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杨普义:蝈蝈

蝈蝈又称鸣螽,因其鸣叫声的谐音,大众化的普遍叫法称蝈蝈,因鸣声悦耳、颜色漂亮、体型美、容易饲养等诸多特点,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是艺术家喜欢描绘的题材之一。

杨普义:蝈蝈

1

描绘的蝈蝈头部,是它的自然形态,没有进行艺术上的变形描绘。它的上下唇吃食物时能上下活动自如,上下颚也能像人的双手一样灵活 辅助进食。颈是薄膜般的软组织,只在伸头时可以看到。

杨普义:蝈蝈


1.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蝈蝈头部,将上下伸缩,葫芦状的上下唇变成近方形,简洁,清晰;

2.将蝈蝈凹凸不规则的胸部概括成几乎近似的几何形状。

杨普义:蝈蝈


1.是蝈蝈前中足自然形态的真实描写,它的腿很粗壮,腿上毛刺极多,极于攀附植物;

2.是经过创作提炼的两种画法,减去毛刺,勾画变细,显得蝈蝈灵巧、轻盈。

杨普义:蝈蝈


1.是蝈蝈雄虫,有铠甲般的背板和双翅,翅上有正圆形透明的音镜,双翅摩擦发出悦耳鸣声,翅上有三条显示筋纹,小筋纹细碎,极不规则;

2.是经过艺术概括的画法,背板的勾线也强调了中国画用笔“写”的韵味。

杨普义:蝈蝈


自然形态的后足和艺术概括的两种画法,颜色可根据不同的品种、画面内容灵活运用。

杨普义:蝈蝈


蝈蝈自然形态的腰腹和艺术提炼的腰腹对比,雌虫的腰腹部除去有产卵器外,和雄虫基本相同。

杨普义:蝈蝈


工笔画法及其步骤(绿蝈蝈)

1.勾线

将蝈蝈底稿放在生宣纸下面,用狼毫小笔蘸浓、淡墨按不同结构分轻重提按勾线,用笔千万注意一个“写”字,要有起按提顿收之间。背板、翅根、腿部基切各部位用笔要重些,用墨须浓些,翅梢则要笔轻墨淡。

杨普义:蝈蝈


2,底色

勾线完成后,可用花青染底色,用羊毫或兼毫小笔,蘸花青将背板、头部内侧,胸基部、腰尾部,各腿的基节部位等处渲染。染时千万注意平心静气,下笔要有轻重之分,尤其在背板、腰、尾部要染出凹凸、折皱关系来。音用赭石染,在生宣纸上颜色不能遮盖墨线和洇出,还要分清结构,一定要有耐心。

杨普义:蝈蝈


3.染色

用草绿色(花青+藤黄)罩染胸、翅、腰、尾、腹、腿各部位,翅梢一定要淡而极淡至无色。翅筋两侧罩染石绿色,音镜周围罩极淡赭色,分浓淡染出半透明状最好。头部罩淡石青色,背板下缘留出,凹处稍罩石青色,唇稍染赭色,眼睛染赭红色。

杨普义:蝈蝈


4.勾纹、须

用须眉小笔蘸墨绿色勾翅上筋纹,用笔要轻重适度,至翅梢一定要极淡、极轻,大腿及胸部筋纹要劲挺有力,还要有顿有收,小腿上毛刺要齐而不板为妙。最后用须眉小笔蘸赭墨画触角及腭须,两触角是蝈蝈生动与否的重要关键,一定要画出它上下左右柔中劲挺的灵活和刚健。至此,一只工笔蝈蝈按步骤画完。

杨普义:蝈蝈


动态各式

蝈蝈简单各式,舔须、足是蝈蝈及其他几种虫类一种经常性活动。画肚腹是正面的构图,也应结构清楚。

杨普义:蝈蝈


品种图例

杨普义:蝈蝈


作画禁忌(1)

1.勾线柔弱无力,虽流畅但不生动。

2.勾双翅应根重梢轻,要有半透明感,此图板、凝、呆、僵,似城墙。

3.中国画讲浓淡,蝈蝈肚腹虽在腰背下较阴暗,但颜色汪,所以勾线应轻于腰背。

4.双须勾法粗、直、板、硬,无灵动感。

杨普义:蝈蝈


作画禁忌(2)

1.国画勾线应似书法,起收顿挫,有书法功力,则虫足关节自出,此图似木棍直插。

2.勾毛刺及大腿筋纹要用规则钉头描。

3.画虫六足要有前后爬行变化,才有生动感,平行雷同则似僵死之标本。

杨普义:蝈蝈


注意事项

1.画鸣虫要将虫画得低头,强调夸张,才有动势。

2.从蝈蝈头部向后看,应右翅压左翅。

3.蝈蝈的右翅只稍微透明,稍有音镜的形状,而左翅的圆形音镜是极透明的,但只有在鸣叫时才能看到。

杨普义:蝈蝈


蝈蝈是秋虫,只宜配秋景,冬春只能在室内饲养,画春景不宜。

杨普义:蝈蝈


画蝈蝈攀附植物,其六足不必都抓着附着物,才显灵动。

杨普义:蝈蝈


小写意画法及其步骤

1.用细炭条或淡墨勾出大概轮廓,用小白云笔蘸赭石加藤黄画出背、胸、头部,用三绿色画出翅。

2.按腰腹节结构用笔画出腰、腹及尾须。

杨普义:蝈蝈


3.赭中加墨画出六足。用笔时要用楷书法写出顿挫,显出关节。

4.重赭墨勾出大腿等结构关键处,勾须、纹。腹稍罩草绿,此为“草白蝈蝈”画法。

杨普义:蝈蝈


大写意画法及其步骤

大写意画法及其步骤

1.用狼毫稍秃笔蘸焦墨侧锋画出背、头部,用中锋画出边缘线。

2.用白云笔蘸淡花青画出翅,墨笔画出胸,要按结构见笔触。

杨普义:蝈蝈


3.楷书用笔“写出”六足。

4.点睛,画腰、腹,分节侧锋用笔。勾须、腭须,随意画翅纹等。头、背、胸稍染花青。

杨普义:蝈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