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清華錢易:躬耕講臺,明德惟馨

清華錢易:躬耕講臺,明德惟馨

錢易,1936年出生,江蘇蘇州人。195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衛生工程系本科,1957-1959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進行研究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國際科學聯盟執委會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易從事環境工程教學與科研50餘年,先後主講多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累計培養碩士30餘名、博士30餘名,研究領域包括高效、低耗廢水處理新技術的研究,難降解、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研究與推行等。

“來了啊,快進來坐吧!”錢易教授打開辦公室大門,親切地招呼著我們。“你看看坐哪比較合適呢?”錢易在辦公室來回走動著。早晨九點,陽光照進整潔乾淨的辦公室,灑在錢先生身後那一排高高的書櫃上,裡面整齊排列著關於環境、水汙染方面的書籍和文獻。“你們要記筆記對吧,那我們就坐在桌子旁邊吧,方便你們記錄。”

一頭花白的頭髮,身著淺素色綢衫,一副金絲眼鏡後的那雙眼睛充滿睿智又滿帶笑意,在這帶著絲絲涼意的初秋裡,這笑容讓人從頭暖到了腳,很難想象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已值耄耋之年。

1、一家六院士,半門皆教師

提起廣為人知的無錫錢家“一家六院士”,錢老師急忙擺手,“千萬別這麼說。我從來只說家裡是‘半門皆教師’”。父親錢穆是國學大師,母親是小學教師,兩位叔父、兩位姨媽和兩位舅父都是教師。出生於書香門第、幼承庭訓的錢易回憶起兒時生活神采奕奕,“家裡兄妹雖多,但大家從父親書房前走過都要踮著腳,不會發出一絲聲響,母親生怕我們吵到父親讀書、做研究。”因為戰亂,父親錢穆在西南聯大教書,與當時身處淪陷區的家人失去了聯繫,錢易兄妹的少年時期更多是與母親一起度過的。

家住在有十幾戶人家的蘇州大院裡,錢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日放學的時刻。“鄰居們知道母親是教師,就把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孩子送到我家上晚自習。每天家裡都有十幾個孩子,母親在身邊來回走動,給每一個孩子輔導功課。”日子雖然清苦,但母親教師的形象卻在彼時年幼的錢易心中生根發芽。

抗美援朝時期,一些傷兵住在錢易家旁邊。身為教師的母親看著這些20多歲的青年們白天無事可做,主動提出幫他們學習文化知識。遠離家鄉、父母的士兵們在錢易的母親身上找到了久違的家的溫暖,更加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我那時看到母親受到愛戴,感到教師是被需要的一個職業”。

幼年時與父親長期分離,錢易沒有像父親一樣成為國學領域的大師。“說來慚愧,我對父親所研究的國學並不瞭解。但父親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講的是‘天人合一論’,而我現在所做的生態環境保護,也信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錢易謙虛地說到,“能與父親在這一點上契合,使我得到一點小小的慰藉。而且家裡有哥哥們在研究儒學,又有孫輩學習國學相關的專業。父親的衣缽也算是有人繼承了吧。”

2、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假如沒有遇上陶先生》是錢易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陶先生是我研究生時的導師,他教我學問,教我做人,沒有陶先生,就沒有我的今天。”每每提及恩師陶葆楷,錢易的眼睛裡都閃著光,言語中滿滿的是對恩師的感謝和敬仰。

其實從高中到大學,錢易這一步邁得異常曲折。高中就讀於師範院校,沒畢業就因為國家大形勢去了當地的文聯文工團。文工團整編時,錢易離開文工團被分配到出版社。後來因國家建設需要大量人才,錢易被選為調幹生,在老師建議下選擇了同濟大學。1952年入學後,又因為老師的動員進入了衛生工程專業。當年不到16歲的錢易也許不會想到,以後的她竟會因此與環境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本科畢業答辯時,錢易的論文被答辯委員會主任、著名給排水工程專家陶葆楷先生看中。原本打算去蘭州支援國家建設的錢易被老師胡家駿說服,決定挑戰一下自我,報考陶葆楷的研究生。1957年2月,錢易第一次來到清華園,成為了當年全校僅有的12名研究生新生中的一員。

“學術研究是陶先生領我入門的。我年輕時愛寫隨筆散文,並把這種手法帶進了我的第一篇論文裡。”錢易回憶說,“陶先生誇我文筆很好,但論文的科學性不強,論文不是散文,不需要大量的形容詞。”“‘科學需要的是用數據說話、總結規律並下結論。’陶先生的這句話讓我終生受益,從那之後我的論文才逐漸走向了科學化。”

“為人師、為人父、為人友”,陶先生對錢易傾注了巨大的關愛。作為編教材的助手,雖然只寫了兩章並做了畫圖製表的簡單工作,但教材的封面上作者一欄仍有錢易的署名。提交論文,拿回來的是標滿紅記號的厚厚一沓,大到專業問題、小到標點符號,論文上寫滿了陶老師的批註。

為了讓錢易增長見識,瞭解真正的社會問題,陶先生每次參加大大小小關於給水排水的會議時都會帶上她。“會議上,我聽那些專家用實際生活的例子講解;會議後,陶先生總會和我探討會議上的內容,詢問我的想法和理解。”環境學院和水汙染治理與社會緊密結合,這樣的會議讓尚在象牙塔裡的錢易受益匪淺。

1959年,錢易從清華碩士畢業並留校任教。60年前,陶先生給予了錢易學術生活上無微不至的幫助;60年後,一批又一批錢易的學生在回憶起身在“錢門”的日子時,也對錢老師的幫助感激不盡。環境學院現在的陳呂軍、汪誠文、席勁瑛、杜鵬飛等教師都曾師承錢易。60年的光陰,一屆又一屆的環境人在老師們的嚴格要求下成長為環境領域的中流砥柱,而踏上教師行業的學生們又以身作則,將嚴謹踏實的治學精神傳遞給年輕的學子,也用關心和愛護陪伴他們一路高飛。無論光陰變幻,“熱愛我環境,光大我事業”——這十個字總會讓環境學子們肅然起敬、堅定前行。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錢易為普及環保理念於1998年創建的全校選修課,她於1992年有機會旁聽了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覺得可持續發展不應該只是環境人的責任,應該向全社會普及。回清華後,錢易四處宣傳,並在學校支持下撰寫提綱、編印教材,終於在1998年開出了這門課。

已經畢業的環境學院2013級本科生林楚佩對四年前上過的這門課依舊印象深刻。“這門課是我們學院的必修課,也是帶領我們進入這個學科領域的引導課。通過這門課,我才得以瞭解可持續發展的歷史、環境保護的現狀與資源利用的情況,才第一次明白了‘熱愛我環境、光大我事業’這十個字所揹負的使命。”提及錢易老師,林楚佩笑著說到,“之前總覺得錢易老師在學術界有很高的地位,應該是一個有距離感的嚴肅老師。但第一次見到講臺上笑盈盈的她,那些刻板印象一下子煙消雲散,她真是是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老師。”

3、三尺講臺迎冬夏,一支粉筆寫春秋

“當年上課的學生有的年齡比我還大。一年又一年,孩子們從叫我姐姐,再到阿姨,現在都叫我錢奶奶啦!”

從1959年第一次上講臺講“排水工程”課程,錢易老師將整個人生都無私地奉獻給了清華的三尺講臺和莘莘學子,已經81歲高齡依然堅持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學院擔心她的身體,派了三位老師和她一起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門課。“課程在400人的階梯教室中,後來因為很多學生受名額限制不能選上課,又改為每學期都開課。” 錢易嚴肅而堅定地說,“有年輕老師與我一起上課,我就放心了。我要保證萬一我以後真的講不動了,這門課也永遠不會停開。”

清華錢易:躬耕講臺,明德惟馨

60年來,錢易帶過一批又一批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老師的一些行為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作為老師要對學生負責”,錢易對此身體力行。在學術上,錢易與陶葆楷先生一樣對學生嚴格要求,修改學生論文、指導學生實驗、開全校公選課,對於學生的事總是親力親為。在生活上,她沒有任何架子,給予學生無私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心,從點點滴滴中幫助大家成長髮展。

錢易提到,做老師最大的幸福感在於看到一批批優秀的學生成長起來。錢易的學生們有的跟她一樣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有的紮根環境專業做成了上市公司;也有的深入基層,在環保的最前線默默奉獻。“國內的環境問題還是很嚴峻,作為研究環境專業的人,我沒有任何理由停下腳步。”

“其實做老師的這麼多年,也不只是我在教學生,他們也教給我很多。教學相長嘛,年輕人的一些活躍和創新的思想讓我開拓了思維,也敦促我不斷學習最新的科技理論,否則我就沒有能力指導他們啦!”錢易老師常說:“中國老說‘後生可畏’,但這是‘敬畏’的‘畏’,是肯定年輕人的成績,但我更願意說的是‘後生可慰’,‘欣慰’的‘慰’。看到學生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個一個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提到學生,錢易老師很激動,她站起來,走到書櫃邊,小心翼翼地從裡面翻出一個紀念證書。這是清華2015級啟航金獎的獲得者,也是錢易和環境學院教師汪誠文合作培養的博士生謝淘。謝淘科研做得很優秀,博士生畢業時,有許多研究機構想要聘請他,錢易更是打算推薦他去美國讀博士後。但他卻毅然選擇了回到江西老家做了一名基層的幹部。“他真的讓我很意外,也特別感動。”錢易望著證書上的學生,滿臉的驕傲和自豪。

清華錢易:躬耕講臺,明德惟馨

在錢易心中,“為人治學其道一也”。“誠實不做壞事,做最真實的人”,這是錢易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做學生,首先要真誠,能為國為民做貢獻,能與周圍人合作包容、和諧相處。再其次,才能談學問。”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的“四為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大概是錢老師對學生最大的期盼了。

多年來,錢易在教育教學方面獲得的獎項不計其數:2007年獲得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5年獲得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最美教師”稱號、2017年獲得清華大學新百年教學成就獎、先後三次獲得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 在9月8日召開的2017年清華大學教師節慶祝大會上,校長邱勇特別提到:今年9月1日,“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結果公佈,錢易老師從全國64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11位楷模之一。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是教育部聯合中央主要媒體和教育媒體舉辦的,具有極高的聲譽。錢易老師是清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的教師。

對於這些榮譽和獎項,錢老師覺得“太多了”,她笑稱得到這些獎項實在是有些“壓力山大”。可另一方面,她又覺得國家和清華設立這麼多教育教學獎項表達了對教書育人的重視,希望在社會營造出尊師重教的氛圍,“從這一點來看,我又不忍心拒絕這些獎項。但清華以及全國都有那麼多優秀的老師,不應該總是把獎項頒給我,要給那些奉獻在教學一線的年輕人們更多的肯定和鼓勵!”

臨走前,記者與錢易約稿。走到辦公桌前,錢易翻開了一個大大的日程安排本,9月的那一頁,已寫得密密麻麻。“最近要出差、參加會議、還要上課,我儘量寫,不要耽誤了你們的工作。”錢易看著行程安排,抱歉地笑著,“我沒想過退休的事,就這麼幹著吧,到我實在幹不動的那天再說吧!”

本文轉載於清華新聞網,原題《從青絲到華髮,六十載光陰躬耕講臺;從臺下到臺上,八十一高齡明德惟馨——記首屆清華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得者錢易》,記者:徐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