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取名中的“避諱”,你瞭解嗎?

取名中的“避諱”,你瞭解嗎?

文音

<code>第一次接觸“避諱”這個詞語,是十來歲的時候吧。
那時讀《紅樓夢》,看到冷子興和賈雨村談論賈府諸姐妹名字時,提到了林黛玉母親名“賈敏”,給林黛玉當老師的賈雨村恍然大悟後拍手笑道:難怪平時,林黛玉遇到“敏”字時讀作“密”字,寫字遇著‘敏’字亦減一二筆。
當時不太明白這段話就問父親,父親解釋說,古代講究避諱,林黛玉這種做法是為了避母親名諱。
 /<code>

後來看《康熙皇帝》時,又留意到這樣一段情節:一代名將周培公,只因為科舉考試的試卷中用了“玄”字,沒有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的諱,被考官將試卷作廢,自然也就功名無望了。若非後來遇到微服私訪的康熙,周培公也許就此埋沒也說不定。

這兩個文學作品中的故事,說的都是關於避諱的事。雖然兩個故事中避諱的種類不同:林黛玉避的是“家諱”,周培公沒避開的是“國諱”。

但不論哪個故事,都可以說明古人有多重視“避諱”,重視到日常生活中處處講究,而如果萬一不小心沒有避開“國諱”,就可能與功名富貴失之交臂。

而現代人對“避諱”,則大多不太瞭解。這點在我們給寶寶取名時很有體會。

一般,我們要求家長提供取名所需信息時,其中一項就是避諱用字。而不少家長就會問類似這樣的問題:什麼是避諱用字?避諱用字是指自己不喜歡出現在名字中的字嗎?避諱用字是忌用字嗎?……

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和大家聊聊“避諱”這個話題。

一、什麼是避諱?

首先,我們需要給大家普及一下“避諱”的概念。

避諱,指的是古代為了體現對尊者、長者的尊重、敬重,在言談、書寫時,凡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可直接提及,而要用別的字代替,或者是將其委婉地表述出來的這種行為方式。

據古籍記載,古代避諱的原則是:“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二、避諱的種類

古人根據避諱對象的不同,將避諱分為四類:

1、國諱(公諱):

國諱,也稱公諱,是要避當朝皇帝,以及本朝歷代皇帝的名諱。

意思是說,所有的國人,在說話、書寫時都要避開提及這些皇帝名字中的字,否則就是大不敬。

上面故事中的周培公,就是因為沒有避開“國諱”,結果名落孫山。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節氣,也是為了避漢朝某位皇帝的諱而改名的。

2、聖賢諱

聖賢諱,是指要避開歷代聖賢的名諱。

聖賢,主要是指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這幾乎是每個朝代都要避開的。有的朝代,還要避始祖黃帝,周公、老子、堯舜禹等的名諱。

相傳,以前讀書人的名字中,是絕對不會出現仲、尼等字的,因為孔子是至聖先師啊,每個讀書人啟蒙時就必拜的,可謂是讀書人的祖師爺。

另據相傳,“邱”姓就是為了避孔子的諱,而將“丘”字改寫成的;同樣是為了避孔子諱,朝廷還將瑕丘縣改為瑕縣,龔丘縣改為龔縣。

3、家諱

家諱,也稱私諱,指的是晚輩、小輩在言談、行文用字時要避開長輩名字中的字,尤其要避父母、祖先等長輩的諱。

因為避諱的對象是家族中的長輩,所以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在與別人交往時,也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以免失禮。

上面提到的林黛玉,就是避的“家諱”。

司馬,為了避其父的諱“談”字,在《史記》一書中,生生將趙談改成了趙同。史書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說了。

4、憲諱

憲諱,是指下屬官員要避上司、長官的諱。因上司被稱為“大憲”、“憲臺”,因此得名。

一則關於避“憲諱”的笑話:說五代時馮道的門客在給馮道講《道德經》時,為了避馮道的諱,寧是把“道,可道,非常道”改為“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而有些官員還將此延伸,要求下屬避自己和父祖的名諱,以及同音的字。相傳,“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也是緣於避憲諱,說的是宋代州官田登為了避其名諱,在他的所轄範圍內都把“燈”稱為火,於是當地官府上元燈節告示就寫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三、古人怎麼避諱?

因為經常需要避諱,古人總結出了不少避諱方法,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空字法。

1、改字法

改字法,是為了避諱,而用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替需要避開的字。其中,尤其以用同義字來改的比較多。

比如秦時把“正月’改為“端月”,就是為了避開秦始皇名字中的“政”字(當時“政”與正月之“正”是同一個字)而改的。

2、缺筆法

缺筆法,則是在書寫需要避諱的字時省缺筆劃。

比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唐《于志寧碑》書“世”字為 “卅”。

上面提到的林黛玉書寫“敏”字時少寫一兩筆,就是這種缺筆法。

3、空字法

空字法,則表現為:或將需要避諱的字空而不寫、或畫 “□”、或書 “某”字、或直書以“諱”字。

唐高祖李淵祖父名虎,唐人撰《隋書》時為避諱就把隋將韓擒虎寫作“韓擒”,空“虎”字;為避李世民的諱將王世充寫作“王充”,空“世”字。

四、現代人取名需要不需要避諱?

現在,避諱這種習俗,也隨著地域的不同,重視程度天差地別:有的地方是根本沒這種說法,有的地方是要避直系長輩的諱,有的地方則是非常非常的講究避諱,要避很多人的諱。

在和客戶的溝通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過分重視“避諱”的情形:有的地方特別講究避諱,不僅要避家中直系長輩的諱,還要避很多親戚長輩的;既要避開相同的字,還要避開同音的、近音的字。印象中曾有個家長給我們列出了四五十個避諱用字不說,還特別強調其他讀音相近的字也不可以用。

易學的核心就在於變。我們的思想、行為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就說這避諱吧,我們認為:時代發展到如今,國諱、聖賢諱、憲諱都不必太過講究,但 “家諱”還是避一避比較好。

因為,避長輩的名諱,不僅是對長輩的尊重,也是倫理道德的一種體現。長輩是後代的生命之源,避諱,可以讓我們不忘祖先。

具體來說,在給寶寶取名時,避開家中三代以內直系長輩名字中的字就是,即避開寶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名字中的字。

而在避諱時,也不必採用古代的幾種避諱方法,只需要避開同樣的字就是;至於同音的字,就看各地的習俗吧;而近音的字,其實不必那麼講究。

溫馨提示:給寶寶取名時,要考慮避諱,但不能盲目避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