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赵普怎样解决了唐末的动荡政治?

用户2346737999346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根本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诗雨花魂


赵普宋初期重要谋士,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其才智、权谋均是一流,虽没有诸葛亮、刘伯温等人出名,但他对历史的贡献很大,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协助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避免了生灵涂炭,实在是华夏之福。他主要建议从以下几点解决战乱不断地局面:

一、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建立有皇帝统领的禁军,禁军独大,地方小势力无法抗衡,杯酒释兵权,让实权武将交出兵权,无兵就不可能造反。

二、重文轻武,许多重要位置皆是文人控制,文人不善打仗,更不会造反,武将权利不大,只是统兵,执行任务便可。这样让宋朝的文人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好多人读书,忽然想起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三、制定更戍制,兵和将分离。练兵有专门的武教头,《水浒传》中的林教头就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听起来很霸气,不过林教头只是个中低级武职 。生活在宋朝的武将,确实压抑。

四、收缴地方势力钱粮,钱粮是支撑战争的基石,让地方势力没有多余的钱粮,自然拉不起队伍,发动不了战争。

总的来说,赵普的这些建议,解决了国内战乱的问题,却也带来其他问题,面对邻国的骚扰,宋朝缺乏一定的武力值。


饕餮中国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后一统天下。鉴于唐朝末年及五代乱世,大宋赵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解除了忧患。

赵普的出生

赵普,五代宋初人士。原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幕僚。而后参与其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之后封为宰相,多受倚重!

革故鼎新

大宋成立之后,赵普审时度势。以唐朝末年及五代乱世,提出了很多政策,解决了这一切忧患。

1.酒释兵权,荡除番镇

唐朝从玄宗年间之后百年,各地番镇节度使拥兵自重,自主钱粮。对于中央的命令,一度丝毫不理,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俨然就是土皇帝。他们所依靠的就是手中的兵权,只要有兵,他们也可以造反当皇帝。赵普便向宋太祖提议,先给各路将领吃个糖衣炮弹,然后再收回兵权到中央。宋太祖接受了,就请大将石守信等喝酒。酒席上,太祖说出他是各位推上皇位,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手下推举你们该怎么办呢?各将领心领神会,第二天便交出兵权,安乐享福。赵普此举,解决了唐朝与五代节度使各自为政,收兵中央,解决了番镇对中央的威胁!

2.以文抑武

虽然收缴了各个将领的兵权,但是他们依然在军队中拥有威信,还是可能一呼百应。赵普随及提出,大宋应该以文立国。重视科举取士,建立谏言官巡查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所以大宋三百年,未杀一位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从此,武官只能是低级将领,无权无钱。再也无力造反。

3.成立中央禁军制度

戏说里经常说,大宋禁军八十万。赵普为保大宋万世,建议宋太祖建立禁军制度。从各地军队中抽取勇士,组建禁卫军。平时,驻扎汴京周围拱卫皇权。战时,有皇帝命令才大军出征。

赵普提出的这一系列举措,彻底消除了唐朝末年以来蕃镇对朝廷的威胁,并且让皇帝的手里永远的抓住了兵权。后世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真乃实至名归!


无敌紫荆


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几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之名,并在内地广泛建立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得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行,这就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此外,参与叛乱的大部分将领、士兵依然存在,他们虽然投降了,但割据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朝廷没有力量消灭他们,就只能安抚他们,期望他们能改过自新。

战争刚刚结束,唐代宗就任命安史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并赐名李宝臣;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与唐朝优崇安抚的初衷相左,这一任命给这些已有割据之志的将领们提供了成为新的割据者的条件。在各藩镇中,有一部分能够服从中央指挥,但相当数量的藩镇存在不同程度的割据,其中平卢、成德、魏博三镇的割据性最强,被称为“河朔三镇”。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所以赵普认为是地方藩镇势力太强,导致君弱臣强,中央受制于地方。解决的办法是收夺地方的权力,控制地方财政,限制地方军事实力,天下就可以安定。


不讲李说史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一天,在京城开封的皇宫里,皇帝赵匡胤问心腹大臣赵普:“从唐末以来,皇帝换了几茬,战争不断,百姓深受刀兵之苦,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很想结束经常打仗的局面,让老百姓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你说说我该怎么办?”

  赵普听了赵匡胤的话,想了一下,说:“老大,你能问到这事,真是老百姓的福气。其实,造成天下大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一把手的权力太大,国家领袖无法管束他们,这叫做君弱臣强。想根治这种弊病,也没有什么困难的,只需要削弱地方政府一把手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财政大权,收回他们支配军队的权力,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普的话音未落,赵匡胤就高兴地笑着对赵普说:“你说得太好了,削弱地方政府一把手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财政大权、收回他们支配军队的权力,你的这种办法应该是咱们国家建国后的‘三大纲领’,我会命令有关部门按照这个纲领去逐步落实、认真做好这个工作的。”

  赵普的一番话道破了唐朝末年战火不断的原因,又以削弱权力、控制财政大权、收回兵权作为解决这一历史大问题的三大纲领,赵匡胤后来把它们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推广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各个方面。

  当时,地方政府控制着土地、百姓,拥有财富和军队,所以敢于藐视中央政府。于是赵匡胤下令地方政府驻地以外的地区划归中央直接管辖,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市长和县长,三年一任,直接向朝廷汇报工作,不再受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领导,使地方政府一把手的辖区和权力大为削弱。赵匡胤还在地方政府增加了“通判”一职,由中央政府向各地派遣通判,通判是身负特殊监视使命的官员,既不是州县长官的副职,也不是州县长官的下属,直接归中央政府领导,起到了制约地方一把手的作用。赵匡胤还收回了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司法权,恢复县尉的建置。赵匡胤还严禁地方政府一把手截留财政收入,严禁地方政府官员及其亲属参与任何经商活动,规定各地所收财税,除留下最必要的开支,都要交给中央政府。赵匡胤还收回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兵权,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地方军队。

  赵普提出的“三大纲领”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仍在继续推行。北宋初年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使得社会稳定,这和赵匡胤和赵普表现出来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


野外求生科普


准确来说这个问题五代乱象是源自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而彻底解决这个乱象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太祖在那个时代也认识到了哪个时代武将造反,中央政府无法有效约束地方。所以太祖陈桥驿兵变后采用了三板斧稳定了朝政。第一收集财权,当时宋太祖为避免各地方造反,所有就把原本属于各个地方片区的财权全部收回到朝廷,由朝廷专门建立了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些事情,机构设立了很多不同的岗位,这其中就有很多转运使,每个转运使辅佐不同来路的财政收入,每个地方管辖片区除了留有日常开支外全部上缴到朝廷,如果其他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再由片区官员实施申请。这是一招釜底抽薪。

第二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回收各个地方兵权,他开始向全国发送“军事样本”。全国所有地方发现身材高大,能够发挥特种部队潜力的士兵应该迅速将这些士兵交给朝廷。经过培训,纳入禁军,不断增强朝廷的军事实力。朝廷重新获得军事力量后,也开始接手各个地方的管辖权。从那时起,再由朝廷统一派人去管理各个地方,完全避免了各个地方官员拥有过大的权利和兵力。这样同时将兵力和各个地方的管辖权都掌握在了朝廷的手里!

第三个方法:获得司法权,当杀人时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将被暴露。在五代十国期间,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官员谋杀了无辜的人民,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借鉴以前的教训,宋太祖下令全国各州的所有死刑案件从现在起向朝廷报案,并经刑事部门调查。 各地方的官员没有处死犯人的权利。




忠武校尉


1、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

2、制定国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逐步收复割据势力。

3、休养生息,重文轻武,半步论语治天下。


唐糖塘堂


赵普认为是地方藩镇(节度使)势力太强,导致君弱臣强,中央受制于地方。解决的办法是收夺地方的权力(夺其权),控制地方财政(制其钱粮),限制地方军事实力(收其精兵),天下就可以安定。


战斗大黄蜂


版本论语治天下。不过也只治了半个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