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譚綸?

2536771


既然大家都不回答,那我就回答一下吧。譚綸相對於胡宗憲不太名氣不算大,更不要說家喻戶曉的戚繼光了。

主要是因為譚綸在抗倭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胡宗憲是領導抗倭的大總管,譚綸是前線總指揮,戚繼光,俞大猷,劉顯是執行任務的將軍。如果用劉邦的團隊來類比的話,胡宗憲就相當於蕭何,譚綸相當於韓信,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相當於周勃,樊噲,曹參。


初入仕途

譚綸中進士的時候才24歲,算是很年輕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雖然是唐朝的事,但是在四十歲才中進士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譚綸也算是少年得志了,但是譚綸名次不算好,被分配到了南京的一個六品主事。南京對於明朝的很多官員來說就是養老的地方,所以譚綸也比較清閒。這就讓譚綸有了很多時間來研究其他的東西,比如看兵書,聽戲曲,甚至逗蛐蛐,年輕人總是精力旺盛的。不過這在老夫子眼中就是不務正業。


譚綸雖然看似不務正業,但是辦事認真穩重,再加上喜好軍事,很快便被調到了南京兵部。雖然南京大多是清水衙門,但是這個時候東南倭寇猖獗,南京兵部執掌著東南的兵權,一下子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初露鋒芒

嘉靖二十七年,一股倭寇居然突破了明軍水師的層層防禦,突入南京城下。這下南京城可亂了套了,很多官員都慌了神,但是一個人卻莫名的興奮起來。這個人就是譚綸,他大展拳腳的時機到了。

譚綸主動請纓,臨時招募了五百多人。他善於練兵,再加上口才好。畢竟聽那麼多戲曲不是白聽的,而且他還寫過很多戲曲,幾句話說的士兵們熱血沸騰,紛紛表示要誓死保衛國家。但是還有很多人心裡犯嘀咕,臨時再招募五百人就能守城嗎?譚綸的回答是:“守城?不,我們是主動進攻。”


譚綸帶著他訓練的士兵,趁倭寇剛上岸立足未穩,一面正面衝擊,一面從側面策應。很快讓倭寇首尾不能相應,分割成了兩塊,譚綸本人身先士卒,始終衝殺在第一線,居然把突破明軍水師的倭寇打的潰不成軍,狼狽逃竄。譚綸就此一戰成名,升任台州知府。

獨當一面

台州是抵抗倭寇的最前線,很明顯把他放到台州就是讓他抵禦倭寇去的。譚綸明白明軍戰鬥力實在不行,在南京自己訓練的士兵用著得心應手,所以他決定自己練兵,反正上面有胡宗憲頂著。在胡宗憲的支持下,譚綸很快就練出了一支“譚家軍”。很多人覺得戚家軍要比譚家軍有名,其實不然,譚綸練出來都是將,譚家軍的一些下級軍官後來都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將軍,如張四維、尹鳳、湯克寬、朱先、陳光祖、楊縉等。


譚綸練出來的兵紀律性強,作戰也英勇再加上他也善於指揮,取得了儲存的戰果。但是後來他越來越發現自己力不從心,因為他發現自己最擅長的是戰略,最強的能力是馭將,將軍訓練出來不少,但是士兵也有紀律但是就是攻擊能力不行,沒有技巧性,和出身武將世家的人練兵確實不能比。這個時候一個人出現了,那就是戚繼光。

黃金搭檔的歷史性相遇

戚繼光也在鬱悶啊,沒有知府的支持自己沒有練兵的權利,領著一群軍紀渙散的明軍,士氣低落,不聽指揮,指望這些人猴年馬月也別想蕩平倭寇。嘉靖三十八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戚繼光和譚綸這對黃金搭檔組建了被譽為“十六到十七世紀東亞最強的軍隊”——戚家軍。

譚綸問戚繼光要多久能練出一支軍隊,戚繼光毫不含糊的說三年。這三年譚綸一方面苦苦支撐著倭寇的大舉進犯,另一方面對戚繼光不遺餘力的支持,只要戚繼光提出來譚綸就儘量滿足,責任他來扛,當然上面還有一個胡宗憲扛更大的責任。


三年後,戚繼光果然不負眾望,練出了一支如狼似虎的軍隊。嘉靖四十年,台州十三戰歷時一個月,十三戰十三捷。戚繼光正面出擊,譚綸側面策應,戚繼光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一舉殲滅倭寇萬餘,戚家軍僅死亡20人。史稱“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二年,一股兩萬人的倭寇攻克福建興化,譚綸臨危受命,親自指揮三大名將戚繼光,俞大猷,劉顯。譚綸按照三人的特長從容部署,戚繼光戰鬥力最強,負責正面進攻,劉顯擅長突襲負責側面包圍。俞大猷擅長水戰,負責斷後。明軍一經投入戰鬥,如摧枯拉朽一般,倭寇大敗,殲敵三千多人,解救百姓兩千多人。次年,譚綸和戚繼光密切配合,在仙遊之戰中全殲兩萬倭寇,至此福建倭患被完全肅清。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譚綸性格穩重,作戰勇猛,知人善任,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更加懂得駕馭驕兵悍將,俞大猷,戚繼光,劉顯在其手下都能充分發揮其才能。

在肅清倭患後,譚綸又被調往北方抵禦來自草原上的威脅。他在調任薊遼總督的任上,重新設計了邊境防區,又把老部下戚繼光調到了北方。兩人繼續合作,修建著名的防禦工事“空心敵臺”。把昔日孱弱的薊州邊境,建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防線。之後十幾年間,屢次重創了蒙古騎兵的侵擾。

1572年譚綸被調回京城,以兵部尚書的身份主持全國的軍務,最終積勞成疾累死在任上。縱觀譚綸一生都在為保家衛國而嘔心瀝血,可以說譚綸做到了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他還編寫了很多謳歌愛國情懷的戲曲,並且形成一個流派宜黃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