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從呂家自然村到興雲小區

“最近,我們小區門口道路實施‘白改黑’,你開車過來的時候要稍微慢一點。”前兩日上午,在柘岱口鄉毛陽村呂家自然村小隊長張雄偉的電話指引下,記者從縣城出發,驅車約20分鐘,就來到了位於雲峰街道的興雲小區。

興雲小區正好位於興雲街一側,距離雲峰街道集鎮中心僅幾百米距離。“因為小區住戶大部分都是柘岱口鄉毛陽村呂家自然村的村民,所以我們自己又把它叫作呂家新村。”指著小區門口一塊石碑上略微褪色的字體,張雄偉不由感慨,“時間過得好快,距離我們全村34戶110人搬遷到這裡,已經整整十年了。”

對於呂家自然村的村民來說,十年時間,改變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還有他們的生活。

“以前由於村子偏遠,村民生活貧困,許多年輕人成家都困難,村子一度被稱為‘光棍村’。”張雄偉介紹,以前的呂家自然村一直有“四大難”:行路難、讀書難、就醫難、娶媳婦難,“但就是這些讓村民為難多年的問題,在搬到呂家新村後,一一得到解決,村裡有4個大齡單身漢都陸續成了家。”

說起從前的村子,張雄偉從手機裡翻出了保存已久的舊照片。“這是十多年前,我在老家拍的照片,從公路到村裡還要往山上走400多級臺階,家家戶戶住的都是泥房。”坐在裝修一新的自家客廳內,張雄偉滿意地說,“你看看,我們現在住的地方這麼好,要什麼有什麼,以前哪敢想啊。”

張雄偉是土生土長的呂家自然村人,他早就想改變現狀,離開大山的偏遠和貧窮。2008年,得知呂家自然村被政府劃定為整村搬遷對象時,一直在外打工的張雄偉夫妻倆似乎看到村裡發展的希望,第一個就帶頭簽了同意書,並積極主動承擔起其他村民的政策宣傳和思想動員工作。

整村異地搬遷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對於一些已在大山裡生活大半輩子的人。“我們也知道在山溝溝裡沒有什麼大發展,不過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還是能解決的。可是背井離鄉去異地生活後,不僅蓋新房要借錢,而且自己又沒有了山林田地,如果再找不到工作,生活來源怎麼辦?”張雄偉的隔壁鄰居張宋興是村裡最後一批同意搬遷的村民,而他口中所說的那些搬遷顧慮,也正是當初遲遲不肯點頭的多數村民想法。

“現在想來還是出來好。我們不僅及時拿到了搬遷補償金,而且還有縣、鄉、村各級給予的獎勵,讓我們順利建起了新房。出來之後,政府又第一時間在周邊的工廠幫助我們找到了工作,真的是讓我們搬得放心,住得安心。”張宋興高興地說。

隨後,記者跟著張雄偉在小區裡逛了一圈。走在乾淨整潔的小區道路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規劃整齊的小洋房和房前屋後種滿的各色花草。“在政府的幫助下,小區裡建起了休閒涼亭、全民健身場所等,不僅村民的居住環境有了大變化,娛樂生活也豐富起來。”張雄偉介紹,以前在大山溝裡,基本沒有娛樂活動,天一黑,大家都關門睡覺。現在不同了,晚上小區里路燈那麼亮,大家都喜歡出門散散步、跳跳舞。

就在記者準備離開興雲小區時,遇見了剛進完貨的小賣部店主張立仙。“2009年搬下來後,我就開起了這個店。”張立仙告訴記者,現在像她家一樣的店面,小區裡面還有很多,出租出去的話一年大約有5000元的租金,“等小區門口的公路修好後,人流量還會增加,到時不僅一樓店面會升值很多,而且小區裡的空餘房間也可以出租給附近企業的外地工人,那就可以坐在家裡賺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