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用“平臺思維”的方式思考產品運營

現在市場上的互聯網產品,大多數都是平臺型的產品,而作為產品或者運營的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大往往只負責或者承擔的只是某一模塊的功能、某一方向的運營,很少能對平臺形成較為全局的觀念。最近正好在閱讀平臺相關書籍,藉此結合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做一些梳理和總結,一起學會利用平臺思維方式思考設計產品、運營。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一、什麼是平臺型產品?其價值是什麼?

曾在網上看到一則對於平臺的定義是:

“平臺是指連接兩個以上的特定群體,為他們提供互動交流機制,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並從中贏利的商業模式”。

最近在讀的馬歇爾《平臺革命》一書中同樣提到平臺的首要目標是:

“匹配用戶,通過商品、服務或社會貨幣的交換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提到的是為雙邊用戶群體,提供創造價值的“場所”。

平臺的價值無外乎圍繞信息交換、商品、服務、貨幣這幾點創造。其中,信息交換最輕,然後是創造商品價值和服務,逐漸貨幣的交換和獲取變現的能力(當然,虛擬貨幣,比如榮譽勳章等也可以納入貨幣的範疇)。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而平臺的產品及運營的工作是:為平臺雙邊用戶提供工具和制定規則,讓價值交換變得容易。

我們可以利用平臺畫布的方式去具體分析一款平臺型產品的架構,即便你目前的工作不涉及產品的方方面面,也能清晰瞭解自己的崗位在整個平臺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價值。

以下以“閒魚”簡單舉例產品的平臺畫布:

  • 平臺雙邊用戶在平臺上獲得閒置、拍賣、租房等信息服務或商品交易的價值;
  • 平臺需要給雙邊用戶提供的信息展示、地理位置、搜索、分類、導航等工具和服務,同時也需要為退換貨、估價、物流等另一端用戶提供消費者相關的工具和服務;
  • 此外,貨幣在平臺上可以實現流轉,用戶數據能得以存儲,線上流量形成變現能力。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平臺畫布)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參與者的層面注重的是生產用戶的引入和消費用戶的匹配,甚至是生產用戶和消費用戶的相互轉換。

儘管平臺各種產品功能會非常複雜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平臺革命》一書中就將平臺的基本結構總結為:參與者+價值單元+過濾器——核心交互,在我看來,還是挺受用的。

如何理解這個基本結構,我們可以自行對一些產品進行平臺解構,下圖列舉部分主要方便大家理解: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通過畫布和架構,我們應該或多或少對平臺型產品有了些初步的認識,接下來繼續看平臺思維下的用戶關係。

二、平臺思維下如何看待用戶關係

無論是B2B、B2C、C2C甚至C2B的產品,平臺就意味著這是一個雙邊市場,雙邊用戶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定會對整個平臺帶來影響,所以我們宏觀上看待一個用戶模型時,可以大致上分為A、B端來看,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影響我們可以看成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果。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其中一邊用戶會影響該邊其他用戶,無論該邊是作為生產的一方還是消費的一方,同樣適用。當產生積極作用時,用戶帶動用戶,實現增長、並形成氛圍;當產生消極作用時,用戶間的競爭、資源的匹配帶來浪費並可能降低了用戶提供創造價值的意願。

  1. 單邊作用單邊
  2. 一邊作用另外一邊

舉例:

早期抖音,生產內容的達人或用戶利用平臺提供的運營工具(如配樂、剪輯等)輸出優質的內容,其他有意願參與的用戶會根據這些內容、模仿複製並進行一些微創新進行創作,帶動了用戶的增長,並形成了良好的社區氛圍,這個時候,用戶對用戶之間的影響就是積極正面的。

那麼,當入駐抖音的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多,生產的內容越來越多,每個創作者獲取到的關注和流量隨之減少,消極的影響就會隨之而來,獲取不到關注的創作者意願度降低,逐漸失去創作的動力;內容的量越來越大,水化內容的剔除和篩選也將成為運營的重點,來降低單邊用戶之間的消極影響。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別人家的播放量和我的播放量)

利用單邊用戶之間積極的影響力,往往能帶來的效用是裂變式增長的,口碑、分享、參團、評分等機制或手段都是利用其積極的作用力實現單邊用戶帶動該邊另外一群用戶。

另外一種,則是其中一邊用戶影響另一邊用戶,這種情況是很容易理解的,作為平臺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多了,消費者可以接收的商品或服務就更多了;消費者多了,願意入駐的生產者也會更多。雙方之間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往往需要平衡好兩邊的輸入和輸出。

消極層面的影響,繼續用開篇提到的閒魚來舉例:閒魚發展至今,逐漸暴露出來的買號、刷贊、盜版、灰色信息、假貨等問題越來越多,對於消費用戶來說,對平臺的信任感降低,就會逐漸流失,消費用戶的流失,就會反作用於發佈者一端,對真實有效的生產發佈方來說,就是一種傷害。

所以產品和運營的職責就是降低消極效應,提高積極效率,幫助平臺價值和用戶直接實現精準的匹配和分層。

用戶運營中,無論是用當下流行的AARRR模型理論,還是運用各種營銷工具傳播,還是標籤化精準運營,平臺思維的方式有助於你去衡量你所做的運營工作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這也是為何現在精準化運營、個性化推薦等產品越來越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三、平臺思維下的產品運營

平臺思維下的產品功能設計展開是個很宏大的課題,暫時不做探討,這裡主要想聊一下,平臺思維下的產品運營該怎麼做?上文中已經簡單提了平臺的整體架構以及雙邊用戶效應,那麼和我們的工作又有什麼實際的結合點?

就以新媒體運營者或者內容運營人員舉例,日常的工作可能是每天寫文章、寫活動,寫好的文章在微信、在頭條在各種自媒體渠道上分發,其目的是通過內容的生產製造達到吸引用戶、宣傳產品等目的,並且做一些點贊、轉發的活動來活躍你的粉絲。

那麼,你可能往往會遭遇這些問題:

  • 每天寫文章的數量有限、素材有限、供給跟不上;
  • 你的內容垂直於某個專業,風格單一難以吸引不同喜好的用戶來關注你的內容;
  • 繁雜的工作有時導致無心寫文,內容水化,造成用戶流失;
  • 預算有限,活動經費少,無法促進用戶活躍……

平臺思維方式下,你的解決方案可能應該是這樣,把你所運營的公眾號當做自己的產品平臺來看,則應該這樣去思考:我的平臺結構”是怎樣:參與者是誰?價值單元是什麼?過濾器是什麼?最終要形成的核心交互是怎樣?

給出的答案之一可能是這樣:

用“平台思维”的方式思考产品运营
  • 參與者是文章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 價值單元可以是不同類型的文章,可以是某一媒體形式的內容,比如視頻或音頻;
  • 過濾器是符合某一規則的內容標準;
  • 核心交互由於是在某一已開放平臺如微信訂閱號,所以交互形式不在於創造而在於運營。

那麼接下來,給出的解決方案:

1.提高內容供給:

  • 建立長期可以轉載關係的合作方
  • 建立投稿機制,鼓勵你的粉絲對一些課題進行投稿,從你的粉絲中挖掘潛在內容提供者
  • 建立小自媒體聯盟,相互輸出內容

建立之初,可能是一些體力活,但當你把內容供給搭建成一套體系時,你的工作內容可能就不是不斷寫文章了,需要身兼半個BD角色

2.滿足不同消費者內容需求

  • 文章欄目化,不斷測試研究不同用戶的偏好
  • 用戶標籤化,善於給用戶打標,維度多樣化:根據活躍度如活動參與活躍者、評論活躍者;根據興趣、地域等;這樣當你組織一場活動時,尋找到活躍度最高的用戶給你擴散時,往往事半功倍

3.降低消極效應,提高積極效率

  • 建立良性的反饋機制,問卷調研、滿意度調查定期做
  • 合理制定新進內容供給合作方的激勵機制,防止惡性競爭和內容水化

以上為讀書和工作中的一點思考,歡迎一起討論。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