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悠悠古風楊溪村

悠悠古風楊溪村

悠悠古風楊溪村

在朋友的引薦下,筆者走訪了恭城縣西嶺鄉的楊溪古村.

楊溪村是一個家族古村,在本村王老伯的帶領下,走完了整個古村落,並在王老伯的介紹下,對楊溪古村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

悠悠古風楊溪村

王老伯說, 該村始祖唐君公和始祖母齊氏是明朝時期從廣東海康遷至恭城縣的一脈相承的王姓人家,至今已傳到了第二十六代,先是遷到一個叫毛陂車田村的地方。有一次,一個官員來到村裡巡視,問當地的老人這叫什麼村?老人回答說叫毛陂車田村,官員覺得這個名字太難記,就問這個老人叫什麼名字,這個老人說叫雙溪,官員就說,那就改叫雙溪村吧。在雙溪村,該族5戶人家總共居住了270多年,直到清朝順治年間,族裡有人花錢從費村買了23畝地建起了新村,從而陸續建起了至今尚基本保存完好的磚瓦房民居,原名瑤家洲,後改楊家洲,解放後又改名為楊溪村.目前全村尚有保存基本完整的古建築磚瓦房28餘座200餘間,祠堂一座,各類官方所賜牌匾十餘快.直至目前,不計算遷居外地的人口,全村王姓有二百餘戶,人口已達900多人。

悠悠古風楊溪村

楊溪村王姓祖先勤奮創業,崇尚儒學,子弟們努力求學,並且有很多學有所成者,據族譜記載有功名者不下白人,有貢生、舉人十餘人。其中最典型的要數清道光乙未科舉人王雁如,他一生奉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他十七歲應童子試第一,乙未科中試舉人,甲辰大桃二等,以廣文候詮,歸而教授鄉里。他一生所做的幾件大事是:一是兩主風巖書院,培養了無數的子弟;二是與同邑同科舉人莫勵堂知縣受命到山東曲阜繪製孔廟圖紙,歸來建成恭城縣文廟的宏偉第業;三是親赴禮圍請旨旌表祖母、叔祖母青年守節,而建成村東的"一門雙節"牌坊;四是在京城倡導廣西舉子捐資建成於仁壽寺街的廣西會館;五是在本縣勸捐考棚、城牆等,凡道路、橋樑需捐資修建者,他毅然奔走勸捐,不辭艱辛。如恭城的盤巖拱橋、加會義渡,無一不付出他的辛勞,他的義舉深受當時的百姓和官員所感動。為表彰他的義舉,朝廷還因此授封他六品職銜。他的四弟王錫之,在他的授業下,於道光辛丑成為中試舉人,授職四川彰明縣知縣;他的五弟王器之也附貢從戎,軍功授職義寧為知州,可謂是"一門三貢舉",激勵著王族後人不斷開拓進取。

悠悠古風楊溪村

楊溪村的古建築有典型的清朝建築風格,20餘座保存較好的建築結構基本一致,以王賜祥家祖屋"貽谷堂"為代表的建築模式堪稱是村裡古建築群的代表, 其基本結構為"三廳二井":從大門進去為前廳、天井,兩邊有廂房,往裡是中廳,再進去是"倒天背"的天井和後廳。外牆、屋頂為青磚青瓦,內部為木柱木板。"貽谷堂"的楹柱上有副對聯:"貽厥子孫有為有守,谷我士女宜室宜家。"巧妙地將"貽谷"二字嵌在聯首。中廳上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兄弟登科"四個楷書大字和"大清道光十五年乙未、二十年庚子中式四十二、三十五名舉人聘之、錫之立"等小字。橫匾的朱漆已剝落泛黃。王老伯得意地說,這是當年王聘之、王錫之兄弟倆接連登科所獲的牌匾,那可是祖上的功名榮耀。

悠悠古風楊溪村

而全村的院落一宅連通一宅,街巷通道縱橫有致,佈局巧妙合理,大致呈"井"字型結構,有卵石青巖鋪地。步行其間憂如迷宮迂迴一般;院落宅門座落講究,庭院、屋基、堂屋、廂房、灶屋、牲圈分隔有序;屋牆高深過丈,少窗孔門洞,防盜功能突顯,瞭望孔、瞄準孔隨處可見,既有防盜的功能,也有防預外來攻擊的功能.

悠悠古風楊溪村

村裡的王氏宗祠則建於清道光年間, 主體建構保存尚好。大門內進為兩層木樓,再進去為主殿,裡面有磚砌的祭臺供奉祖先神靈。殿高約10米,由12根臺柱支撐,青磚圍牆,朱漆紅簷牆脊飛翹,樓殿雄偉軒敞。村人說,清明時節,全村數百人都聚集在祠堂裡祭祖吃飯。讓全村引以為榮的是宗祠大門兩邊的誥封碑。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十月,朝廷旌表時任四川龍安府彰明縣知縣的王錫之的祖父和父親為文林郎、祖母和母親為七品孺人。碑高約1.8米,寬1米,碑文的上端和周圍有花鳥獸雲等圖案的浮雕。

悠悠古風楊溪村

那座高高的貞潔牌坊彷彿告訴人們,這裡的"一門雙節"是多麼的高尚,這座牌坊的兩面分別刻有"一門雙節"和"天清勳達"八個楷書大字,及由"兩廣總督李鴻賓、廣西巡撫蘇成額、平樂知府俞恆澤、恭城知縣倪濟遠"等一干官員於道光八年(1828年)十二月十四日題奏皇上旌表"節婦太孺人王費氏、王周氏"等小字。王老伯告訴筆者, 王錫之的祖父兄弟二人早逝,祖母費氏從19歲守節至73歲、周氏從20歲守至50多歲亡故,得到朝廷表彰樹立牌坊。

悠悠古風楊溪村

筆者穿行於古村落間,感受到這裡的村民性格純樸,民風儒雅,環境安適謐靜,因此,筆者不願打破她的寧靜,生怕稍一高聲,就會驚飛院牆瓦間的小鳥;徘徊於宅院間,每跨過一道門檻,彷彿就看見一個時代的印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