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齐白石人生最后的两幅画,一幅线条凌乱、年龄写错,为何被叫好?

mongchan


齐白石的《牡丹》和《葫芦》都是绝笔之作,画完这两幅作品不久,齐白石就去世了。三个月之后,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为齐白石举办了一个为期20天的“齐白石遗作展”,这个展览共420幅作品。《牡丹》和《葫芦》在这个展览上排在最后。所以,很长时间,都有一个疑问,《牡丹》和《葫芦》到底哪一件作品是齐白石的绝笔之作。

根据题主的提问,我们慢慢说起齐白石的绝笔之作和他的年龄之谜


齐白石画了一辈子画,他的创作生涯长达70余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要画画,这是他不同凡响的地方,他把画画和自己的肉体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倘能活着,仍然要战斗。鲁迅说的战斗就是写文章。

齐白石用自己的绘画作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敬业精神确实是非常激励人的,也是给自己的生命之旅画上了一个永远的句号。

齐白石的身体,还是比较健康的,他一生几乎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健康地走过了一个世纪里的94个岁月。

但是齐白石画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九十七岁老人”的题字,而且他生命最后一刻还有“九十八岁白石”这样的题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齐白石的年龄之谜。

  • 齐白石90岁以前画的葫芦,力量层次都很清楚

1946年,齐白石被聘为北平艺专的教授,需要一个个人生平资料,齐白石就请胡适给他写这个资料。

据胡适先生1946年给齐白石写传记时对齐白石年龄的考证,齐白石清同治二年的仲冬二十二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村。

这个时间按中国农历的日期还属于“癸亥”(1863)这一年的11月,按公历,恰好是公元1864的元月1日。

我们知道,齐白石是去世于1957年9月16日,这样算下来,他一生活了93岁零324天,说齐白石94岁,应该没有错,因为他毕竟活过了93岁零10个月!无论按农历公历,说94岁都是成立的,但是,齐白石怎么会97、98岁呢?

这真的是一个谜。我们接着追究下去。

  • 齐白石1946年画的作品上是“八十六岁白石”

那么,齐白石在他“86”岁(1946)的那一年,胡适为什么要考证齐白石的年龄呢?因为根据胡适为齐白石写资料时他发现,既然齐白石自己说他生于同治二年(1863),那么,到1946年,他应该83岁才对呀,怎么是“86”岁呢?这多出来3岁到底有什么问题?

胡适不好直接去问白石老人,就请齐白石的一个老乡,文字学家黎锦熙去问一问。

黎锦熙不但是齐白石的老乡,还是与齐白石家有世交关系的亲朋。

黎锦熙通过与齐白石交谈,这才把齐白石详细的出生日期给弄清楚了,原来,齐白石是一个“猪尾巴”哎!按农历推算出来,他是1863年11月22日的,但是民国推行公历制,把农历按公历推算,齐白石就是1864年的元月1日出生的人了。

这么算下来,1946年的齐白石也只有84岁呀。


  • 1946年齐白石为蒋60大寿画画,题款为“八十六岁齐璜”

于是黎锦熙继续探问,他的年龄为什么还是多了2岁。

原来,在1937,有一个叫舒贻上的八字先生给齐白石算命说,“丁丑年脱丙运,交辰运”。

丁丑年是1937年,意思是说齐白石在丁丑年会有不详之兆,齐白石听了很紧张,就请求算命先生指点一下,该如何才能摆脱厄运。

算命先生给齐白石的破解之法是,农历三月十二,戌时,念佛3遍,佩戴金器避开属龙和属狗的小孩,如此方可祛凶转运。

齐白石受乡俗文化影响很深又很迷信,果然按照算命先生说的去照办了。

据齐白石的四子齐良迟的回忆录里说:

在三月十二日这一天到来的时候,齐白石把他的三间北屋都用黑布蒙了起来,弄得屋子里面黑咕隆咚的,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头,做他想干什么,家里人都不清楚不清楚,还谁也不让进去看,连齐良迟的母亲都不能进去。他在屋子里静静地度过那个时辰之后,出来就宣布他七十七岁了。家里人也放下心了,原来齐白石逗大家玩啊。

这就是齐白石怎么从合理的一岁,又多了两岁的原因。


因为,按理齐白石生于公历1864年,到1937年是73周岁,如果加上农历虚岁1岁是74岁,也是合理的。但是,齐白石1937年就77岁了,那么,1946年,“当然”也就“86”岁了!

原来齐白石从七十五和七十六岁里逃到七十七岁了!

齐白石真够童心的。

那么,1957年齐白石按照自己的算法是97岁,为什么绝笔之作《葫芦》上面又给自己加了一岁,成“九十八岁白石”呢?

这已经是齐白石第二次给自己“增寿”了。

齐白石去去世三个月后,1958年1月1日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为他举办了一个为期20天的“齐白石遗作展”。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巧合的话,那么,1958年的元旦,正是齐白石自己心中认为的“98”岁!在齐白石“98”岁为他举办遗作展,真的让齐白石开心了。

千里马就斗胆推测一下:也许,齐白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还是想逃难一次!

但是,这次真的没法逃了。齐白石的绝笔之作一直没有人提起过。所以,齐白石的这个秘密也就一直隐匿在历史的地下室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在《美术》杂志发表了齐白石的《牡丹》这幅特别“不像”齐白石的作品,称是齐白石的绝笔之作。

这让关心齐白石研究的人,多了一个齐白石“绝笔”的话题,于是欣赏齐白石“绝笔”的文章还真不少,所以,这件作品,就成为齐白石的又一件名作了,因为,他是绝笔之作,值得从生命的意义去解读齐白石的内心。


那么,《牡丹》这幅作品怎么样?千里马认为,它是一件特殊情况下创作的作品,我们不能用平常心去看这个作品了。因为,这不是平常心能看得到的。

绝笔之作,有几种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从此不写作了。比如说有的作家40岁就不写作了,那么40岁以前的最后一个作品就叫“绝笔之作”,也叫“封笔之作”。不写作品了,但是人还活着。

还有一种就是在生命的,最后的作品,叫“绝笔之作”。

这种绝笔之作大部分是非命的“绝笔之作”。

像齐白石94岁高龄,已经处于生命的自然衰竭之际,所以,他的“绝笔之作”,更多完全代表着生命到最后的抗争,这是值得我们要理解的。

中国四川也有一位高寿画家,他活了105岁,但是,在最后的十年时间里无法画画了,他卧床将近10年。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就像齐白石从九十七岁,想再次逃难于九十八岁,那是逃不了的

首先是大脑的萎缩,其次是体力的衰微,任何力量需要,对于垂老之人都是巨大的挑战。

齐白石在94岁高龄,还能够基本完整画出作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欣赏他的“绝笔之作”与艺术完整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这是无法用脑力和体力来支持他的智力了。


我们从一幅同样是“九十七岁白石”的《牡丹》来看,与这幅“九十七岁白石”的绝笔之作的《牡丹》比较一下就看得出来,两幅《牡丹》的构思都差不多,但是前一幅《牡丹》明显还有艺术的完整可谈,而这幅绝笔之作,真的不忍目睹,在不到一年时间,生命之不堪回首,何其叹嗟!

这就是齐白石两幅绝笔之作的欣赏意义,我想,这不是很多人能够看得出来的。


而看得出来的人,又都是多么不忍视睹啊。

可叹的是,我们有些人在欣赏《牡丹》时还称这幅作品是《风中的牡丹》,这个标题不但像一个油画标题,而且思想也太残忍了吧?这是说齐白石风烛残年,还是随风起舞?你觉得这靠谱吗?

由于《牡丹》最早是齐白石之子齐良迟介绍是齐白石的绝笔之作。

所以,很长时间,都这样认为《牡丹》是齐白石的绝笔之作。但是,新的证据说明,真正的绝笔之作是《葫芦》这幅画。

这幅画上面有两个问题,说明齐白石在生命的最后确实在“一天不如一天”的包围之下。

例如,题写“九十八岁”的“岁”字时写错了“岁”字。

此外,写“九”字的时候忽然忘记了怎么写“九”这个字,齐白石就问了一下在他身边的弟子之一张汀,九字怎么写之后才写上的。

还有,就是年龄,齐白石写了他从来没有写过的“九十八岁”。这幅画上写了一个“九十八岁白石”,我只能想说,齐白石可能在默默为自己祈祷一定活到九十八岁!

不过,我们看齐白石的《葫芦》,也确实已经非常平和的心态在于死神交谈。他画的藤萝线条虽萧条,但很平静。两个葫芦的层次也是清楚的。

这些细节都说明齐白石已经在极度的衰竭之际,创作了《葫芦》这幅画。


1958年元月,《齐白石遗作展》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根据这次展览,整理出版了一本白石遗作纪念册,这本画册的第四百二十号作品,就是遗作展览排在最末位的一幅画《葫芦》。

而画册编辑作品的排列次序,是根据白石老人生前创作时间先后为依据的,也就是说,这幅编号为四百二十号的作品《葫芦》才是齐白石生前最后一幅画,也是他准确的绝笔之作。

齐白石的绝笔之作能够如此出名,还拍出了2200多万元的天价,这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理。因为,齐白石画葫芦无数,只有这一件是齐白石生命的最后见证。


千千千里马


齐白石人生最后画的两幅画是这样的,我先贴出来,亲们先欣赏一下,看看齐老画的到底如何?

Δ齐白石得最后一幅画《风中的牡丹》


Δ齐白石的绝笔画《葫芦》

以上就是齐白石人生最后画的两幅画。最上面一幅画是《风中的牡丹》,这副画是在1957年5月创作的。我们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牡丹在风中摇曳,坚挺而不凌乱,这时的齐老已进入人生的倒计时,齐白石是在1957年9月16日去世的,享年93岁。也就是说,齐老创作了《风中的牡丹》这副画4个月后就去世了。

其实在创作了《风中的牡丹》后,齐老的绝笔是下面那幅《葫芦》,这副画看似线条凌乱,实则表现了秋天的葫芦虽然叶蔓已渐进枯萎,但依然生命顽强的活着,表现了齐老积极向上的精神。

当然春秋君对绘画不甚精通,只是欣赏齐老生命不息绘画不止的精神,对生命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令我肃然起敬。

说到齐老把年龄写错这个问题,其实是齐白石故意为之的,我们看看,齐老的题字没有凌乱感,也没有断断续续的感觉,觉得是一气呵成之感。说明齐老思维没有混乱。

从资料来看,齐白石生辰和死亡时间是这样的:1864年1月1日出生,1957年9月16日去世。享年93岁。

但是题字一个是97岁,一个题字是98岁。

实际年龄93岁,和题字97岁相差4岁,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记载的出生按照的是阴历,93岁是实岁,虚岁一般加一岁,但齐老的生日是一月一日,这样以来再加一岁,于是成了95岁,剩下的2岁是这样的。


民间有个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老人们都迷信,到了73岁时直接跳过去说74岁,等到了84岁时直接跳过去说85岁。这样一来就又加了两岁。所以齐老在《风中的牡丹》题字是九十七岁。

至于齐老在绝笔《葫芦》时题字是九十八岁,我猜可能齐老想讨个吉利吧,九十八,多么吉利的一个数啊!




秉烛读春秋


他在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两幅画受到万人膜拜,可是这画乍一看,画工有很大的瑕疵。《牡丹》这幅画不同于其他画家手下的牡丹花,牡丹本是娇艳的,但是从这幅画中看到的却是坚韧,牡丹花迎风而立,枝叶已经被风吹得非常凌乱了,但是依旧直立着,不朝任何方向低头。花瓣凌乱不堪,枝叶四处摇曳。

  这幅画一气呵成,没有太多复杂的颜色,整幅画大气,和谐,没有丝毫的拖拉和顾虑。如果是不懂画的人必定是欣赏不了这幅处处表现坚韧的牡丹,如果了解齐白石的人,就会觉得这幅牡丹好像是在说他自己,受尽坎坷,但是不向世俗低头。但是这幅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瑕疵,就是在下面题字的时候和实际年龄不符,当时他去世的年龄是93岁,但是他在两幅画地下的题字分被是97和98。关于年龄的问题是有答案的,93是实岁,虚岁是94,当时民间有个说法73和84岁不吉利,就跳过去,加上之前那两岁就97了,所以《牡丹》的题字是97,之后那幅便是98岁。

  

  还有一幅画《葫芦》,这幅看上去像是一个熟透了葫芦,好像即将掉落,他感慨自己的晚年,不再像小虾一样活泼,已经是一个老葫芦了。画中的葫芦是那样的随意,一点都圆滑,经过风雨的历练变得坑坑洼洼,眼神不好的以为是坨便便。葫芦四处耷拉的枝条凌乱,曲曲折折,可这样的笔风更能看出齐白石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现状,枝条干枯,葫芦坑洼。

  两幅画的瑕疵更能表现画的意境,所以受到万人的膜拜。


画家刘震


《牡丹》迎风立,《葫芦》黄挂藤。清水白石出,道尽一生意。

从这两幅画来看,齐白石能够从草根匠人成为一代大师,还能活这么高寿,还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幅画就像是一个回光返照,像是白石老人一生精气神的凝聚,一生经历的回顾,还有其个性的集中体现,真的特别有意思。


首先,这两幅画里有一股执拗和傲然,一股子韧性。

一幅《牡丹》迎风而立,所谓疾风知劲草,枝叶摇曳,繁华似锦,但却又不弯腰,不低头,不陷入泥土。一幅《葫芦》绿叶落尽,唯余枯藤和老葫芦,然而这枯藤脱去水分,更显韧性,这葫芦虽黄,里面却装满了葫芦籽,这样的葫芦敲起来铿铿作响,老而弥坚。


这般意境不就是对齐白石这出生草根,屡经风霜,受尽坎坷,但却不屈不饶,执拗前行的,最后越老越硬朗,越老越傲然的描摹和写照么?

其次,两幅画一动一静,一浓一淡,尽显白石先生功底深厚,用笔老辣

《牡丹》一画,对白石先生来说意境算是浓墨重彩,大写意风格了。但他一气呵成,色彩层次,颜色变化,上下对比,丰富、和谐、大气、酣畅。无丝毫迟滞,拖沓,堆砌,更无半点匠气,完全是浑然一体,生机勃勃的状态。


《葫芦》走得是淡的路子,笔墨不多,色彩更是只有黄和黑两种,但黄中有浓淡,黑里有轻重。用最简单方式呈现了丰富的变化。整幅画犹如信手拈来,随笔而成,但却意蕴深远,返璞归真,令人品味不尽。深山禅境,却在自然气息与生活气息中,繁华脱尽,自在随心,天然圆满。

最后,两幅画里蕴藏着不同的形态和层次的生命。

《牡丹》一图,我觉得代表着白石先生的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疾风中,在乱世中蓬勃,茂盛,火热,向上。这朵牡丹的形态就是迎风而立的一位壮士,英雄,侠客,宽袍大衣,热情如火,英勇豪迈,器宇轩昂,凛然有一股大气和勃勃生机。这样一幅画在一位90多岁,行将要走到人生终点的老人手中画出来,有特殊的意味,你可以说是白石老人生命的回光返照,也可以说是他不服老,心中的火焰没有熄灭,他还想让生命再战一场。


《葫芦》一画,实则代表他生命行将尘埃落地一种感慨,感悟,表达的是最终的一种心境。你看这葫芦像不像老了,穿着长衫,留着长须,拄杖迎风回想人生,看透世事的状态?他不再是盛年,不在枝繁叶茂,不再有莺歌燕舞,最后一片叶子落尽,只留下细长的葫芦藤和大大小小的几个葫芦。留在葫芦架上,随时可能掉落。但是别忘了,这些葫芦里的籽到了这时才真正的成熟和圆满才能成为繁衍生息的种子,这个葫芦到了这时才坚硬光滑到能做瓢能装酒能做真正有用的器物。


那是沉甸甸的,有内涵,有内涵,有干货的生命,不在需要抗争和奋斗,也不再需要眷恋和不舍,只要顺其自然,瓜熟蒂落,生命就圆满了,就究竟了。繁华落尽,返璞归真,白石老人,一生值得了,看透了,悟通了,得道了。当然,这也是白石老人要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遗产。


清水白石出,两幅画,无论是从技法上,还是风格上,还是其意境与内涵上,都可以成为白石老人一生的完整的映照,成为大师最后的背影,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珍贵异常。


李艺泓


只要是被认定为艺术品

笔误的稀缺

缺导致

价格高走



福筱航


名人名画的错版,值钱!


手机用户滴水


齐白石这副画寓意深长,一是离开人世,活着的人糊涂一点,节哀顺变。二是深动地画出了瓜架上吊葫芦的画面,非常美。第三是祝福天下人都平平安安。


兴海亭


第一是名人效应,名人的东西,有时就是皇帝新装,看破不能说破,说破有麻烦。第二是绝壁笔效应,讲得不是艺术价值,而是历史价值。这两幅画单纯从艺术角度而言,没任何审美价值!


白眼看绿茵


太出名了,吃青菜淹萝卜都是香的没得办法


胡涛149008715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相当有水平!也很科学!在这个问题上祖师爷齐白石活着的时候常作反复研究论证!人类大部份人都属附庸风雅之人!专家,知音,知已,甚少!一幅完美至极的作品会无人问津,一带而过,完美是应该的,完美至极时已无话可说了!那这幅完美的作品,没人能说好,更没有人说其坏。懂画与不懂画的人都会鸦鹊无声!不敢妄加评论了!那这幅画等同于死画。但是,如果一幅好的字画出现了败笔,那就炸开锅了,就有了给懂画的专家和喜欢字画的人一个品头论足的机会。那这幅画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它好,有人说不好,那时专家就会主动站出来,说这幅好在那儿,又败其何处。就这样一来二往就给这幅画赋予了生命的色彩!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万丈光芒!所以祖师爷齐白石老人到了幕年才大彻大悟!深深感叹画又贵在有败笔!如维纳斯女神!蒙娜丽莎的眼神!人类无论在那个行业中,都会永远怀着一颗致仔不倦好奇探索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