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脱贫燕麦”走上城市餐桌——同煤集团朔煤古城食品公司扶贫记

水果坚果燕麦片、燕麦巧克力、燕麦麸皮……65岁的张有龙从来没想过,他家那几亩“十年九旱”的荒岗地能种“时下流行的高级燕麦”,还能走出家门,出现在上海、北京的大型连锁超市。更没有想到,自己年过六旬、身体不好,家庭收入还能翻几番,甩掉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

  而这些变化,要从三年前说起。

  织女泉村的贫困看上去似乎理所当然。这个村地处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下喇叭乡,岗坡起伏,难留住水,传统上种小麦、玉米、莜面,但“十年九旱,一旱就绝收”,祖祖辈辈与牛羊共饮一洼雨水。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到县城近百里地,农产品难进难出。成本高、产出低,很多土地常年撂荒。

  2013年,同煤集团朔州煤电公司成立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怎么扶?“我们多次调研认为,朔州市山阴县一带位于北纬39℃,有种植小杂粮的悠久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研发检验部副部长王建新介绍,公司地处于晋北小杂粮主产区和传统种植区,以燕麦为代表的小杂粮是该区域的优势农业资源之一,将其转化为产品优势,开展加工业,就能获取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在山阴县下喇叭乡织女泉村等5个贫困村建设标准基地8700亩,有机种植基地6000亩,惠及三百多户农户,其中包括下喇叭乡、玉井镇、吴马营乡三个辐射单元。他们先是对这些荒岗“闲地”进行深耕翻犁、松散土壤,然后设置独立基地,统一育种,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模式,并设定保护价,实行对基地范围原粮产出进行兜底收购的扶贫机制,在吸引更多的贫困农户参与合作的同时,也从源头确保了燕麦“产得优”。

  不仅优先吸收贫困户劳动力前来公司务工,同时通过燕麦标准化种植管理现场免费培训,开展专题讲座、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掌握生产技术,“单单渗水地膜穴耕这一项技术就让单柱平均增产1.2倍,产量增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系列技术帮扶措施在为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公司优质原料的供应提供了保障,可以说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王建新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产品,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附加值,让燕麦卖出好价钱,给农民增收入?“我们公司以年加工5万吨燕麦及小杂粮的标准建设,关键设备全部从瑞士布勒公司进口,可以通过二次蒸煮使产品的口感、色泽达到更高层次。生产工艺流程实行封闭无菌加工,最大限度锁住营养成分,生产过程实现‘零’添加。压片设备厚度可以任意调换,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我们的目标就是从质量上确保燕麦‘吃得香’。”生产部长魏煜介绍道。“去年,我们还与北京中医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药食同源’功能性杂粮新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对杂粮‘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营养’的需求。”

  在大家的各种努力下,朔煤古城食品有限公司上市销售的“醇膳”燕麦片取得了国家质量安全QS认证,为了尽快打开销路,公司积极推广醇膳燕麦品牌形象,参加了上海国际餐饮经营博览会、成都糖酒会展,将醇膳燕麦片作为中高端有机食品上架销售,还在2017年入驻天猫商城,开设了醇膳旗舰店,采用“互联网+粮食”行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燕麦“卖得好”的已经逐步形成。

  “坚持帮扶措施与项目双精准,坚持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践证明,我们同煤集团采取的措施,不仅带动农户稳定增收,也避免了土地抛荒浪费,保护了生态,实现了绿色发展。”同煤集团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邸矿生介绍。

  “这么多人来帮扶,我们自己也得认真干!”张有龙说,老伴经常早出晚归去燕麦田里帮助拔草、插秧,他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就在家养些鸡、鸭。2019年,汪金龙家依靠燕麦增收40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他与老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过去翻了几番,实现脱贫。

  地还是那块地,杂粮还是那些杂粮,村里那些庄稼“老把式”硬是靠着扶贫扶起来的志气和智慧,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准了致贫的“病根”,同煤集团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村村民们有了干劲,收入有了保障,生活有了方向,尽锐出战,同煤集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文/吴玲 洪浪 责编/温剑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