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第一件、【建窯兔毫盞 】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第二件、【元代 建窯兔毫盞及漆盞託】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此組茶具為建窯盞配漆葵口形盞託。盞侈口,口沿包銀口,通體施黑釉,釉面結晶成棕黃色細紋有如兔毫,釉水流至下腹沈積成壹圈唇狀,肥厚瑩潤。下腹及圈足露胎,胎色鐵灰,結胎密實;矮圈足,修足平整。

第三件、【 明 兔毫盞 (兩件) 】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直徑12.4cm;直徑13cm

第四件、【南宋 建窯兔毫盞】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盞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通體施黑釉,在釉面密佈金黃色條紋,形似兔毫,並有五彩寶光。建窯黑釉效果的呈現取決於窯室氣氛,窯溫,窯位等諸多因素,非人力所能決斷,因此製作難度極大。建窯研究的先驅,美國學者James Marshall Plumer (1899-1960)於1935年第一次抵達水吉鎮建窯址時就被當地大規模的窯業堆積所震撼。他在旅行日記中說道此處有大量碗的殘片,因細微缺陷而被廢棄的製品堆積如山,高達20餘米。除去燒造難度以外,建窯嚴格的質量控制亦與其面向上流階層的市場定位有關。北宋晚期,飲茶、鬥茶之風盛行。建盞因其色黑而能襯托白茶茶色而被視為最適用的茶盞。北宋蔡襄 (1049-1054)在其《茶錄》一書中說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北宋末年,關於茶盞的理論被在藝術上有高度造詣的徽宗皇帝 (1082-1135)進一步發展。他在《茶錄》一書中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此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誠為建窯茶盞之上品。

第五件、【宋 積翠 建窯兔毫盞】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建窯兔毫盞」,弇口,口沿外緣微向內束收,深腹、施釉不及底,露深褐色粗厚的器胎,口沿內側有一道微凸起的攔水線;小圈足,足內微窪。盞內外全施黑釉,釉青黑濃稠,流動性大,內底積厚釉,口緣較薄,呈赭褐色,外壁掛釉垂淌不及底;盞身內外有結晶析出的青黃色條縷絲紋,隨釉流動,深淺相雜,猶如野兔的毛毫,因此宋人稱之為「兔毫盞」。「建窯」亦稱「建安窯」或「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其由自然窯變產生獨特的長芒或銀斑現象,讓「建盞」被文人賦予了「兔毫盞」或「鷓鴣斑」等美稱。如蘇軾(1037-1101)《水調歌頭》:「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蓋北宋盛行點茶、鬥茶,「點茶」是將茶製成粉末後,再傾入預先炙熱的茶盞中,用水衝注,再以茶筅擊拂攪拌,將水與茶末調勻成乳狀後飲用。所謂「鬥茶」,斗的是要求茶末浮於水面,茶色貴白,無茶末與水分離的水痕,因此對於注水、用搥擊拂的力道以及茶浮之生成極為講究,為襯托白色茶湯與識別水痕,因此釉色黝黑、胎厚保溫的建盞最為適合。此即蔡襄(1012-1067)《茶錄》所云:「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鬥茶」亦即今日日本「茶道」的原型。唐宋時期的飲茶風尚之得以形成,實源自於佛教寺院,因為茶被僧侶認為具有提神醒腦、澄心湛慮之效,於靜心學禪或與文人學士論辯佛理時所不可或缺者。而飲茶的東傳日本,也有賴於禪宗僧侶。九世紀末(日本平安中期),以綠茶為原料的「抹茶」即已隨遣唐使進入日本,風靡東瀛。南宋時期,日本僧侶多隨貿易商人至江南,於浙江寧波入境後,前往杭州近郊的天目山、徑山等地名剎學習佛法,因此也熏習了飲茶風氣,從而將茶與茶具帶回東瀛。在日本一地,僧侶自天目山所攜回的建盞茶碗,逐漸被「天目」一詞取而代之,後來甚至成為所有黑釉瓷器的代名詞,向為日人所喜,其中的「毫變」,日人則名之曰「油滴」或「曜變」,列為國寶,珍若拱璧。(註釋1)日本茶道中的抹茶系以綠茶為原料,故茶色為綠色,此盞口沿內側環繞一道微凸的攔水線,以上述的點茶法為之,抹茶的綠色泡沫適巧積佇於此,在黑釉茶盞內形成一道翠綠色茶末,碧色清雅,瑩潤可人,如唐代詩人盧仝(795-835)對抹茶的形容:「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故雅稱曰:「積翠」。

第六件、【宋 建窯兔毫盞】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瞻麓齋舊藏瞻麓齋制紅木外匣、織錦囊匣—宋代盛行點茶、鬥茶,為襯托白色茶湯,及分辨水痕,因此厚胎保溫的「建窯黑釉兔毫茶盞」成為當時士大夫、文人間的最愛,也是茶詩中最常被提及的茶器。茶器內外全施黑釉,外壁掛釉不及底,釉厚,上薄下厚,故口沿一圈呈赭褐色,底部淌釉有垂釉痕,內外黑釉面上帶黃色條縷絲紋,類似野兔毛毫,故宋人通稱其為「兔毫茶盞」。胎骨厚重,胎色黛黑。

第七件、【 南宋 建窯銀兔毫盞 】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北宋蔡襄《茶錄》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大觀茶論》盞項亦有類似說法:“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可見青黑釉地兔毫斑紋盞當時受重視的程度。此件建盞即屬此類,盞束口,口下有凸稜,以下漸收,圈足。通體滿施黑釉,碗外施釉至近足處,足部無釉露黑褐色胎,色如瓦灰,質如生鐵。釉面較厚,呈現藍色兔毫紋,細觀下可見萬千銀絲遍佈其上,折射之光幽然顯現,猶如黑色夜空中之繁星,令人愛不釋手。

第八件、【宋代 白覆輪兔毫盞】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第九件、【元 建窯兔毫盞】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本品口沿包銀口,束口,斜曲腹,下承圈足,造型挺拔。通體施黑釉,釉層肥厚,表面密佈兔毫,清晰可見。此器製作精緻,釉色光潤,黑釉黝黑,呈毫清晰,高度7.7公分,比尋常建盞略高,更適於鬥茶,且是同類建窯兔毫盞中上乘之作。

第十件、【宋·建窯金兔毫盞】

十件精美的兔毫盞圖片賞析

此件建盞腹部稍有弧度,口微收,器形俊秀。通體施青黑釉,釉中金黃色兔毫斑出斑明顯,排列規整,絲縷分明,異常美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