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的唯一鐵桿盟友,在日本的幫助下2次擴張領土

近代以來,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保持獨立的國家,但實質上仍受英法等國的控制。19世紀初,泰國周圍的國家均淪為英法兩國的殖民地,泰國雖然沒有被佔領,但長期在西方殖民勢力的狹縫中維持著半獨立狀態。在西方勢力的包圍下,泰國政治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國民經濟更是裹足不前。為改善國際地位、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泰國政府走上了與日本合作的道路。

泰國緊跟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的唯一鐵桿盟友,在日本的幫助下2次擴張領土

鑾.披汶

1938年泰國發生軍事政變,軍人出生的鑾.披汶當上了泰國總理,軍人開始執掌政權,泰國政治逐漸趨向保守。在披汶的領導下,泰國的價值觀被提升到優於西方國家價值觀的高度,並且存在對日本侵略性民族主義的傾佩,剛剛誕生的軍人政權從一開始就對軍國主義日本存有好感,而日本在亞洲大陸的軍事勝利更加劇了泰國的親日反西方政策:

在1933年的國聯大會上,泰國是唯一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國家;1935年起,泰國模仿日本軍隊禮儀和組織模式進行了大規模的閱兵儀式,同時印發宣傳軍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小冊子,併成立了法西斯主義組織一青年黨;1938年泰國軍人政變後,軍政府陸續派青年學生、軍官到日本接受軍事訓練。期間,泰日倆國互派代表團出國訪問和考察,以瞭解民情,增進倆國友誼,併為締結軍事同盟做準備。泰國政府為配合當時日本的泛亞細亞政策,提出了“日本第一、泰國第二”的口號,以博取日本法西斯的歡心。

日本看中泰國戰略位置,也願意與其交好

曰本對泰國也另有所圖,此時日本在中國戰場的不斷深入以及英美等國對曰的制裁,日本急需從東南亞國家另闢蹊徑緩解戰略危機。而泰國恰好處於東南亞的中心腹地,控制泰國既可順利入侵東南亞又可切斷滇緬國際援華路線。因此曰本統治集團積極支持鑾.披汶政權的內政外交政策,以獲取以鑾.披汶為首的軍人政府的合作。

泰國和法國矛盾突出

1940年到1941年泰國和法屬印支戰爭中戰敗,並徹底失去了對老撾和柬埔寨的宗主權和控制,加上1893年法泰危機中泰國失去了湄公河以西的老撾和柬埔寨部分領土,泰國對法國可謂是深惡痛絕。1940年6月法國敗降德國,其在印度支那的統治力量受到削弱,以鑾.披汶為首的泰國軍政府認為,上次失敗以及修正歷史錯誤的機會出現了,此時日本進入到法屬印度支那,並強迫維希政權割讓越南北部基地。隨即泰國正式向法國維希政權提出收復老撾和柬埔寨部分領土的要求,但遭到拒絕。10月底,雙方在邊境發生武裝衝突。

日本趁虛而入扮演救世主

在這次危及中,泰國與西方國家迅速惡化,美英等國停止向泰國銷售戰略資源,而曰本趁虛而入精心策劃支持泰國對抗法屬印度支那。1941年3月11日,日本強迫法國維希政府在東京與泰國鑾.批汶政府簽署了《法國和泰國和平條約》,根據該協定,泰國獲得了柬埔寨的馬德望及老撾的沙耶武裡等領土,至此泰國多年以來的收復失地運動終於如願以償,日本以調解員的身份成功地扮演了泰國的朋友。以鑾.披汶為首的軍人政府欣喜若狂,對日感恩戴德,從此更加堅定的效忠於曰本法西斯。

1941年3月,即法國和泰國和平條約簽訂不久,作為對日“大恩大德”的回饋,泰國和日本簽訂了互相諒解的議定書:泰國承諾不同任何國家簽訂針對日本的軍事協定,並發展同日本的經濟合作關係。此後,日本和泰國建立了密切的經貿關係:日本開通了東京到泰國的多條航線,並出售大量飛機、戰略武器給泰國,日本的技術人員、學生、教授、商人等大批湧入泰國。

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的唯一鐵桿盟友,在日本的幫助下2次擴張領土

日本幫助泰國組建的機械化部隊

泰國與日本正式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

二戰期間日本從泰國購買大米、橡膠等戰略物資,到1941年中期,“日本從泰國進口的橡膠量佔其進口總量的35%”。1941年12月7日,日本成功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為了加快進攻東南亞地區,日本向泰國提出借道泰國境內進攻馬來亞的要求。隨後日軍在泰國南部和首都登陸,泰國軍人僅僅進行了幾個小時的抵抗,鑾.披汶政府就下令停火,隨即日軍佔領了泰國南部和首都曼谷。以鑾.披汶為首的軍政府堅定地認為抵抗日本是自殺,只有和日本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方能得到日本對泰國獨立地位的尊重。

隨著日本在接下來的太平洋戰場上閃電式的成功,泰國軍人對日本的力量產生幻覺甚至迷信,他們堅信日本將獲得大東亞戰爭的勝利,以此藉助戰爭期間國際秩序的變化與日本結盟以擺脫英法帝國主義的控制,並擴大國家疆域,他們還天真地幻想在不久的將來和“同種同文”的“大日本帝國”攜手共建“世界新秩序”。

1941年12月21日,鑾.披汶軍政府與日本正式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日泰兩國正式結成盟國關係,一個月後1942年1月25日泰國向美國和英國宣戰。日泰同盟期間,鑾.披汶政府“一共向日軍提供了15億銖的軍費,日泰兩國軍隊還設立了軍事聯絡局以促進雙方的軍事合作”。之後在軍事聯絡局的指揮下,泰國軍隊參與了入侵緬甸撣邦的軍事行動。

日本將馬來亞和緬甸撣邦部分領土劃歸泰國

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的唯一鐵桿盟友,在日本的幫助下2次擴張領土

二戰期間泰國領土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處於不利地位,為了扭轉戰局,日本統治集團於1943年5月29日製定了“大東亞戰略指導大綱”,大綱有關泰國的條文規定:“要特別迅速地實現馬來亞和緬甸撣邦部分領土劃歸泰國的事項”。7月東條英機親自訪問了泰國,再次聲明曰本將盡快兌現“大東亞戰略指導大綱”的有關對泰事項。1943年8月20日,曰本和泰國正式簽訂了有關將上述領土割讓於泰國的協定,泰國領土得以再次擴大,泰國軍人乃至普通民眾為此歡呼雀躍,對日本法西斯更加崇拜甚至到了痴迷。

太平洋戰爭前期,泰國人民充滿了熱情和激動,他們激情滿懷地注視著曰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勝利和粉碎白人至高無上的神話,當看到歐洲人從他們統治了幾百年的殖民地抱頭鼠竄地逃離時,泰國人長期以來對現代西方國家的痴迷以及尊敬蕩然無存,他們得意洋洋的注視著同種同文的亞洲國家日本,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且看起來白人西方的終結只是個時間問題”'期間,泰國民眾並沒有把他們看作是日本入侵的受害者,相反是形成以日本主導的世界新秩序的共同建立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亞洲唯一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平起平坐,這讓們感到無比的榮耀。

戰後的泰國主動退贓,免於處罰

在所有的亞洲東部國家當中,泰國是唯一保持獨立的國家,是日本平等的合作伙伴,並在日本的幫助下兩次獲得領土擴張,在軍人精神高漲的時代,泰國民眾對日本帝國充滿崇拜和感激之情,而二戰後同盟國並沒有對這個曾經與法西斯日本同流合汙的國家作為戰敗國處理,泰國二戰期間所有的精明外交以及戰後東南亞地區複雜的局勢使泰國避免了這種屈辱,因此二戰後泰國對日本的感情沒有太大變化,並建立了更為親密的關係,面對二戰後日本的右傾言行,泰國更是持“事不關己”的態度。

東南亞國家和中韓朝對日態度不同

自近代以來,東南亞國家的一些民族主義領袖把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成功視為亞洲的驕傲,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神速的成果更加深了東南亞國家對曰的好感度。二戰期間日本侵佔東南亞地區,其目的是為了掠奪東南亞戰略資源和戰略基地來實現“以戰養戰”從而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因此日軍主力主要集中在中國戰場,無力進行高壓統治,也就沒有在東南亞地區施行直接的軍事統治和燒殺搶掠等暴行,也沒像西方國家在東南亞地區留下深厚的殖民烙印。

相反,在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為了獲得東南亞國家對其所謂“聖戰”的支持,在武力入侵的同時採取懷柔政策,即大棒加胡蘿蔔政策,“相對減少了單純武力征服的對抗性”。如給予東南亞國家一定自治權:以陸海軍軍事頭目組成的軍政府對東南亞國家進行管理和監督,中央設立有由民族主義精英組成的親日政府,在地方保留原有行政機構,保留封建官員的傳統地位和世襲特權,並允許當地百姓參政。

日本的這種統治策略,培養了大批親日分子,戰後這些所謂的民族英雄成為當地乃至國家政權的掌控者,併為了完成國家重建任務仍與日本保持密切聯繫,對日本存有好感,一直影響著今天東南亞政界對日據時期侵略歷史的認知和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