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秋靈溝位於內蒙古中部化德縣境內,絕大部分壇友可能沒聽說過這個地方,在百度地圖出現之前,想要找到這裡,大概只能從一比五萬軍事地形圖上看到了。這裡南距首都北京、北距中國最大的公路鐵路口岸二連浩特都不足400公里。這裡曾是著名的國際商道“張庫大道”經過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為日軍所佔領,1945年8月,由於日寇拒絕投降,蘇聯對日宣戰,蘇蒙聯軍鐵騎曾取道這裡直逼華北重鎮張家口,這裡獲得解放。上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蘇聯在我邊境陳兵百萬,嚴重威脅我國安全,秋靈溝重要軍事戰略地位再次凸顯。

為了維護國家安全,1969年10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組建成立,奉命開赴內蒙古中部駐守,秋靈溝便是該師師部所在地。1984年這支部隊移防山西,1985年7月北京軍區守備第一師番號撤銷,改編為北京軍區守備第一旅,1992年北京軍區守備第一旅也從我軍編制中撤銷。對於守備一師的歷史,許多朋友也知之甚少。

1980年2月16號是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晚上19點40分,中央電視臺1套人民子弟兵節目播出了一部電視紀錄片《乾枝梅頌》,電視片介紹了守備一師官兵紮根邊疆、艱苦創業、準備打仗的先進事蹟,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代表著守備一師官兵風采的“乾枝梅精神”也隨之家喻戶曉,電視片中的兩首插曲《乾枝梅啊乾枝梅》和《我像春風吹在你心頭》更是傳唱至今,但是守備一師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了。

現在距守備一師離開秋靈溝已經過去了30多年,如今的秋靈溝是個什麼模樣?當年鼓舞人心的乾枝梅精神還在傳承嗎?帶著這些疑問,2016年白露時節我踏上了乾枝梅尋訪之旅。9月的塞外,涼風習習,秋草開始枯黃,秋靈溝靜靜地橫臥在草原深處,斗轉星移,這裡再也聽不到旅蒙商的駝鈴聲,聽不到蘇蒙聯軍戰車的轟鳴聲,也聽不到守備一師戰備訓練的軍號聲了,現在這裡一切都恢復了寧靜。走近秋靈溝,我卻被看到的景象震驚了,秋靈溝還是那個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的解放軍兵城嗎?整齊的營房不見了,蜿蜒的陣地不見了,草叢中山坡上一處處沒了房頂門窗玻璃的殘垣斷壁悄無聲息地矗立著,哪裡是戰士宿舍?哪裡是操場?根本無法辨認。在一處估計是戰士宿舍的廢墟的牆上我看到了一行文字:趙健到此大哭一場。這應該是當年的戰士許多年後回到自己的第二故鄉留下的真實感受。經多方打聽得知,部隊撤防後這裡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當地村民便把門窗磚瓦等一些有用的東西拆卸下搬回到自己家中,一些兵舍甚至成了村民的羊圈…請大家原諒這些村民吧,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窮了,直到現在這裡仍然沒有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秋靈溝之行我沒並有見到令人神往的乾枝梅,只是看到了幾株說不上名字的黃色的、藍色的小花在秋風中搖曳,當年戰士栽種的楊樹因無人照顧有些也已經乾枯,雨水把山坡沖刷出一道道深深的溝壑,昔日修建的臺階已經斑駁鬆動,這淒涼的景色讓我心裡多少有些失落,舉目南眺,對面山坡上用石頭擺成的“紮根山溝,建功立業”八個大字仍清晰可見,我為之一振,並稍感些許安慰,我隱約覺得守備一師的官兵並未走遠,乾枝梅精神並未走遠。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原守備一師官兵來自祖國各地,有的是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走過來的,就連當年新入伍的小戰士現在也已經是滿頭銀髮的老人了,但是他們對秋靈溝第二故鄉的思念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沖淡,反而越來越濃,這裡的環境雖然惡劣,這裡的生活雖然艱苦,但這裡畢竟是他們生活戰鬥過的地方,他們在這裡流過汗、流過血、留下過青春年華,有的官兵甚至把寶貴的生命永遠的留在了這裡。2007年,原守備一師太原籍老兵回到曾經戰鬥過的秋靈溝,豎起了一座紀念碑,曾任守備一師師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邱金凱中將題寫了“乾枝梅精神永存”的碑文。此後守備一師的部分官兵多次回到這裡,追憶戰鬥年華,接受精神洗禮。他們自籌資金為這裡的貧困群眾捐款捐物,為當地的學校學生奉獻愛心。乾枝梅精神就這樣用另一種方式在傳遞著、延續著…

為了紀念那段崢嶸歲月,更好地傳承乾枝梅精神,在原守備一師官兵多方奔走呼籲下,在原北京軍區關懷下、當地政府在財政不富裕的情況下投資2000多萬元,於2013年在化德縣城西北山坡上興建了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命名為“乾枝梅烈士陵園”,這裡安葬著各個時期英勇犧牲的英烈,守備一師的33名烈士的遺骨也遷葬於此。2016年乾枝梅烈士陵園被批准為國家級烈士陵園。與此同時化德縣政府為了感謝守備一師對駐地改革和建設的大力支持,擬將秋靈溝開闢為紅色旅遊目的地,目前已進入實施階段。同時,展示守備一師浴血奮戰,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紮根邊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愛國情懷的邊塞軍旅文化博物館也已建成並完成初審,相信不久就會對公眾開放。

尋訪乾枝梅之旅結束了,雖然我沒有看到乾枝梅的身影,但我分明已經找到了它,它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遠離,它正朝著我們走來…



鏈接:

乾枝梅即二色補血草,多年生草本,高20-50釐米,全株(除萼外)無毛。葉基生,偶可花序軸下部1-3節上有葉,花期葉常存在,匙形至長圓狀匙形,長3-15釐米,寬0.5-3釐米,先端通常圓或鈍,基部漸狹成平扁的柄。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單生,或2-5枚各由不同的葉叢中生出,通常有3-4稜角,有時具溝槽,偶可主軸圓柱狀,往往自中部以上作數回分枝,末級小枝二稜形;不育枝少(花序受傷害時則下部可生多數不育枝),通常簡單,位於分枝下部或單生於分叉處;穗狀花序有柄至無柄,排列在花序分枝的上部至頂端,由3-5(9)個小穗組成;小穗含2-3(5)花(含4-5花時則被第一內苞包裹的1-2花常不開放);外苞長

北京軍區守備一師的精神——乾枝梅

乾枝梅 約2.5-3.5毫米,長圓狀寬卵形(草質部呈卵形或長圓形),第一內苞長約6-6.5毫米;萼長6-7毫米,漏斗狀,萼筒徑約1毫米,全部或下半部沿脈密被長毛,萼簷初時淡紫色或粉紅色,後來變白,寬為花萼全長的一半(3-3.5毫米),開張幅徑與萼的長度相等,裂片寬短而先端通常圓,偶可有一易落的軟尖,間生裂片明顯,脈不達於裂片頂緣(向上變為無色),沿脈被微柔毛或變無毛;花冠黃色。花期5(下旬)-7月,果期6-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