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相声演出经常拿别人开涮,俗称“砸挂”,会事先征得对方同意吗?如未通知算侵权吗?

侃聊天下


砸挂又叫“砸现挂”,“现”也就是现在、现场的意思,所以有很多精彩的砸挂都是相声演员在说段子的过程中临时起意,既然是临时起意,如何能去征得对方的同意呢?所以在相声历史中,因为“砸挂”还惹出不少事呢!



远的不说,就拿我们熟悉的德云社来说,如今相声行业的“半壁江山”可都是德云社的呢,因而德云社在“砸挂”这方面发生的奇闻异事自然也就是最多的了,今天,我就给大家举两个经典的例子:

其一,2010年以前的郭德纲,正是踌躇满志、无所顾忌的时候,这个时期他砸挂起人来,大多是信马由缰,因此吃了不少亏。最著名的一次,是他把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砸挂于谦媳妇的那一套用在了自己的干兄弟汪洋身上。汪洋听说这个事后,非常气愤,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就把老郭告到了法庭,因为砸挂而被别人起诉,在相声史上,郭德纲是第一次!

自知理亏的郭德纲赶紧给自己的兄弟打了个电话,消除了误会,然后又在各大媒体和报纸上公开给汪洋道了歉,此事才算翻篇。不过好在,后来两人终于消除了误会,又重归于好了!




经过此事后,我们在郭德纲的段子里,听到最多的就是他砸挂于谦以及于谦的家人们了。很多人说老郭不地道,总是说人家于谦的父亲怎样怎样!如果这些人了解了郭德纲的这一经历后,相信就不会再质疑了吧?

其二,高峰和国安队事件,谁曾想到,老实巴交的高峰也曾吃过“砸挂”的亏呢!事情的起因是高峰在那一年的大年初三,表演了自己创作的一个段子《不说相声说足球》里面的一段话:

国安队夺冠军至少是很侥幸的,咱们抛开其他的什么假球、什么内定,这咱都不谈,之前赢的很侥幸,这是史上分数最低的一个冠军,对不对?就说明至少与其他队的差距没有拉开,在我心目当中,09赛季中超冠军应该是天津泰达队。实事求是,就是这么回事,冲国安队那身队服就夺不了冠军,绿背心、绿裤衩、绿球鞋、绿帽子。

这段相声的录音被人放到网上后,遭到了国安球迷的不满,于是他们呼吁抵制德云社,后来还是郭德纲出来发了声明,才平息了此事。经过这件事后,高峰真的怕了,所以,现在我们在总教习的相声里很难再听到他砸挂郭德纲之外的人了!而“郭德纲说话不算话,说好了一起长起来的,他长着长着就不长了”和“我和郭德纲是发小”成了高峰最常用的砸挂包袱了。



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砸挂”别人不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确实侵犯了被“砸挂”人的权益!

“砸挂”是个技术活!

怎样做到即能在现场即兴砸挂,又能让被“砸挂”的人不生气?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难题!不过好在,这个难题已经被郭德纲破解了。他的对策就是,在作品中,尽量“砸挂”捧哏的,这样就能做到即知会了对方,又能保证现场一时兴起的“砸挂”不会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现在德云社的那些年轻演员们不但学会了拿捧哏的砸挂,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拿郭德纲以及他们要好的、同时在娱乐圈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来砸挂,这样即保证了包袱能响,还不会得罪人!

所以,现在看来,“砸挂”还真是个技术活呢!


于小小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都注意到了。除了相声,还有小品,及很多娱乐性的节目,都有这种,拿名人,名星丶或是知名人士,开刷的现象!主要是为搏取,观众一笑,及观众的掌声!并没有主观恶意!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如拿身高丶胖瘦、五官,插趣打荤!这也是搞笑的一种手段丶或者是包袱!我想也不用提前,和某某打招呼,这也算是一种,心照不宣吧!但是!也不易太过了,优其以对方的长辈丶爱人、子女丶作为笑料的,还是应有分寸!除了以对方扮演另外角色的,而非本人生活当中的,真实身份,以故事剧情式的人物,来开玩笑,开刷、那就另当别论了……总之,这些搞笑性质的,所谓的刷!以成为一种,都能理解的娱乐法门!不会有人认真!但本人感觉,幽默的开心搞笑,方法有千万种,揭短,开刷丶别人缺点,甚至于缺陷的娱乐,为搞笑而搞笑!并不值得提倡……

丹凤朝阳:



丹凤朝阳188262100



尘垚4


“砸挂”这个词,现在有点被“滥用”。不是说被演员滥用,而是指被行业外的人过分的曲解。

“砸挂”也要分对象。一种呢是演员之间的“砸挂”,还有呢就是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砸挂”,这严格来说就进入到了相声讽刺功能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砸挂”、“现挂”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现挂”容易理解,就是在舞台上脱离作品设计之外的,临场发挥的包袱,多见于与观众的互动,或者是对于演出中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用一个恰当的包袱将观众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到舞台上来。而这种临时抓哏的“现挂包袱”,如果抓的好,具备适用性,可以说是演员的灵感创作,也会被丰富到作品中去。

而“砸挂”呢,其实主要指的是台下。相声演员之间互相戏虐取笑的这么一个技术手段。这可以看成是相声演员的一种语言训练,在互相的调侃中灵活地组织语言包袱,通过这样的锻炼,演员才能形成思维敏捷的反应能力,才有本事在舞台上灵活自如地“玩转现挂”。比如德云社的一些采访中就谈到,侯震、郭麒麟等人经常在后台互相调侃,谁也不能让话茬落地,这叫接得住。你接不住话,被人“摁瓷实了”,那只能自认倒霉了。

那么把“砸挂”运用到舞台上,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演员上场,拿上一场的演员“砸挂”。因为上一场的人刚走,观众对他们还有印象,这个时候上来拿他们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包袱容易抖响,还能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上一场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比如德云社的商演,高峰栾云平经常是接着郭德纲于谦上台,高峰就经常用“这是观众上厕所、郭德纲喝水”的时间来“砸挂”郭德纲,现场效果就很好。

第二种就是把砸挂运用到作品主线里。这种也好理解,相声作品要表现人物,需要给观众一个直观的印象。相声里基本不会临时取一个需要观众去记的陌生名字,一般就是“我”、“你”、“他”。“我”就是逗哏,“你”一般是捧哏,“他”就是第三人,这个第三人,就是提问者说的“别人”了。相声约定俗成的这个“别人”,首先必须是观众熟悉的人名,相声演员用的最多的,一是同行,这个相声观众最熟悉。二是戏曲界的名人,因为相声和戏曲算半拉同行。比如最著名的传统相声《八大改行》,里面的人物都是曲艺界的大名人。好多观众还以为真有其事呢,其实这就是拿戏曲名人“砸挂”。

那回到提问者的问题上,“砸挂”需要事先征得对方同意吗?据我的见识之内,演员私下里有没有打招呼的过程,我没见过,因为被“砸挂”,演员与演员之间起争执的,除了当年“汪洋告郭德纲”,再没见过其他的例子。

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本来我都打出来了,刚才又删掉了,我都觉得没意思至极。提问者说到“侵权”的问题,说白了还是针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相声里的“砸挂”问题。首先来说现在德云社很少拿社外的人砸挂了,用郭德纲的话说:“人家本家都没有不乐意,你管的着吗?”再次,“砸挂”是整个相声行业通用的手段,这本来是一个让人开心或者是自嘲、幽默的手段,不要总是抱着挑刺、挑拨矛盾的态度去看待它。如果抱着这样的心理,别人怎么说,你还是抱有偏见的抬杠,那就失去交流的意义了。

说到台下的砸挂,当年侯宝林大师去世,追悼会现场人山人海,秩序有些混乱,相声演员刘洪欣随口说了一句:“哎呀,这乱糟糟的,这应该分成演员通道和普通群众通道来呀。”旁边就有人“砸挂”他:“这个主意好,到你的时候就给你这样办。”你说这算咒他吗?而刘洪欣却默默地自嘲了一下“哎,我哪能来这么多人哦”,你看,这么接一下,话茬没有掉地上,看似自嘲,其实又表现了自己的谦虚。

再举一个作品中的例子。

李金斗陈涌泉的相声《追悼会》,直接给捧哏的开追悼会,高潮部分的台词是这样的:

李:加点俏皮话,现在开始:(模拟哀乐)

陈:这么一会儿我死了三回了。

李:相声演员陈涌泉同志因患直肠癌,纯属猴拉稀——坏了肠子了。

陈:啊?

李:终于在1988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老和尚搬家——吹灯拔蜡。猴子吃芥末——翻白眼儿了,小孩摆弄鸡子——完(玩儿)蛋了!

陈:这像话吗?

李:陈涌泉同志为人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碌碡碰磨盘——实打实,耗子舔脚面——老实(是)巴(扒)交(脚)。

陈:这都什么词儿啊

李:我们希望陈涌泉同志的家属——

陈:您听家属的。

李:不要戴着口罩吹泡泡糖——想(响)不开,更不要狗熊钻烟囱——

陈:怎么讲?

李:太难过了!


你看,这段作品当年逗笑了多少人啊,我现在光看文本都觉得搞笑。如果按照现在某些人审视郭德纲的标准,这段相声不但“侮辱”捧哏,还有些敏感字眼都“不堪入目”了吧?

上面说到的就是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砸挂”。还有些问题,比如说到了高峰被国安“围攻”,比如少马爷当年因为“天拖”成了被告等等。这些其实算不上是“砸挂”了。这涉及到相声里的讽刺问题。当然少马爷那个事不是主动的讽刺,而是被误会了。这也证明社会对相声的不理解,以及被讽刺对象的感受问题。比如“中国足球”就时不时跟相声界过不去,原因不需要解读了。那么也说明了相声发展的困境,相声的讽刺功能发挥的好不好,全赖于社会对讽刺的接受度而决定。这种讽刺会存在“打个招呼就不追究了”的空间吗?连一群踢球的都不能讽刺,其他的……,对吧?

对某些事物、群体的“砸挂”,其实就是讽刺了。现在这种讽刺,可能引起口角,甚至官司,说远一点,旧社会还会招来一顿好打呢。

比如著名的相声前辈常宝堃,在日伪时期说过一段相声《耍猴》,那时候日军疯狂搜刮民间铜铁打造武器,常宝堃在相声里加了几句“现挂”:

甲:咱俩要是耍猴的话,我得用嘴模仿铜锣的声音喽,

乙:你的锣呢?

甲:都献了铜了嘛。

结果第二天他就被伪警察扣留了。放出来以后常宝堃不服气,继续在相声里讽刺。1947年,他创作了相声《打桥票》。那时候不论什么车辆,过桥都得交钱,拉车的本就挣不到钱,交不出来,车垫子就被抢走了,相声里的“底”是这样的:

甲:一看打老远过来一辆大车,赶脚的顺脖子流汗。“站住!”“老总,您辛苦了!”“懂不懂规矩?”“懂,可我没挣着钱呢,这车白菜拉过去卖了才有钱呢,”“没钱啊?”

乙:那放行吧

甲:“搁这儿两颗白菜吧!”

乙:白菜也要啊

甲:什么白菜、辣椒、黄瓜、土豆、鸭梨、苹果、暖瓶、砂锅……

乙:应有尽有啊,他怎么拿回去呢?

甲:好办,等会下岗了,过来一辆排子车,“站住,干嘛去?”,“我……打桥票”,“别打了!”

乙:这么好?那谢谢吧

甲:“把这堆东西给我拉家去。”

乙:啊!

这段相声演完了,激怒了伪警,冲进剧场茶壶横飞,常宝堃被毒打一顿遍体鳞伤,还得公开向他们道歉。

你说,这种“挂”是好砸的吗?所以说相声演员之间“砸挂”,这是行业特点,真正的行内人士,不会在意。但是如果要“砸挂”别的,这不是“打招呼”、“侵不侵权”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对相声艺术接受度的问题。


郭德纲贴吧


砸挂是相声经常手段。一般砸挂,是拿身边的人,师傅,搭档等;再有就是拿地位高很多的名人砸挂,比如卖挂票经常拿京剧界如梅兰芳、金少山等大腕砸挂。这种情况,约定俗成,一般不会惹出麻烦,也不必争得人同意。这在法律上是个空白。

郭德纲曾经因为砸挂惹官司。砸挂到底是不是涉及诽谤等才提到法律层面。应该说,传统环境中诞生的相声,与现代法制要求有不相通的地方,需要不断磨合。在郭德纲因为砸挂惹到官司之后,相声演员已经普遍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因此我们看到,郭德纲现在说相声,只好拿于老师和于老师家人砸挂,没办法,他的影响力太大,也没有多少人比他腕大了,想砸挂别人没谁了——于老师受苦啦!而郭德纲的徒弟,参加相声类节目的演员,经常拿郭德纲砸挂,也没办法,谁让他腕大呢!这些人也不会征求郭德纲同意。



长剑不出鞘


平常心是种幽默的建接。如果在艺术上讲绝对称为相声都不达标准。本质艺术是对社会的发展文化而组导于时代青年的进步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真正的艺术表演,所谓的作品概念是有较高的创作精神的,而不是现实社会的某些笑话都能称为相声。从某些角度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中国社会相互撕裂其实就是文化艺术的类别没有区分开来的结果。现实却让一些乌合之众说了算的原则就是腐败的源来。把一些无创作能力的人捧的老高本来就是社会的不正常,,现实中作品人没名存在,却让模仿表演者火了,这就是社会的病因



是啊,没看马三立侯宝林这两位大师互损同行,马季的《吹牛》李金斗陈涌泉的《老鼠密语》,严顺开的《拔牙》,那和同行嘻笑怒骂皆在其中,听起来很欢乐,那叫水平!至于现在某些自以为大师的大师和祖师爷,那小品相声损而无益,吵得耳朵麻,却很像泼妇骂街,传播的是负能量还好意思赚天价!侵权也好砸挂也罢,利益决定话语权,看搭挡心情承受力如何。


林间行者864


一般都是拿同行朋友开涮,相声有即兴表演的特点,没有时间也不可能通知对方。但是这种开涮一般是建立在相互基础上一般情况下都能理解。


用户1900938501077



江山如画666


如果于谦的老婆出过轨,郭老师还砸挂这事,你觉得他们还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不?砸挂说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