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44年的內部鬥爭,掏空最後的實力

明朝歷經276年曆史,自從明成祖朱棣將國都遷往北京以後,一直奉行兩京制度。也就是南京和北京共同成為大明帝國的國都。

不過因為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地區,而且他又將國都遷往北京,所以南京這邊就顯得非常尷尬200多年的時間裡,一多半的時間,南京政府的存在都是一個笑話。一直到了崇禎17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南京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44年的內部鬥爭,掏空最後的實力


因為北京陷落以後,南京便成為了大明王朝唯一的首都,這個時候的南京擁有一整套官員體系,只缺一個皇帝。所以只要任命一位大明天子,那麼南京政府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可是自從南明政府成立以後,一直到滅亡為止,歷經了44年的時間卻依舊不是滿清鐵蹄的對手,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認為南明都是昏君,所以導致了南明政權的滅亡,有人則認為是因為大臣不肯效死力,沒有忠誠度可言,所以才會滅亡。其實這都不是主要原因,南明的明君有隆武帝朱聿鍵,賢臣有史可法、黃道周、鄭成功等人,所以我認為南明的滅亡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內鬥。

01弘光朝廷僅存8個月,可是內鬥卻沒有哪一天終止過。

史可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忠臣,他用自己的血肉保衛揚州城,最終殞命揚州,被後人讚頌為千古忠良。他的確是一位非常忠心的南明臣子,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史可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南京朝廷的兵部尚書。

  • 很多人對南京兵部尚書的職權概念比較模糊,南京作為第二首都,當時也設有一幫子大臣,格局跟北京一模一樣,只不過南京沒有內閣和皇帝,所以在南京群臣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兵部尚書。
  • 也就是說史可法一直都是南京朝廷的一把手。他們雖然在平時沒什麼職權,可是北京政府滅亡以後,南京政府掌握了天下大權。不光是北京的大明朝臣都奔向南京,甚至連各地的賦稅也都一起交到了南京政府。
  • 史可法一下子成為了帝國的核心人物,那麼為南明選擇一位新皇帝,也就成了史可法肩頭的重擔了。

當時可靠的人選有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等等,這個時候朝中就形成了態度完全不同的兩派力量。

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44年的內部鬥爭,掏空最後的實力

首先潞王朱常淓被徹底排除在外,因為跟萬曆皇帝的血緣關係比較遠,生下的桂王朱常瀛是萬曆的親兒子,福王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所以他們都是非常有希望成為帝國接班人的。

這個時候不少朝臣認為,福王朱由崧是鄭貴妃的孫子,他老爸朱常洵是萬曆皇帝最喜歡的兒子。當年東林黨人為了爭取讓朱常洛登基,不惜跟萬曆皇帝死磕,當然也就得罪了鄭貴妃。

會南都議立君,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孫也,倫序當立,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賢明當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為然。鳳陽總督馬士英潛與阮大鋮計議,主立福王,諮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發兵送福王至儀真,於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這件事東林黨人當然還記在心裡,所以他們對立朱由崧是嚴厲反對的,史可法是半個東林黨人,他的老師是東林黨,所以他也必須要照顧東林黨人的心情。

  1. 於是史可法將朱由崧排除在外,他甚至將這個想法告訴了鳳陽總管馬士英,並且寫了一封信,痛斥朱由崧的若干缺點,表示不能立他為皇帝。
  2. 可是沒想到馬士英卻調轉槍頭,在四鎮軍閥的幫助下,將朱由崧扶上了皇位。無奈之下的兵部尚書史可法,只能選擇北上督軍,不敢呆在皇帝身邊。內閣首輔的大位當然也就輪不到他來做了,而是交給了有擁立之功的馬士英。
  3. 南明的第一場內鬥就這麼開始了,馬士英手裡攥著史可法的那份信,遲遲不交給朱由崧,其實就是為了威脅史可法,這是史可法一輩子的弱點。而東林黨人一個個都岌岌可危,認為自己要被清除出朝廷,所以不少人都打起了投降滿清的念頭。
  4. 四鎮軍閥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們擁有擁立之功,所以都被封了爵位,除了黃得功此前為大明久立戰功,被封為侯爵,其他三人也都被封為了伯爵。可是他們為了爭奪地盤,居然可以大打出手,而且規模還不小,可見內鬥成都多麼嚴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弘光政權僅僅存在了8個月的時間,就宣告滅亡了。當多鐸帶著滿清大軍南下的時候,四鎮軍閥幾乎全部投降,東林黨人投降者也不計其數。

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44年的內部鬥爭,掏空最後的實力

02隆武政權和魯王監國政權的內鬥,始終沒有平息。

弘光政權是南方各省都承認的正統政權,它的滅亡標誌著南方各省再次群龍無首。這個時候最靠近南京的浙江地區,魯王朱以海宣佈監國。當時有這個慣例,監國也就相當於預備皇帝,過了考察期就可以登基。

可是朱以海得不到天下人的認可,因為在福建,鄭芝龍兄弟扶植起了隆武皇帝朱聿鍵。朱聿鍵原來是唐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負的王爺。當年為了勤王救崇禎,甚至被崇禎關押在鳳陽監獄7年之久。

魯王以海,太祖十世孫。父壽鏞,以崇禎十五年大兵破兗州,死焉。十七年二月,王嗣位,尋京師陷南奔。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命移江廣,暫駐臺州。及鄭遵謙等兵起,議推戴,而入浙五王,惟王最賢,乃選遣元老前兵部尚書張國維,迎王於臺。八月至紹興,即監國位。以分守署為行在,臣民稱國主,詔稱令,制稱敕,群臣勸進,王固不許。---《東南紀事》

所以說隆武政權和魯王監國幾乎是同時存在的。那麼天下之人到底要聽誰的呢?大多數人是支持隆武帝的,不過魯王朱以海政權手裡也有一支不小的力量。以張名振和張煌言為代表的軍隊領袖是支持朱以海的。

所以這兩方一直都在內鬥,而且爆發過很嚴重的戰爭。就算是隆武帝去世以後,鄭成功對朱以海都沒有任何好感,甚至不承認他監國的特權,寧可遙奉永曆帝,也不願扶植身邊的魯王朱以海。

此外,隆武帝政權內部,其實並不穩固。當時鄭芝龍與隆武帝離心離德,鄭芝龍打算操控隆武帝,以此好在投降滿清的時候,把自己賣一個好價錢,而隆武帝可不想做傀儡。

作為南明唯一的明君,隆武帝打算北伐,所以他與何騰蛟取得聯繫。當時何騰蛟收編了十幾萬大順軍,手裡權力非常大。隆武帝希望能夠得到何騰蛟的支持,所以隻身前往江西。

結果何騰蛟本人居然有自立的打算,壓根就不鳥隆武帝。國家已經殘破成這樣了,這些大臣們卻還要繼續內鬥,這樣的政權能長久嗎?於是隆武政權也宣佈滅亡了,隆武帝本人和皇后都被清軍殺害。

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44年的內部鬥爭,掏空最後的實力

03永曆政權時期的內鬥,簡直令人咂舌。

隆武帝去世以後,廣西和廣東又同時出現了兩個新政權。

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他建立的永曆政權是南明歷經時間最長的政權。

另一個則是廣東朱聿鐭建立的紹武政權,朱聿鐭是隆武帝朱聿鍵的弟弟,隆武帝遇難以後,大學士蘇觀生等人認為隆武帝既然是正統,那他的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然也是有繼承資格的,所以不顧永曆帝的反對,建立了紹武政權。

結果這兩個政權在南明快要滅亡的情況下,居然還打了一仗,而且規模也不小。這就不由得讓人驚訝,難道明朝就知道內鬥嗎?結果紹武政權僅僅存在了一個月,就被南下的清軍滅亡,所以南明永曆政權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正統。

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永曆政權居然完全是依靠大西軍的餘部才成立的南明政權。大西軍是張獻忠的部隊,一直以來都是明朝想要剿滅的對象,顯然大西軍卻成為了南明唯一的主力人馬,不得不說命運的玩笑開得不小。

已而桂王命總督林佳鼎、武靖伯李明忠領兵至三水,帝使督師陳際泰御之(非西江陳大士)。二十九日,戰於城西,唐兵大敗。佳鼎兵晝夜兼行,十二月二日遇唐兵於海口。唐兵皆大艦,乘東南風發火箭、火球以焚桂舟。桂兵登岸,淖深三尺,人馬陷,全軍皆覆。林佳鼎中炮死,李明忠僅以數十騎免。---《海外慟哭記》
  1. 永曆朝廷中,秦王孫可望掌握朝中大權,他也是大西四將軍的老大,所以一直對南明這些大學士不感冒,所以一口氣殺了十幾個大學士。此後孫可望又與晉王李定國的大軍火併,結果導致孫可望帶著人馬投降滿清,幾乎使整個貴州陷落。
  2. 這還沒完,孫可望走了以後,李定國成為了永曆朝廷的主力。他打仗很猛,曾經寫信給鄭成功,希望能夠與他共同攻打廣東,從而可以順利會師。
  3. 可是一連給鄭成功去了多封信,滿口答應的鄭成功卻始終沒有履約。獨木難支的李定國只好放棄了攻打廣東的計劃,帶兵撤回了雲南。鄭成功此刻當然不想跟李定國合兵一處,因為合併以後,誰才是軍隊的一把手呢?這可說不好。
  4. 此後,李定國的結拜兄弟南明蜀王劉文秀,一直要求永曆皇帝坐鎮貴州,這樣可以激勵南明的將士為國效力。永曆皇帝也是這麼想的,可是李定國卻表示嚴重反對,甚至上書要求告老還鄉。

李定國意思很明確,如果永曆皇帝去了貴州,那麼劉文秀極有可能取代李定國在南明的地位。可是當時永曆皇帝坐鎮貴州,是南明光復天下最好的辦法。

結果愛國將領李定國把劉文秀給活生生逼走了,他甚至將貴州全境的人馬都撤回了雲南,使得滿清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貴州。

不久之後,南明軍隊便節節敗退,從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永曆皇帝甚至為了活下去逃到了緬甸,最終被吳三桂給捉了在滇池跟前絞殺。可見官場的內鬥,對於南明來說,絕對是致命傷。

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44年的內部鬥爭,掏空最後的實力


總結與反思:南明若不內鬥,至少有四次翻盤的好機會。

  1. 弘光帝時期,如果四鎮軍閥之間不內鬥,共同保衛南京政府的話,那麼弘光政權不會那麼快結束。他們手裡一共有至少15萬人馬,這可不是一股小力量,完全可以跟多鐸的大軍相抗衡。如果再加上張名振和張煌言的部隊,絕對可以反敗為勝,至少可以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
  2. 隆武帝時期,如果鄭芝龍和何騰蛟不選擇內鬥的話,隆武政權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鄭芝龍手裡有十五萬人馬,何騰蛟手裡也有十五萬人馬。他們都是地方上實力非常強大的諸侯,完全有能力與清軍一戰。
  3. 永曆帝初期,如果孫可望不選擇跟李定國內鬥的話,那麼由他負責貴州雲南的政務工作,由李定國負責北伐拓展疆土的工作。那麼他們一定可以配合默契,從而光復南明政權。至少將西南地區囊括在手是不成問題的。
  4. 永曆帝后期,如果李定國與劉文秀能夠合作的話,那麼劉文秀負責在貴州督師,李定國負責進軍湖南湖北等地,那麼北伐的希望依舊存在,南明至少還能夠保住半壁江山。

可惜這些情況沒有出現,在面對強大的滿清鐵蹄之時,南明政權猶如一盤散沙。看似強大的背後,卻是無數的內爭。

這讓我想起了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這兩個人為了家國天下的大義,都選擇放棄皇位,目的就是避免內鬥。相比較之下,我們便能夠看得出,南明到底是為何滅亡的了。

《明史,卷二百七十四》

《東南紀事》

《海外慟哭記》

《南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