一点的索尼之外,不论是鳌拜,还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他们三人的下场都可谓凄惨。

康熙这个人报复心实际上是很强的,鳌拜擅权之时,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没有站到皇帝这一边,所以他们在康熙看来和鳌拜也差不了多少,索尼要不是死得早一点,恐怕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当然,不得不说康熙也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很有能力的皇帝,拿下了鳌拜,没过几年便又对三藩下手,虽然打了几年,可最后还是成功地削了藩,明朝的朱允炆但凡有康熙一半的能力结局都不会这么惨。

只可惜鳌拜被权力冲昏了头,虽然对清朝忠心,可终究也难逃一死。


宁糊涂


有人说鳌拜明知随着康熙皇帝的年龄增长,势必会对付自己,为何鳌拜却不敢造反,自己夺取皇权,之后称帝?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声称以鳌拜的实力,再加上鳌拜在军中的威望,灭了康熙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没有造反,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鳌拜更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实力不允许

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虽说鳌拜之后一家独大,但是因为清朝的组织架构特殊,皇权非常集中,况且即使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在满清人眼里,康熙才是正统,清朝历史上也有很多贵高权重的能臣,但是最终都没有造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谓的40多万重兵,那也只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之中,实际上鳌拜也就是功高盖主,占着自己三代元老,为人行事有些过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属不同人管辖,就连鳌拜也不能够完全确定这些人都会听自己的命令,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怎么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鳌拜没有造反的必要

真实历史上,鳌拜忠心耿耿,并无造反之心,作为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之后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鳌拜一生战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熏心,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剧中描述鳌拜造反,实则正史当中鳌拜并未有过造反的举动,他本就位高权重,只是在晚年表现的有些飞扬跋扈,这和康熙年少有关,而康熙也正是因为鳌拜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清朝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没有可能控制局面,这才和祖母孝庄一同决定将鳌拜擒获。

当时班布尔善一直鼓动鳌拜造反,但是鳌拜并未听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获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要抓我?”

三:鳌拜不知道康熙要对付自己

鳌拜认为康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却不知道康熙在孝庄的教导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同意,遂与鳌拜争辩,但是鳌拜却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场之道为由,于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熙和孝庄,但是鳌拜却不以为然,依然在宫中骄横,最后被康熙擒获,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将其关入大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因为鳌拜功高震主,不过这也是历代皇帝所惧怕的,但是鳌拜认为康熙还小,怎么可能会抓我,况且我也没有再紫禁城造反。


猫眼观史


鳌拜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是功臣也是忠臣,对皇太极更是一片忠心。 鳌拜是武将出身,性情刚愎、耿直,加之累累战功,使其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康熙初年辅政时期他飞扬跋扈,把持朝政,犯下颇多恶迹,还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最终康熙忍无可忍,设计除去鳌拜,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鳌拜手握40万大军却为何不造反?其一是因为他忌惮孝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的背后有着很大的力量,就算是鳌拜也不敢轻举妄动;其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皇室血脉才是正统,没有皇室血统,若强行夺位,只会落下个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鳌拜虽手握40万大军,却只敢控制政权,不敢造反。





布娃娃的眼泪


鳌拜对大清或者说是对皇太极一片赤诚。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当皇太极去世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跟随多尔衮,而是当帝位选择遇到分歧时,他果断站在皇太极的长子那边,抱着一死的心态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轻举妄动,同时也打消了多尔衮称帝的小心思。也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处处打压鳌拜,鳌拜也无怨言,处处保护小顺治帝,直到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得到政权,鳌拜才一点一点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鳌拜从来没有想过大清王朝的地位,就算皇帝要鳌拜死,鳌拜也绝不会犹豫,立马抛头颅洒热血,一身肝胆。

鳌拜晚年为什么会变得专政,目中无人?

主要原因:一、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话直说,没多余的小心思,性情刚愎、耿直,自会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战功,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任何人都会骄傲起来,况且他还是一介武夫,自然会愈加自负,开始骄横跋扈,气量狭隘,结党营私,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三、四位辅政大臣,一个老死了,一个被自己搞死了,还有一个是自己的跟屁虫,加之皇帝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而已,自然会目中无人,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

最终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鳌拜。直到下监狱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被康熙下令革职炒家,终身监禁。

我们只看到了鳌拜晚年的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却不知他的一片赤诚。就算手握百万大军,他也定不会起兵造反。


乌拉杂谈


鳌拜是忠臣,是权臣,但不是奸佞之臣。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九门提督卫齐之子,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对大清对爱新觉罗氏,尤其对皇帝是绝对的忠诚。

将门出身,精通骑射,清军未入关之前,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过赫赫战功,被赐号“巴图鲁”,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之一。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骤然崩逝,临终之际未能就储君之位,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这就使得皇位的继承,充满了无尽的凶险。

稍有不慎,国力正在蒸蒸日上的满清,就会因皇位继承人问题,而发生内讧,且极有可能从此走向衰落,错过问鼎中原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

国不可一日无君,面对骤然空出来的至尊之位,但凡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心中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想法的,但想坐上这把龙椅,没有实力,你就趁早那儿凉快就到那儿去。

经过激烈的角逐之后,进入决赛的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任谁也不肯做丝毫的退让。

鳌拜作为皇太极的心腹大将,当然是坚定的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在商讨皇位继承的问题时,其不但在大殿之上与多尔衮针锋相对,且还殿外集结了镶黄旗的精锐,言下之意,若多尔衮强行登基,那么他鳌拜必将血战到底,誓死追随先帝。

正是由于豪格、鳌拜、索尼等人的坚决反对,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他也坚决反对豪格即位,然后提出了由九阿哥福临登基,以及由其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的提议,并顺利获得通过。

虽然多尔衮未能坐上皇位,但由于福临年幼,济尔哈朗又不斗不过他,所以大清的军政大权皆由其一人独揽,于是豪格、鳌拜等人便开始遭殃了。

豪格愣是被多尔衮一步步的给折磨致死,而鳌拜则是先后三次被多尔衮判处死刑,但都被顺治皇帝给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多尔衮摄政的那段时间,绝对是鳌拜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因为他时刻都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都有被多尔衮索命的可能,这种恐惧直至多尔衮意外死亡,才得以终结。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得以亲政,鳌拜的春天来了,可谓春风得意,正是因为他之前受了太多的苦,所以顺治皇帝对其是非常的信任。

当然鳌拜能够得到顺治皇帝的宠信,除了忠心之外,其个人能力也是非常彪悍的,所以顺治十八年,年轻的福临在临终之际,指定其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之初,四位辅政大臣在先帝顺治棺椁之前,对天盟誓,同心协力,誓死效忠新皇帝,所以在康熙即位后的前几年,四人倒还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利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因为索尼年龄愈来愈大,处理庞杂政务的精力大不如前,苏克萨哈因之前是多尔衮的亲信,所以他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合,遏必隆,则性格温和,对待权利上并没有其他三人那么大的兴致,这就为鳌拜专权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将出身的鳌拜,一步步的把军政大权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也使其从忠臣一步步的走向了权臣,其蛮横跋扈的性格,由于没有了制约,在朝堂之上,更是暴露无遗,甚至不把龙椅上年轻的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正是由于鳌拜太不像话了,孝庄太后才决定支持康熙,对鳌拜动手,虽然鳌拜此时权利甚大,党羽遍布朝野上下,且手中也掌握着大量的军队,但其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附在皇帝对的信任基础上。

这一点鳌拜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其从未想过废帝或者起兵造反,即使是班布尔善等人一再的撺掇,其始终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其一但脱离了皇帝,他手下的哪些所谓的党羽,未必就真的会支持他。

当康熙用几个布库将其擒获之时,其向皇帝大呼,为何抓我,康熙愤怒的向其公布了三十条罪状,但其中并无谋反一项。

若鳌拜真的恶贯满盈,康熙又怎会不杀他呢,反而只是判了其终身监禁,且还未牵连其家人,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对其恢复了名爵,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并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世袭,由此可见鳌拜一生的功勋还是被清廷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