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人生在世,追求的無非是功成名就,花不完的錢,美滿的家庭,幸福的生活等。雖然有的看起來物質,但是不可否認,這是大部分人的心聲。生於俗世,誰又能免俗?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堅信“知識改變命運,讀書影響人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告誡我們讀書很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教育我們從小就要努力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論是老師還說父母都告訴我們要堅持讀書......

在讀書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形成古代的科舉,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也有了現代的高考,形成了千軍萬馬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的悲壯景觀。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從古至今,學習都是文人的頭等大事。然而,學習又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人們有著強大的自制力和毅力。上到國家統治者,下到父母老師,無一不勸勉我們從小養成愛學習愛讀書的優良習慣。

勸勉的詩,大家都讀得不少,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古代宋真宗寫下的一首勸學詩——《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這首耳熟能詳的勸學詩,很多人都記得千古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對於出處,卻鮮為人知,大概都沒想到竟是皇帝所言,實在出人意料。

其實詩文的意思淺顯易懂,無非是說讀書千般好,書中不僅有千鍾糧食,黃金屋舍,還有如玉美人,香車寶馬,侍衛僕人等。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重教的風氣之下,這些奢華的物質生活,對於寒門學子來說,確實只能通過讀書考取功名之後,慢慢實現。就像唐代吟誦《憫農》的寒門才子李紳,一朝金榜題名,飛黃騰達,從此奢侈成性,什麼香車美人都是呼之即來。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古代讀書人受儒家思想教導,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並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理想。多少個文人墨客,都在科舉這一條道路上,摸黑打滾很多年,只為功成名就。他們想通過科舉實現人生理想,報效朝廷,光宗耀祖。

不止是古人認為,只要是把書讀好了,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因此,多少後生都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五經勤向窗前讀”。這五經,無非是他們科舉必考的科目《詩經》、《尚書》、《禮記》、《樂記》、《春秋》。我們現代人就不同了,不僅要學語數外,還有文史地,理化生,就是興趣和愛好都有考試。想要讀好書,確實要非一般的堅持和毅力。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千古名句,概括了過去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其實不論是黃金屋,還是顏如玉,都只是借代讀書人一朝金榜題名,出人頭地後最具代表性的收穫。

其實這句話,在當時追求真正的高尚人格的讀書人來說,過於物質化。他們認為讀書只為修心養性,並不只是為了這些外在的功名利祿。

不過,宋真宗作為當時的統治者,自然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到真正的人才,讓他們為大宋王朝盡心協力。所以,他這首勸學詩,夾雜著明顯的功利傾向。他不說“書中自有仁義禮智信”,也沒有言“書中自有溫良恭儉讓”,而是直接用金錢利益,美女香車誘惑人們讀書為了什麼。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因此,很多清高之士,對於這首詩,很是反感,認為他辱沒了讀書人的傲骨。但不管怎麼說,這首勸學詩被眾人引為座右銘,而流傳千古都有一定的道理。

它常常被拿來鼓勵人們讀書,“不必講求讀書動機,只要愛讀書,勝於不讀書”。凡事都有兩面性,功利名譽既能成為讀書的極大動力,也能成為讀書的極大阻力。這個動力好比“興奮劑”,對社會發展有利,只要動機高尚,功利就在其中,不必再去求金屋美女而自然會得到。反之,它的阻力就在於,當你動機不純時,必定危害社會,如此便不如不讀書。

宋真宗寫下一首勸學詩,琅琅上口,真切勉勵古今莘莘學子讀書上進

儘管,對於新時代的我們來說,儘管讀書不代表是唯一出路,但是它一定是最好的捷徑。我們每每在聽老師家長勸誡好好讀書的時候,不免再聽到這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只有顏如玉”,只願我們只是為了“腹有詩書氣自華”而讀書,可千萬不能讓利益燻昏了讀書的初衷,而忘記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