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去往二連浩特途中

穿過陰山之後,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十二月的北方草原,寒冷而乾燥,無盡的枯黃鋪滿大地。偶爾經過的城鎮人跡寥落,似乎想遇見一個可以問路的人都要碰運氣。在長達六個小時的時間裡,汽車始終在單調、沉悶地飛行,把山脈、丘陵、縣城、村莊逐一甩在身後。終於,連樹也消失了,草原平坦得像一塊刨過的木板,只是這木板太大了,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在直覺中,它變成了一個圓,而眼前的道路就像穿過其中的一根直線。

夜色漸深時,我們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二連浩特。兩條伸長脖子親密接吻的恐龍迎接了遠道而來的旅人,空蕩的公路上,昏黃的路燈下,它們旁若無人,高高矗立,目視我們從它們的脖子下穿過,進入那個被我想象了無數遍的邊境小城。到了第二天我才知道,在那兩條恐龍的前方和後方,長達幾公里的道路兩側,至少站著幾十條恐龍,高矮不一,胖瘦不等,儼然一個怪異的恐龍儀仗隊;市區內有恐龍公園,同樣站著各種恐龍雕像;出了市區再往北,還有面積廣大的白堊紀恐龍化石保護區……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接下來的幾天,在這不時可以偶遇恐龍雕塑的邊地小城,我開始陷入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彷彿那些面目猙獰的傢伙們隨時都會醒來,傲慢地發出警告:小心,這裡是我們的地盤。

二連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最北方的一座城市,從市區向北不過幾公里,便是中蒙邊界。蒙古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扎門烏德,距離二連浩特市區只有區區九公里。寒風呼嘯的上午,我們趕到二連浩特的著名旅遊景點——新國門,站在815號界碑旁邊向北方眺望,只見戈壁草原荒涼坦蕩,一列火車正吐著白煙緩緩駛來,少頃,它跨越中蒙國界,穿過我們身後橫跨鐵路雙軌的新國門,奔向二連浩特市區。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市內

作為中國與蒙古國接壤的惟一鐵路口岸,二連浩特是中國首批十三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也是內蒙古乃至中國極其重要的進出口物資集散地。打開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網站,左上角的紅色印章格外醒目,上刻四個大字:魅力口岸。顯然,這是二連浩特官方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也是它藉以吸引外地人不遠千里到此一遊的宣傳口號。

那個鮮紅的印章是會動的,兩秒鐘之後,另外四個字跳了出來:恐龍之鄉。與這四個字相呼應的,是網頁右上角那兩條接吻的恐龍。報紙上說,這兩條恐龍是根據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第二大恐龍“萬龍”的復原造型製作而成,每條恐龍長34米,高19米,組合在一起,總跨度達到了80米。據說製作這兩條恐龍雕塑共用了鋼材60噸,石料1000方,混凝土360方。2007年8月6日,二連浩特市專門為這兩條鋼製恐龍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從此之後,這個城市便擁有了一個名為“恐龍之吻”的市門。市門與國門,一南一北,把二連浩特市夾在中間,正好勾畫出這草原小城的兩大特色:邊貿與恐龍。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的人類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何時,似乎難以確定,但在遙遠的史前時代,此地必定已有遊獵部落生息繁衍。此後數千年時光,諸多草原民族在這裡演出悲歡離合的歷史,直至清代晚期,官方地圖上方才有了“二連”的地名,而如今二連浩特市的雛形,更是晚至20世紀50年代才形成——它的前身,是一個火車站,所以有人說二連浩特是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二連浩特國門景區前面的火車紀念廣場上,我見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火車,它安靜地臥在藍天之下,似乎隨時準備出發,而提著大包小包的乘客,正在一身蒙古族服裝的列車員的引導下排隊上車,前往烏蘭巴托,或者更遠的莫斯科。這些製作精美的雕像,讓我在轉瞬之間毫無障礙地聯想到了恐龍。

這是一種奇特的體驗,在二連浩特,你無法避開恐龍。這些生活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之前的古老生物,如此戲劇化地和現代文明糾纏在一起,以凝固的姿態,固執地講述著它們和這片土地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雕像的意義。雕像是會說話的,它不僅講述往昔,還警示未來。如果仔細聽,或許能聽到一絲絃外之音:我們曾經統治地球1億5千多萬年,而人類從類人猿到今天,不過600萬年的時間,我們滅絕了,人類難道可以倖免?

抵達二連浩特次日,我們前往蘇尼特右旗尋找草原巖畫。汽車在寒冷的空氣中穿行,道路兩旁是連綿不絕的戈壁草原景觀,在太陽照射下泛著刺目的白光。一片淺平的類似河谷的地帶,“恐龍之吻”再次出現了,兩條親密接吻的恐龍躺在緩坡上,似乎是水泥澆灌而成。在它們附近,幾十條大小不一的恐龍正在歡鬧嬉戲,儼然一個恐龍樂園。走到這裡,我們已經進入了二連浩特恐龍化石保護區的核心地帶,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的入口就在前方几百米外。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2009年,導演王一夫先生拍攝四集紀錄片《發現白堊紀——二連恐龍發掘報告》,邀我擔任文學統籌。在編輯腳本的過程中,我對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有了初步瞭解,對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滿了好奇心。2010年,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完整看過之後,到二連一遊的願望變得日益強烈,只是彼時我忙於新書的出版,多數時間都在中原地帶採訪、拍照,遠赴二連簡直是奢望。如今,當我終於有機會來到二連,來到恐龍化石保護區,頓時有種心滿意足的感覺。

經過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門口,我們沒有停車。我們要找一個完整的時間,仔細在公園裡走一走。

這一天,我們沒有找到草原巖畫,無功而返,若非邊防站子弟兵的熱情招待,恐怕要餓著肚子回到二連浩特市區。此行來回200多里,所見景色與恐龍化石保護區一帶大同小異,冬天的戈壁草原向我們展示著廣闊的冷漠和荒涼,它拒絕觸摸和深入。每次我們匆忙下車,拍攝偶爾出現的羊群、馬群和駱駝群時,它就用刀割般的冷風把我們趕回車裡。

二連浩特沒有地表河流,只有古河道從地下穿境而過。受蒙古高氣壓的影響,這裡冬天漫長寒冷,採暖期長達210天。但是,在恐龍生活的時代,二連浩特一帶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據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考證,在8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這裡遍佈河流、湖泊和沼澤,植被非常茂盛。在王一夫導演根據科學資料製作的古地理環境三維影像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蕨類植物、低矮灌木,還能看到高大的喬木,它們生長在河流湖沼周邊,蔥鬱蒼翠,起伏連綿,分明一派溫暖、潮溼的亞熱帶風光。這種環境非常適合恐龍繁衍生息,事實上,就像那時地球上的許多地方一樣,恐龍是這片地域上無可置疑的統治者,其他動物都要俯首稱臣。生活在這裡的恐龍不僅數量巨大,而且種類繁多,至少有20個屬種,分別屬於蜥腳龍類、甲龍類、鴨嘴龍類、暴龍類、似鳥龍類、竊蛋龍類、鐮刀龍類等等。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從三疊紀、侏羅紀到白堊紀,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至少1億5千萬年,相當於地球年齡的1/27。這是一個超乎想象的時間段落。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恐龍幾乎佔據了地球大陸的每一個角落:平原、森林、沼澤,甚至沙漠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只是如此盛況在大約6500萬年前戛然而止,在這一個著名的時間節點上,恐龍消失了,乾乾淨淨,徹徹底底。

恐龍的滅絕,仍然是一個謎,二連恐龍的消失就是這個謎的一部分,只不過它們消失的時間要早一些,在8000萬年之前。幸運的是,二連的恐龍死後並沒有全部屍骨無存,盡數化為塵土,有些恐龍骨骼、足跡、糞便或者恐龍蛋變成了化石,一直保存到今天。近一百年來,在二連發現的恐龍化石,比較完整的就有數十條,零散的則不計其數。專家認為,它們至少屬於上百條恐龍,而且有不少生活在同一時期。英國古生物學家曾經推算,形成恐龍化石的概率至多不過萬分之一。也就是說,一萬條死去的恐龍,最多隻有一條恐龍有可能變成化石。這意味著,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一帶,至少生活過幾百萬條恐龍,同處一個時代的也絕不會是個小數目,不難想象,那種場面何等壯觀。

最早發現這些恐龍化石的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他的名字了。多數恐龍化石保存在沉積岩中,而沉積岩是一種由沉積在河、海或陸地上的沉積物固結形成的岩石,因此許多恐龍化石埋藏很淺,風雨、流水以及人類活動都有可能使化石露出地面。我相信,二連草原上的牧人一定很早就見識過這種奇怪的“骨頭”,只不過他們不認識而已。據說,春秋時期的吳國人曾經用車載了一根巨大的骨頭,請博學多識的孔子辨認,孔子看了半天,說那是防風氏的骨頭。如果的確有這麼一根骨頭,大到需要用車來裝,那麼極有可能是恐龍化石。

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二連浩特市東9公里的額仁大巴蘇。額仁大巴蘇是蒙古語,翻譯成漢語就是二連盆地——二連是額仁的漢語音譯。二連盆地內有一個內陸湖,蒙古族稱之為額仁達布森淖爾,意即二連鹽池,那些數量眾多的恐龍化石就出土於這一地帶。

最早在二連盆地發現古生物化石的專業人士,據說是俄國地質學家奧勃魯切夫院士,時間是1893年,但是當時並未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考察和發掘,這使得二連為世界所知的時間推遲了近30年。到了1922年,當一支大張旗鼓的美國科學考察團出現在二連盆地時,情況立即發生了劇烈變化。

這支科學考察團是由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發起人就是該館館長、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朋博士。在1922年之前,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考察隊已經到過中國,自1916年至1919年,他們分別在中國的雲南、西藏、福建、內蒙古等地進行了探險考察。當然,這支考察團最初的目標與恐龍無關,他們想在亞洲,尤其是中亞地帶找到人類起源的證據。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正如古生物學家李鳳麟教授所說,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美國,為了適應其經濟發展的大戰略,正力圖在科技領域實現海外拓展,他們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在某些蠻荒的處女地打下美國人的印記,在那裡建立起他們的科學考察領地。在亞洲,處於亞歐陸路交通線上的蒙古高原無疑是一個理想地點。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奧斯朋組織的科學考察團雖然以尋找人類起源地為名,但卻暗含著征服世界處女地的目的——美國人把這支考察團叫作遠征隊,隊長安德魯斯高調宣稱,他們的探險考察是一次嶄新的“征服亞洲之舉”。後來,美國人公佈的考察報告書,更是絲毫不假掩飾,名曰《中亞新徵服》。

張家口是美國中亞考察團的基地。1922年4月初,在隊長安德魯斯率領下,考察團在張家口進行了周密的準備,他們僱用了一些漢人和蒙古人做嚮導和工人,同時又徵用了105頭駱駝。這是一支有史以來在亞洲進行科學考察的規模最為龐大的隊伍,他們從張家口出發,沿著古老的草原之路,浩浩蕩蕩地向蒙古高原挺進。大約20天之後,考察團抵達額仁大巴蘇——二連盆地,在鹽池旁邊安營紮寨,開始了使他們日後享有盛譽的中亞考察之旅。

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的入口被一群恐龍把守著,這些身材高大的傢伙或抬頭仰望,或環顧四周,顯得十分機警。在它們看來,我們這些端著相機,在冷風中瑟瑟發抖的的渺小人類必定十分猥瑣可疑,如果它們活著,說不定會一巴掌扇過來。檢票處的左邊,一個傢伙正在展翅欲飛,右邊的則張牙舞爪,猙獰可畏,顯然是位肉食者;在它們中間,一條閉著眼的恐龍幼仔正在破殼而出,周身黃綠。孩子們肯定喜歡這個檢票口,因為它看上去很像一個遊樂園的大門。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入得門去,正對著的是一座恐龍科普館,除此之外,四周尚有恐龍化石原地埋藏館、礦物晶體館等多個展館,有的已建成,有的還在建設中。這些展館分佈在70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彼此遙相呼應,要想完整、仔細地看一遍,是要花費不少時間的。這一日寒風呼嘯,直入脊骨,除了我們和售票員,公園裡再無其他人來,陪伴我們的,就是遍地可見的大大小小的恐龍們。沿著人工修築的曲折小路一直向裡走,就會見到那個被稱作額仁達布森淖爾的著名鹽池。

安德魯斯率領的美國中亞科學考察團抵達這裡時,已是4月之尾,雖然距離戈壁草原上最美好的季節尚有時日,但已經十分溫暖。他們把營地紮在了鹽池旁邊,那裡有一個清朝時期的驛站,名曰伊林驛站。

這座驛站在美國中亞考察團的考察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裡紮好營地之後,美國科考隊員隨即在附近進行發掘。幾小時後,一些古動物的化石露出地面。這一發現讓安德魯斯等人十分興奮,他們愈發相信,在蒙古高原找到人類起源證據的時間已經不遠了。但是,此後近十年的考察歲月,美國科學考察團始終沒能發現關於人類起源的堅實證據,雖然他們的確找到了一些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可是這些石器不足以讓他們“享譽世界”,真正讓這次考察以及考察的組織方——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揚名世界的,是恐龍。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1923年的一天,在美國中亞考察團營地附近,當考察隊員歐森跑回營地,激動地向安德魯斯大叫“恐龍蛋,恐龍蛋!”的時候,其他隊員卻不屑一顧,有些人甚至譏笑他挖到的是一堆“石土豆”。

隊員們如此反應並不稀奇,因為當時整個世界範圍內都對恐龍缺乏科學的認知,人們甚至無法確定恐龍是胎生還是卵生。早在美國中亞考察70多年前的19世紀中葉,法國南部已經出土了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曾引發各種聯想,雖然有人準確“猜測”出它們是恐龍蛋化石,但由於缺乏有力證據,最後不了了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如今,面對歐森的大呼小叫,安德魯斯同樣沒有當回事兒,只是經不住歐森的一再堅持,安德魯斯才於次日來到埋藏點進行查看。

盯著這一堆排列整齊的“石土豆”,安德魯斯漸漸激動起來,他意識到,一個重大發現即將問世。最終將這些恐龍蛋化石驗明正身的,是蛋化石中的胚胎化石,這不僅是最有力的證據,而且可以直接證明這種蛋是哪一種恐龍下的。

激動的美國人不久即對外公佈,他們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無疑,這是一次重要的科學發現,它證明了恐龍是卵生的爬行動物,在恐龍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法國人不幹了,他們宣稱,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恐龍蛋在法國,比美國人的發現早多了。此後數十年,法國人在寫作相關文章時,仍然不忘強調這一點。

對二連來說,這裡是否恐龍蛋化石的最初發現地點,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就此拉開了二連恐龍研究的序幕。此後美國中亞考察團在二連鹽池附近先後發現了眾多恐龍化石,使二連迅速擁有了世界性的聲譽。

到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參觀的遊人,大多會被恐龍蛋化石所吸引。地質公園在設計建造時,顯然也格外關照這些恐龍蛋,尤其是恐龍蛋裡的胚胎化石,不僅在檢票口豎立即將破殼而出的恐龍幼仔雕像,恐龍科普館大門內也有類似的雕像——因為這些恐龍蛋化石的意義實在太大了,它們幾乎重塑了人類對恐龍的認識。

美國中亞科學考察團在初次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點附近,還發現了許多恐龍骨骼化石,研究證明,這是原角龍的骨骼化石,有老的,有少的,似乎是一個家族。據此,考察團認定這些恐龍蛋化石系原角龍所下。但是隨後不久,考察團又在附近發現了另一窩恐龍蛋化石,所不同的是,這一窩恐龍蛋化石上面,還趴著一條恐龍。這條恐龍不是原角龍。原角龍是吃植物的,而這條恐龍是位肉食者——它是誰?為什麼趴在原角龍的蛋上?

一個假設隨即產生:這傢伙在偷吃原角龍的蛋,可是它太倒黴了,還沒來得及吃,災難突如其來,它死了。這種極具現場感的化石十分珍貴,它的形成概率恐怕連幾十萬分之一都不到。由於這個偷吃賊是一個新的恐龍屬種,奧斯朋就給它取了一個名字——竊蛋龍。這個名字不太好聽。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60年後,1993年,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一位名叫馬克的古生物學家來到蒙古高原考察,也發現了一窩恐龍蛋,而且是有胚胎的恐龍蛋化石。經過研究,馬克發現這一窩恐龍蛋屬於竊蛋龍。他又把這一窩恐龍蛋與60年前發現的、被竊蛋龍偷吃的恐龍蛋化石進行比較,頓時吃了一驚——兩窩恐龍蛋一模一樣,都屬於竊蛋龍。也就是說,竊蛋龍被冤枉了,它趴在那一窩恐龍蛋上面,不是想偷吃,倒有極大可能是在災難來臨時保護自己的孩子。可惜,儘管有幸被平反昭雪,但名字已經無法改回來了,按照科學慣例,它和它的家族仍將頂著竊蛋龍的名號,忍受不知底細者的誤解和誹謗。

1999年8月,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恐龍考察隊,來到二連盆地進行科學考察。雖然此地到處可見恐龍化石碎片,但要找到有價值的恐龍化石,並非易事。連續三天,考察隊都一無所獲。第四天中午吃飯時,副隊長張曉紅說:今天風挺大,乾脆往天上扔個刷子,刷子落哪兒,我們就在哪兒挖。

在刷子落下的地方,考察隊發現了兩具完整的恐龍化石,而且,與以往發現過的恐龍化石都不一樣。考察隊與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徐星教授共同研究之後,確定這兩具恐龍化石都是新屬種,同屬鐮刀龍類,但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徵,專家們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楊氏內蒙古龍”和“美掌二連龍”。這兩條恐龍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它們增加了世界上已知鐮刀龍的種類,豐富了白堊紀恐龍的種群,還在於它們都具有似鳥的特徵,都長有原始的翅膀,因而為恐龍分類學提供了新的資料,豐富了恐龍向鳥演化的信息,是無可置疑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要科學成果之一。

2004年,中央電視臺為了報道楊氏內蒙古龍和美掌二連龍,派了一個攝製組來到二連盆地。由於相關發掘工作早已結束,攝製組只能採取“再現”的拍攝方法,讓工作人員表演當時的尋找、發掘情景。不料假戲成真,工作人員竟然真的找到了一塊恐龍骨骼化石。由於這塊骨骼化石非常大,現場參與拍攝的專家們感到非常吃驚。

研究結果出來了,這又是一個恐龍新屬種,屬蜥腳類恐龍,一種很特殊的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大多身材高大,長十幾米、重數十噸者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重達上百噸。而這條新發現的蜥腳類恐龍,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可算是蜥腳類恐龍中的“侏儒”,體長只有9米,體重也只有2噸——蜥腳類恐龍的確厲害,侏儒都能長這麼大。事後,這條恐龍被命名為“蘇尼特龍”。

2005年夏天,日本NHK電視臺攝製組趕赴二連。當時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恐龍考察隊正在二連盆地進行野外工作,隊長譚琳工程師給考察隊下了一個任務:想辦法找到一個蜥腳類恐龍化石的埋藏點,以配合NHK電視臺的拍攝。兩天後,他們果然找到了一塊巨大的恐龍脛骨化石,初步判斷屬於蜥腳龍類。於是考察隊將這塊化石原地埋好,靜候日本NHK電視臺到來後,再重新進行發掘。

“再現”開始了,很逼真。在乾涸的河床邊,徐星和譚琳一邊交談,一邊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蓋在化石上的鬆軟岩土。隨著化石逐漸暴露,他們發現,這不是蘇尼特龍,也不屬於任何蜥腳類恐龍,而是更接近獸腳類恐龍。它不僅是一個新的屬種,而且還是一個令世界恐龍研究領域感到震驚的異類。

對於恐龍愛好者來說,霸王龍無疑是恐龍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霸王龍體型巨大,兇猛無比,是許多恐龍科幻電影中的主角。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恐龍卻與如今的鳥類有著令人驚訝的親緣關係。迄今為止,在中國還沒有發現過霸王龍的化石。

2005年夏天,日本NHK電視臺在二連盆地的拍攝現場,徐星教授一邊小心翼翼地刷著那塊巨大恐龍化石上的岩土,一邊猜測它的身份。他很希望這是霸王龍。長期以來,霸王龍都讓中國的古生物學者望眼欲穿,但在確切證據出現之前,猜測終歸只是猜測。

NHK電視臺的拍攝工作結束後,內蒙古龍昊考察隊立即開始了正式發掘工作。考察隊員將這具恐龍化石的部分標本拍成照片,發給了徐星教授。根據這些標本,徐星教授只能指出它屬於獸腳類恐龍,但要確認它屬於何種類群,還需要更多化石證據,尤其是頭骨化石。很幸運,頭骨化石很快就找到了,不幸的是,它不屬於霸王龍。

這具恐龍化石是竊蛋龍類的一個新屬種。因為它產於內蒙古二連盆地,體形又異常大,專家就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與巨無霸式的大型恐龍相比,這條二連巨盜龍的個頭根本算不了什麼。但與同類的其他竊蛋龍相比,它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一般來說,竊蛋龍的個體都比較小,大多數體重都在幾公斤左右,而二連巨盜龍卻比它們大幾倍,甚至幾百倍。徐星教授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如同老鼠雖然很常見,但如果見到一隻豬一樣的老鼠,難免會嚇你一跳。”

然而,二連巨盜龍雖然軀體龐大,它的腿部結構卻非常靈巧和善於奔跑。在以往的研究中,專家們發現當恐龍軀體變得龐大的時候,它的四肢會變得更加粗壯,遠端部分會變得更短,行動也會因此變得緩慢和笨拙。二連巨盜龍卻是個例外,它的後肢不僅沒有變得更粗壯,反而變得更加纖細,小腿也變得更加修長了。這標誌著它的奔跑能力肯定強於其他恐龍,奔跑速度可能像鹿一樣快。

二連巨盜龍改變了人們對恐龍向鳥類演化方式的認識,打破了某些已被普遍認可的規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顛覆。此前,專家們認為,恐龍向鳥演化的過程,是一個軀體尺寸逐漸變小的過程——恐龍與鳥的親緣關係越近,尺寸就會越小;親緣關係越遠,尺寸就會越大。比如目前認為最有可能演變成鳥的馳龍,它的體重就只有幾十克。二連巨盜龍的演化模式與原來已知的模式完全不同,按照已知的規律,當恐龍體型變大後,許多似鳥特徵往往會消失。而二連巨盜龍比它的祖先類尾羽龍大了300倍,似鳥特徵不僅沒減少,反而變得更多、更明顯,它比尾羽龍更像鳥了。

離開二連浩特時,已近黃昏。行至半途,天空忽然飄下片片雪花。我忽然覺得,在二連的幾天沒有趕上大雪,實在是一種莫大的遺憾。如果能在皚皚白雪中穿過“恐龍之吻”,或者裹成胖熊行走在漠漠鹽池之畔,或者乾脆哪兒也不去,只在乾淨整齊的街道上溜達幾日,吃點羊肉,喝點小酒,隨便找人聊上幾句,我或許會對這裡有一種更加輕鬆直接的體驗,而非如此這般探尋追問,最後帶著感慨寫上一篇與現實無涉的粗疏文字。8000萬年前的事,與今日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帶一絲獵奇和遊戲的心理,走馬觀花,自由自在,或許才是明智的做法。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二連浩特,邊境上的恐龍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