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中國有兩種雲》下集來了,胡曉明:“拿來主義”走不遠

5月23日的武漢,前一天的大雨和陰天讓城市格外陰涼,全然沒有“火爐”的樣子,而在雲棲大會的會場,氣氛卻格外火熱,缺席了上一次雲棲大會的胡曉明西裝革履,甫一出現,就成了全場的關注點。

在4月26號的南京峰會上,阿里雲副總裁李津說:“中國只有兩種雲,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雲,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在雲計算圈子裡掀起了軒然大波,時隔一個月後,胡曉明的再次發聲,則給輿論又添了一把火:“‘拿來主義’蓋不出高樓大廈,自主研發的雲才能走得更遠。”並給出了一個新的名詞:DIY雲。

《中国有两种云》下集来了,胡晓明:“拿来主义”走不远

“拿來主義”的雲是指誰?

如果按“誰用OpenStack誰就是”的標準來看,這幾乎覆蓋了國內大部分的雲廠商,打擊面之大,簡直可以理解為是在說,只有阿里雲才能走得遠。

《中国有两种云》下集来了,胡晓明:“拿来主义”走不远

用OpenStack怎麼了?阿里雲不用,是因為研發飛天時還沒有(飛天比OpenStack要早2年),其他的雲用為什麼就“蓋不出高樓大廈”?主論壇結束後,這個問題也成為了記者群訪的焦點。

不能被“開源”的字眼影響

OpenStack是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併發起的開源的雲計算管理平臺項目,旨在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設與管理提供軟件。而胡曉明在採訪中說,阿里雲平臺同樣是擁抱開源的,但云計算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則必須堅持自主可控,“不能被‘開源’的字眼所影響”。

對於OpenStack,阿里雲專有云總經理馬勁說,其出現的初衷,就是設備廠商在雲計算來臨後,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彌補技術短板進行集成,“在雲計算時代用舊的形式去賣原有的硬件設備”,因此“一開始就並沒有一個真正的雲計算的實踐,不能完整地給客戶提供很好的體驗”。他用DIY電腦做比喻,OpenStack的雲就像是DIY電腦,逐漸就會被完整自研的雲替代。馬勁說:“DIY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費時費力,最後沒有保障。從端到端的安全上沒有整體設計,這個設計本身雖然有一套框架,說是兼容的,但是當中的測試都是要花很多的時間。

DIY不是指的軟硬分離,是指它的胳膊、手都是拼裝起來的,有不同的廠商,不同的設備,然後拼在一起,不協調。

《中国有两种云》下集来了,胡晓明:“拿来主义”走不远

李津補充,由於雲平臺中部件、技術、調度、存儲、計算需要打通,尤其需要和賬號、應用全打通,對OpenStack的改造將會耗費極大的精力,而改造的程度越深,之後受到影響也會越大。“因為社區主流版本會走到下一個版本去,你現在做的分支改造跟下一個版本有關係嗎?沒有關係,因為你的力量非常小,更新的社區主流版本根本不會考慮你做的所有事情,除非你變成一家超級大的公司,但超級大的公司做得更深的時候,會發現做的所有事情跟OpenStack是兩條路。”

雲棲大會上,胡曉明說阿里雲有三條堅守的生命線,其中第一個就是自主研發之路。胡曉明認為,堅持自主研發是商業和技術上的雙重選擇,雖然需要投入巨量的人、財、物,短期看不到成功,但不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將會在長期帶來更多的問題,比如沒有經歷大規模的實戰檢驗,穩定性差故障多,版本分支繁多且相互不兼容,跨廠商無法遷移升級等。而云計算已經成為新基礎設施,雲上運行著政務、金融等核心關鍵業務,對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極高,其自主可控與可持續發展在當下尤為重要。

生態和數據

強調自主研發的同時,胡曉明強調,阿里雲同樣重視開放:飛天兼容各種主流的開源技術標準,包括Hadoop、Docker、K8S、Spark等;阿里巴巴貢獻了中國最多的開源服務;合作伙伴在阿里云云市場上提供了超過一萬種應用和服務;阿里雲提供豐富的API接口,供所有開發者平等使用,並保證兼容性。

一個有趣的數據是,2017年,阿里雲合作伙伴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200%,大約是阿里雲本身增長的2倍。在9年發展中,阿里雲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生態體系,合作伙伴超過8000家,遍佈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商、行業頭部ISV,生態體系下的合作伙伴服務客戶超過10萬家。

《中国有两种云》下集来了,胡晓明:“拿来主义”走不远

也因此,生態成為阿里雲堅守的第二條主線。“生態是阿里巴巴血液裡流淌的基因”,胡曉明說:“堅持自主研發讓我們走得遠,而堅持與合作伙伴共生共存則讓我們一起做大了雲計算的市場和生態”。

第三條主線,則是阿里雲一直所強調的數據安全。“今天,我們再次重申我們的承諾,阿里雲堅決不碰客戶數據。”胡曉明說。早在2015年7月,阿里雲就第一個發起《數據保護倡議》,將“不碰客戶數據”寫入正式文本,目前阿里雲也是亞洲合規資質最全的雲服務商,還作為公安部試點,通過了雲等級保護的四級測評。

作者 | 李昊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