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2019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五)

(二) 核心技术、基础材料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

不少领域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等国企业手中,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潜在威胁。技术贸易本来应该是市场化的经济活动,但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政府往往对其转让采取管制措施。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也讨不来,必须靠自己去突破。核心技术是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长期、持续、高投入研发形成的具有关键性、独特性的技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复制性,并控制着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近年来不少媒体就我国当前尚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了盘点,发现我国在光刻机、光刻胶、芯片、操作系统、短舱、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手机射频器件、iCLIP技术、重型燃气轮机、适航标准、电容和电阻、核心工业软件、核心算法、高压柱塞泵、航空软件、透射式电镜、燃料电池、高端焊接电源、超精密抛光工艺、水下连接器等诸多领域,都存在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顶尖精密仪器前25强基本上被美日德垄断,其中美国10家,日本6家,德国4家,英国2家。激光显示的投影机核心成像器件被美国和日本所把持。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激光投影机的DMD成像芯片,完全被美国德州仪器垄断。OLED制造设备真空蒸镀机,被日韩厂商所把控。高性能的柱塞泵,美德日的4家龙头企业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份额,在技术方面却对中国严密封锁。在高端机床、火箭、大飞机、发动机等尖端领域,虽然部分零件实现了国产,但生产零件的设备却受制于技术,95%依赖进口。美国先后对中兴通讯与华为的制裁,生动演绎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我国企业持续经营的不利影响。而企业是否提前制定有应对预案,则成为决定企业持续运营受冲击程度的关键。我国技术追赶的步伐越快,欧美国家的焦虑与猜忌也就越严重,未来基于核心技术而对我国企业采取打压措施的可能事件也许会进一步增加,相关领域的企业必须对此有所预判。

材料也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中国科技被卡脖子的领域,一大半都是材料问题。历史原因决定了我国材料工业水平整体较差,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材料学领域表现出特殊的天赋;在全球顶尖的100位材料学家榜单中,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遗憾的是他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去国外发展。当前我国材料领域,明显表现出科研强生产弱的格局;一方面我国科研人员近十年来在世界知名材料领域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高质量论文,另一方面我国材料制造业却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不少关键材料、基础材料都要依赖进口。据统计全球总共有约130种关键核心材料,其中32%我国完全空白,另有52%依赖进口。液晶面板的关键材料——间隔物微球以及导电金球,全世界只有日本一两家公司可以提供;液晶分子材料多数来自于德国企业;偏光片两大核心原材料PAC膜和TAC膜依赖日本进口;OLED制造材料也是靠进口。车用燃料电池有两大关键部件,膜电极组件与双极板,长期依赖国外。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的19种必须材料中,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药业、靶材料、保护涂膜、引线架、陶瓷板、塑料板、TAB、COF、焊线、封装材料等14中重要材料上均占有50%及以上的份额。相关领域的中国企业,它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进口原材料进行后续加工,或是采购国外零部件进行集成装配。这导致一方面中国企业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另一方面企业的持续经营也完全受制于国外材料供应方,中国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用的地位。此外,就我国可以自给自足的材料来说,如果不能在材料水平上实现提升,或是在新材料研发上取得突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然难以顺利推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