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對於我們這一代的很多人來說,香港電影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經典話題,童年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途徑將那些經典影片帶到你面前,不過在我童年時期多數都已經是嘉禾的影片,對於邵氏的理解,多數都已經是大學之後,忘不掉對於邵氏的那份執念,才有了更多的瞭解和關注。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邵氏大合影

邵氏影業在香港電影的歷史上,其實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存在,首先不否然其在香

港電影的發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業,但是也不得承認,正是因為邵氏時期就打定的對於商業效益的過度追求所種下的惡果。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邵氏關係譜

邵氏兄弟影業,兄弟四個人,最早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業,1926年曾下南洋(如今的東南亞)創業。也有一說是因為天一影業在上海勢頭過猛,導致上海五大電影公司合力圍剿,阻斷了天一影業的發行渠道,不得不敗退南洋

當時的邵氏兄弟,在南洋以收購不起眼的鄉鎮小劇院起家,逐漸打出名頭,鼎盛時期擁有110家影院,在南洋地區有著十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這個時候因為影院每年需要的五百多部電影,僅憑買片已經無法滿足,所以邵氏兄弟開始在香港投資製片業務,當時的邵氏公司還是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兄弟影視公司(SB)而是邵氏父子公司,由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負責。

後來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旗下的影院因為戰火多有收到波及,導致邵氏影業再一次受到重創。

1957年,邵逸夫因不滿二哥邵邨人的作為,與三哥邵仁枚回到香港重整旗鼓,接管了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管制片業務邵氏帝國的輝煌也是從這個時候正式揭開了序幕。

邵氏成立的初期,最大的對手是由陸運濤主持的“電懋”。當時的香港影壇有三大勢力,邵氏,電懋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陸運濤的個人經歷與邵氏兄弟相似,原本在南洋從事院線管理,早對方兩年登陸香港,曾赴美留學的陸運濤學習當時的好萊塢經驗,一度讓邵逸夫在香港寸步難行,在清水灣別墅請客吃飯,別提當時的大牌明顯,連二三線的都很少到場。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在此基礎上,邵逸夫鑑於此前的遊樂場經驗,提出邵氏必須要“大”:要建大廠、拍大片、掙大錢。斥資在清水灣買下6萬多平米的地皮,直接從美國重金購買設備,建造邵氏影城,朝著打造東方好萊塢的目標前行。

1959年,邵邨人因為被弟弟排擠出走,心有不甘,勒令自己的次子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頓時讓邵逸夫感到捉襟見肘,也就是在這一年,記者出身的鄒文懷加入邵氏兄弟擔任宣傳主任,成為邵逸夫的得力助手。

其實在這個時期,電懋出品的影片質量上往往是勝於邵氏營業的,可惜一個意外讓這場激烈的競爭戛然而止,也進一步的推動了邵氏的一家獨大。

1964年,第十一屆亞洲迎戰在臺北舉行,陸運濤與多名高管在乘坐飛機的途中,因某事件導致飛機墜毀,陸運濤夫婦及多名高管全部逝世,電懋公司元氣大傷,逐漸退出了歷史爭鬥的舞臺。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隨後邵氏步入巔峰,一家獨大,而邵氏走向沒落的隱患也已經埋在這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之中。

過於僵化的製片制度,錯失電影人才

邵逸夫早年從事過攝影師,18歲入行,經常在影院與觀眾交流,在對於觀眾口味把控這一塊有著自己獨特的新特,因此邵逸夫對於劇本的整體審核十分嚴格,類型把控也很精準,那個年代的邵氏旗下包含黃梅調、風月片、宮廷片、武俠片、喜劇片等各種類型的影片都曾風雲一時。

其次,邵逸夫建立了十分明確的明星包裝製作,旗下一線明星多為俊男美女,極度迎合市場,受人追捧。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星只是邵氏的員工,工資固定,福利固定,人前光芒四射,人後集體宿舍,明星尚且如此,更別提導演、製片、道具、武行、編劇等職業了。

這樣的嚴格把控之下,拍攝效率極高,卻讓員工苦不堪言,胡金銓,李翰祥等知名導演都曾因此離開邵氏,出走臺灣。

當年狄龍過氣之後,立馬被邵氏掃地出門,也是著實令人唏噓。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狄龍

也正是因為這樣僵化的製片制度,導致李小龍回港發展的時候,邵逸夫只願意為其開出2000美元的片頭,並且要求對方跟其他演員一樣籤長約,就此邵逸夫與李小龍擦肩而過。

同時,不久之後,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鬼馬雙星》希望能夠與邵逸夫平分影片利潤,也被其斷然拒絕,導致許氏兄弟離開邵氏,成立自己的許氏兄弟電影公司,邵逸夫又一次錯過了一代冷麵笑匠,許冠文。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許冠文

獨斷專行的管理制度

在公司管理上,邵逸夫走的是東方式的家族管理,家族獨自經營,盈虧自負,不願放權,一直堅持將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歷,最高時任副總經理。

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身上,這樣的情況對於鄒文懷來說也十分鬱悶,在這樣的家族企業之中,他看不到更進一步的希望。

1969年,邵逸夫將自己的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採購和財務大權。

1970年,邵氏影業如日中天,鄒文懷攜何冠昌、梁風等骨幹成員離開邵氏,成立嘉禾電影。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錯開初期的不順,鄒文懷先是為李小龍開出7500美金的高額片酬,又多次向其展示自己的誠意,最終打動李小龍,加盟嘉禾的李小龍,一部《唐山大兄》轟動全港,此時的邵氏全靠李翰祥迴歸後的風月片與其一爭高下,只可惜1973年,李小龍李小龍溘然辭世。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不過此時,恰逢許冠文出走邵氏,投入嘉禾的懷抱,拍攝喜劇《鬼馬雙星》,1974年上映後再一次打破票房記錄,隨後一直到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等電影,全部奪得票房大賣,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此時的邵氏已經無人可以與許冠文抗衡,邵氏的地位已經逐漸被嘉禾所取代。

轉型電視,徹底結束

70年代之後,隨著東南亞對本土電影保護壁壘的逐漸嚴厲,邵氏曾經最為倚重的東南亞市場好景不在。

進入80年代之後,邵氏的工作注意力逐漸轉向電視領域,香港無線電視臺佳作不斷,收視率節節攀升,也進一步加深了邵逸夫退出電影界的決心。

同期,邵逸夫投資了好萊塢的《銀翼殺手》,只可惜此片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打擊,導致邵氏公司雪上加霜。

已經不再掙錢的電影,成為了邵氏手中的燙手山芋,急於丟掉。

1986年,邵氏的清水灣片場變成了無線電視劇的主要外景地。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邵氏電影得傳奇與沒落

一年後,笑傲影壇30年的邵氏影業正式停產,在影壇的存在痕跡變成了方逸華負責的大都會公司。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電影人的口號,也終於隨著時代所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