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原来有四个牧业公社,一个农业区暨多坝沟。多坝沟因地势低,无霜期较长适合农业生产,是全县的饲料种植基地,共有土地1500亩。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8月17日早晨,我们打点好行装坐上租车向多坝沟出发,去看胡杨峡,去看我们的知青点,去看我们修的水利工程,去看我们开垦的农田土地,去看望当年的乡亲。多坝沟我们来了……

一路同学谈笑风生,回忆过去那段知青生活,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拐弯的岔路口上,同学们放飞心情在这里拍照……

汽车走在路上又快又平稳,记得当年这条路曾经走过无数次,那时是沙石路,坐车回城返乡肠子都要颠出来了。回一次家,坐四、五个小时颠簸的车。没有一次不晕车的。想回家,又怕回家,怕的就是走那跟搓衣板儿式的路。身后终年不化的雪山啊,你可是这里的见证者。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这一张照片背景的雪山,是阿尔金山,积雪常年不化,雪山下一个叫胡鲁斯台的地方,那里有一处我们知青参加修的水利截流工程……

说起知青下乡的事,值得我们回味……

我们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学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记得我们拿到毕业证的那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商量讨论今后的去向问题。那时候大学校门全部关闭,也没有招工、招干的指标,唯一的出路就是响应号召走上山下乡这条路。最后同学们讨论统一了思想,与其在家等待动员。还不如自觉自愿积极主动。那时的我们充满着革命理想和激情,我们写了决心书,并敲锣打鼓的到县委大院。当着县委和县政府领导表明我们上山下乡的态度和决心。受到县领导的鼓励和赞扬。

由于我们的积极态度,县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没作任何动员工作,顺利办理了我们下乡的一切手续。在阿克塞我们算是第二批下乡知青。

1974年3月过完春节后,记得下乡那天,很热闹,也很风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干部为我们送行,县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和学校敲锣打鼓场面隆重而热烈、各同学家长也都前来相送,我们带上行里和县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发的劳动工具,穿着发的棉大衣和大头鞋子,头戴军棉帽。拿着学校送给我们的排球、兰球,兴高釆烈的坐在解放车上,跟送行的领导和家人说再见。天上飘着雪花,车子缓缓而行,父母们跟着车,挥舞着手含泪相送,同学们也挥舞着再见的手,一直到看不清人影的时候……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这是当年我们知青下乡时的模样。

桑菊兰回忆到:

"插队知青",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特殊群体的特定称谓。我们这些人有幸成为"知青",经历了现在年轻人不了解也不理解的人生经历。

1974年3月25日,我们这些从小在阿克塞自治县长大的青年在县党政领导干部和县城群众欢送仪式后,戴着大红花,背着行囊乘坐一辆解放牌卡车,向着人生的特定目标出发了!

天空大雪纷飞,原野白茫茫一片。只一会儿功夫,我们身上就落一层白雪,气温也愈来愈低,尽管如此,同学们激昂的歌声一直不断⋯⋯那歌声抒发着我们青春的活力,表达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热情追求,对美好人生的蒙沌希冀!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一胡鲁斯台水利工地。

到达工地后,第二天就开始参加修筑大坝劳动,有背运石头和混凝土沙浆的、有挖土方的、有筛砂石和水泥沙灰的、劳动强度特别大,一天干8至10个小时,有时候晚上还要挑灯夜战。每天收工回到帐篷里, 躺在地铺上连翻身都十分困难,挖一天土方下来,胳膊疼得连端饭碗都困难。工地人很多,伙食比较差,没有什么蔬菜,经常吃玉米面发糕,吃馒头的时候都很少,能够吃到面片,就是改善生活了。夏天戈壁荒漠上雨后长出的沙葱是唯一的蔬菜。就是在这样的劳动生活中,我们无形中完成了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型。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这是当年上工地劳动的样子,一群十七、八岁生龙活虎的姑娘小伙子,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真是年青时的我们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都不为过。

胡鲁斯台夏天短,工期紧,为抢时间赶工程,我们一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有时还要搞夜战,同学们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个个吃苦耐劳,真是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个个表现都是那么的棒……

段惠兰回忆到:

我记得1974年6月4日,我正在修水渠的工地给混凝土砖洒水(养护),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紧接着有人尖叫着“快跑大坝倒了”倾刻之间坝墙倒下了,水库的水拍向四面倾泄着向涵渠道里涌去。涵渠处在大坝尾部地势低,水直往涵渠里、外灌,盖板上也是大水,冲倒的人是顺水漂,水急两手无法抓着两边站不起来,“快救知青,她们在下面的渠里勾缝子”,喊叫声乱成一团。大家惊魂未定迅速向下游跑着,叫着,有许多社员,工程技术人员都向下游跑去,当时已经有几个知青和社员被冲进不到60公分的涵渠道内,涵渠里到底有几个人?谁也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涵渠是修好了的渠道,上面用混凝土盖板盖封的暗渠,因工程没完工十几米留一个窗口)我看到涵渠外面被水冲的赵青,赵永川从眼前闪过,还有几个被水冲倒的知青和社员,大家拼了命的相救,赵青和赵永川被社员拽起后,从涵渠天窗口看见里面有人影闪过。又奋力前往下一窗口救人,一连跑过几个窗口,水流太急没把里面的人抓住,因为此时的涵渠的水象管涌一样,人在里面时间长了活不了的,十几分钟后张辉春同学被赵青、赵永川、朱振国从最后一个涵渠窗口截住救起,当时人已昏迷不醒,送到工地医务室进行抢救。我看到王喜兰也受伤了,浑身湿透鼻青脸肿,我脚上的一只鞋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真是魂飞魄散。大家都抱头痛哭……庆幸的是惊天的一幕,没有知青死亡,当时那可是不得了的事啊!

后来,县水利局对胡鲁斯台引水工程作了技术上的调整,工程继续进行,全体知青和各生产队的社员一直干到工程完工。解决了下游多坝沟的用水问题。

桑菊兰回忆: 6月4日垮埧事故,同时受伤的人员还有刘瑞兰、陈兰香(建设公社多埧沟社员),当时从水渠里救人,冲在最前面的是朱正国,我亲眼看到他救出了几个人……

赵青回忆: 1974年6月4日是我们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日子啊!

兰玲回忆: 我时常回忆当年的知青岁月,这个场景发生在1974年6月4日。 这个时间永远铭记于心,终身不忘的。

霍青回忆:当时我因家里有事请假回县城,要不也和张辉春在一起劳动的岗位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

陈远香回忆: 我记的1974年3月下乡,全部知青都到胡鲁斯台修大坝,坝墙倒塌时我正好请假回了县城家里。后来工程进行了调整,知青们一直修拦水坝直到工程完工,才撤离,回到各自的知青点。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赵青回忆到:

从胡鲁斯台回到多坝沟已是晚上了,乡亲们把我们接进准备好的地窑子里住下,第二天,天亮起来走到外面一看,平地一片,看不出房子来,心里感觉十分纳闷儿。这里怎么没房子?人都住在哪儿?正在四处找人。就听老乡在喊。谁在房顶上啊,别把房子踩塌啦!听到老乡的喊声,这才知道站在了人家的房顶上……

兰玲回忆到:

我们从胡芦斯台撤下来是七月中旬,多坝沟很热,我们住在地窝子里,地窝子通风不好,很闷热,听人说睡在地窝顶上就不热了。到晚上我们几个女生就卷着被褥到地窝顶上去睡,确实很凉爽,很惬意。第一次看着天上的星星睡觉,很是兴奋,久久才入睡,那一夜睡的很沉。第二天醒来天已大亮,坐起来准备穿衣起床,环顾四周傻眼了,临近的几个地窝顶上也睡着人,而且多为男士,天热我们都穿着背心裤头睡觉,哪想到还会有这么多人都睡在地窝顶上,这可怎么办?吓得我们立马钻进被窝,半天不敢起床,后来就在被窝里穿好衣服,才起的床,以后就再不敢去地窝顶上睡了。当时好像是我.王玉萍.桑菊兰我们仨个到地窝顶上去了,樊淑英姐妹俩没去。不知你们记得不?

一年后我们住上了专为知青修的新房子。

小车到了我们曾经修的干渠段停了下来,看了我们曾经修的水渠。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胡鲁斯台引水渠道工程是1970年6月开工,总干渠全长27公里。工程的主要劳力是从多坝沟各生产队抽调,县各单位也抽出干部职工支援工程建设,轮流义务劳动。71年暑期由张继忠老师带领着我们汉哈班初中学生支援干渠工程建设义务劳动。从暑假的7月底——10月在干渠干了两个多月,天冷了才回校复课。

工程质量经历了1979年7月和1982年7月两次特大洪水的验证,基本上没有损坏,直到现在还在利用。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这张照片是当年干渠施工现场。

82年的洪水,整个干渠被山上冲下来的砂石淹没了,国家派抗洪抢险部队把这条渠找的挖出来,这场洪水冲毁了多坝沟所有房屋和一切农田。很多老人都走了,迁出一大批,后来又从外地迁进一批人,充分利用这渠水,重新垦荒、栽村、种地、建房……问水那得清如许,苦煞当年修渠人。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我们坐車沿着干渠边继续前行,远远看见一片绿洲,那就是我们下乡的地方——多坝沟。

按这次行程安排路过多坝沟先不停留,直接进沟里看胡杨峡,一路上司机师傅给我们讲述多坝沟这些年变化情况,我们一边听着一边看这一闪而过的外围防洪工程、树林、村落、农田,似曾相识又非常陌生……

红柳在这里起着固沙作用,是很好的防沙治沙的灌木树种。每年秋天红柳针叶落在红柳丛中,阻挡沙尘,长年累月形成土堆。直到沙尘把整丛红柳都包裹起来。年代越长,土堆越大。形成腐质土(梢末子)。当年我们利用这腐质土来改造土地。主要在冬季开展这项农活,叫摆地,就是对不同的土地进行改造,缺肥的地摆肥,沙大的地摆土+肥+腐植土……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冬季我们五更起床,套上牛车,挖到腐质土装满車,牛车自然相跟,一、二十辆成一字长龙车队很壮观。卸到新开垦的地里,继续去拉。开始干这活我们知青都不会,社员们都装满了车,赶着牛车都走了,我们的车还没装满,牛就跟着车队跑,怎么拽都拽不回来。后来社员帮我们把車装满,并告诉我们怎样找腐质土,装车卸车必须要快。后来我们会干了,车装的也快了,反过来帮助慢手装车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确实锻炼人,地里的农活从不会到会,犁地、播种、除草、割麦、打麦。男同学还学会了赶马车。最后都是行家里手,壮劳力,村里社员赞不绝口。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要是有充沛的水源。这里还能开垦出无数的粮田。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这是当年开荒的劳动场景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知青的几年生活,我们与社员建立了深厚情谊,生产队里队长、副队长对我们知青都很关心,记得我们点知青口粮月月不够吃,队里经常特意加工面粉、油给我们,平时无论分什么东西,队长都再三叮咛多给知青们分点,别让他们饿着。从他们身上读懂了善良和淳朴。学会了顽强和担当。与乡亲们魚水情深。结下了深厚情谊,收获不小,受益终身。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我们几个知青点,还组织文艺宣传队,经常为老百姓演出,送上精神食粮,至今他们都还记得演出的场景。尹大勇的妻子见了知青回忆着唱起……一辆马车哎在大路上飞奔,大路上扬起了滚滾的灰尘,青年在车上纵情的歌唱赶车的老大爷他心里喜洋洋。俺车上坐的这些年轻人哎,年轻人哎,是刚从城里来到农村,来到农村,不是下乡来做客,来做客,不是下乡来享受,来享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宣传队活跃着农村文化生活,白天不耽误劳动,晚上登台为社员演出,很多节目,结合农村实际,自导、自编、自演十分活跃。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小车进入胡杨峡。这里我们当知青的时候来过多次,这里风景优美,灌木丛生。各种树木生长旺盛,小河流水悠悠,桦树成林,杨树窜天,柳树成荫,还有果树,杏树、梨树,耐干旱的沙枣树和布满峡谷的胡杨林,风景煞是好看。峡谷深处有瀑布,道路崎岖,森林幽深,给人以神秘感。

胡杨峡里风景不错,听司机师傅说这里己拍过多部电影,这里还有拍电影留下的蒙古包和道剧。阿克塞县也把这里作为一处旅游景点积极开发。 我们观赏着胡杨峡优美的风景。寻找当年林场护林队住地,因为那里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从峡谷底找到峡谷崖上,洪水的冲刷,地形的变化,周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无论怎么改变这破烂的房子和残垣断壁,还有原来的踪迹可寻。虽然周围的桦树、杨树、柳树干枯而死,但耐干旱的沙枣树和胡杨树也都尚存。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沙枣树只有大西北生长,耐干旱树种,春天开黄色的小花,花味很清香。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夏季的胡杨峡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秋季的胡杨峡

胡扬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我们走出胡杨峡口,这里是大片芦苇丛丛的湿地,一边是沙山,一边是湿地,沙山和湿地相连,也算戈壁滩上的一大奇观。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这里的变化也不小……

记得当年我们赶着牛车经常到这里来割芦苇,那时的芦苇有一人多高。河水也深,牛车一搬过不去。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里,自然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河水不深了,水少了许多,芦苇也不高了,都是因为缺水啊!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离开胡杨峡我们回到了多坝沟,细寻我们曾今的知青点。

开车的司机师傅是我们初中同学张月连的妹妹、妹夫。他们算是多坝沟的老人了,拉着我们来到原四个知青点的十字路口处……段惠兰身后是团结公社知青点,对面是民主公社知青点和医院,可在我们面前的只有玉米地和防洪工程,要不是司机师傅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说什么也找不到原来的地址。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我手指的地方,是建设公社知青点的位置,对面是和平公社知青点,还有多坝沟区政府、商店、小学校都不见了,就连原来的十字路,都被洪水毁了,不见房屋的踪影,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一点痕迹。村里的人,大多数都是新迁来的,老故人一个不见,心里不免酸楚和悲凉……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贾少坤和王喜兰是和平公社知识青年,她俩站在曾今的知青点的位置上,感慨万千!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同学们站在花海中,回忆当年,往事历历。看看眼前,思绪涟涟……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我和祁玉玲同下乡在建设公社知青点,后来县商业局招工,让她回多坝沟供销社当营业员,她亲身经历了79年7月从戈壁滩上游倾泻下来的洪水,目睹这里的人民抗洪抢险……

祁玉玲回忆:

发洪水之前发现许多耗子排成长队向山坡上转移。 正当人们都好奇之时,洪水将至。乡亲们的家地窝子全被大水淹没,东西都没抢出来。供销社也遭到了水淹,一米多深的水,社员们奋不顾身,帮我转移商品、抢救商品,乡亲们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两场特大洪水。将这里的一切冲毁。迁移进来的村民又从头开始。建新房屋,开垦新地,改造土壤,植树造林,才有了今天这模样……眼前这里依然绿洲一片,花海一片,玉米、蔬菜、瓜果生机盎然。正说明这里的人民是多么的顽强,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拼博奋进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我们来到多坝沟区政府大院,值班的干部听说我们是老知青,很是热情,又给我们沏茶倒水,又给我们切西瓜,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回想起往事,心中总有着难以忘怀和刻骨铭心的记忆,离开这里四十多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这里,总想着的是能再亲眼看看我们的知青点,我们知青参与、修的水利工程,同学们相聚,欢笑,怀旧,只是聚日无多……此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聚!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兰玲同学赋诗:

知青岁月堪回首

往事历历涌心头。

当年壮志离巢臼,

广阔天地任遨游。

响应号召乡村走,

改天换地信双手。

修渠建坝筑路忙,

种田整地渐在行。

白日干活汗湿透,

夜晚开会忙依旧。

梦里依稀见双亲,

醒来涕泪沾满巾。

艰苦劳顿磨意志,

吃苦耐劳亦铸就。

上山下乡载史册,

万千知青写春秋。

四十余载似挥手,

弹指两鬓已白头。

而今故地去重游,

感慨万千热泪流。

笑谈往事话不够,

旧址门前再聚首。

渠水清清润良田,

硕果累累挂枝头。

青春年华不再有,

美好记忆永存留!

「征文选登」县城搬迁20周年故事|阿克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寻故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