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貨幣貶值買房舉步維艱 平民“錢生錢”之路在何方?

2017年底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6493,較上一個交易日貶值124個基點,連續六日下調。這就奇怪了,人民幣貶值和我們普通人民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人民幣貶值通常分兩種:一是對外(對美元)貶值,同樣一張人民幣能換到的美元變少了,直接影響是出境旅行、購買境外產品(比如代購)、留學等費用徒增,比如你看在香港買化妝品是不是沒有2年前划算了?一是對內(國內)貶值,通常是通貨膨脹。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明顯的感覺:工資不漲,物價漲了?存款不變,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當然,現在也很少有人把錢傻傻地存銀行收利息了,而是選擇把錢用出去讓"錢生錢"。比如近幾年,不少人高膽大眼寬心細的人通過各種方式, 或投資或理財或買保值產品贏得生錢之機。

"錢生錢"之路曾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在目前經濟環境下,股市一熊熊幾年,樓市"四限"限得寬……哪些路堵上了?哪些路還行得通?哪些路口又出現了三岔路呢?

"最"過時的"錢生錢"——銀行

銀行從主流走向非主流,是歷史必然。舉個栗子:有人說80年代的1萬元相當於目前255萬,而有人計算80年代存1萬元到銀行,現在連本帶息取出來也不到2.5萬。事實證明,這些年的通貨膨脹,存在銀行的錢確實在"掉價"。

傳統意義上的銀行目前被很多人當成中轉站,發工資了暫時存著,購物了立即用掉,甚至中轉作用也漸漸被餘額寶/微信取代。雖然銀行在不斷更新理財產品,但沒有更大的吸引力,銀行和投資理財很容易便會形同陌路。

"最"偶然的"錢生錢"——股市、彩票

彩票和炒股帶有一點博弈性質,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彩票是個別人的發財夢,幾乎所有"花2元中幾千萬"的故事都在新聞裡。你身邊找得出三五個中大獎的例子?

股票則是用股市裡多數人的錢讓少數人做致富夢,比如最具戲劇性與現實感的2015年,數月之間,A股從牛到熊,大盤從5000+點跌落3000點以下。筆者有朋友1個月之間投入6萬賺了12萬,也有朋友先賺了10萬,最後把父母給的20萬婚房首付款先後賠進去一分不剩,這樣的例子遍佈你我身邊一搜一大把。於股市,當然也有少數賺到錢的,更普遍的是那其中大部分人。要走彩票/炒股之路,就看你運氣如何了!

"最"具人氣的"錢生錢"——餘額寶

在銀行利息低,股市風險大地情況下,很多小有存款的人折中選擇了一些利息更高、風險更低的方式來進行理財投資,比如餘額寶等理財產品,最高時期可存入100萬餘額,初期年回報率超過7%,一年算下來獲利不少。

即便是利率下降不少的今天,很直觀的利息結算:目前四大行銀行定存1萬1年期利息為175元,而餘額寶1萬塊每天利息在1塊左右,1萬塊1年利息可得365塊,差不多是銀行定存2倍,且在需要時可以自由提取,何樂而不為?在通貨膨脹的年代,不賠即是賺,賺到當運氣好。

但令人沮喪的是,餘額寶利息奔跑的速度漸漸慢下來了,並且越來越不能和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速度相提並論,另外略擔憂的是,它雖然有阿里巴巴作為強大後盾,但並沒有以國家為後盾的四大行那麼堅挺。更重要的是,天弘基金髮布公告稱自2017年5月27日起,將個人持有餘額寶的額度上限從100萬調整為25萬元。你看,指望餘額寶"錢生錢"說變就變了!

"最"可觀的"錢生錢"——房產

銀行存款太雞肋,股票風險大,餘額寶說變就變,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發展迅猛,越來越多人優先選擇房產作為"錢生錢"產品。可是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房產這條"錢生錢"的路還行得通嗎?

1)置業變難:調控進入"四限"時代

過去幾年中,多個城市房價上漲幾乎是翻了個翻,且大部分房產作為實物產品安全看得見、可租可售雙線擇一回報。少數人在房產中獲得較大回報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將餘額砸進房產謀求高利益。這種看得見的房子,似乎在這種期待中成為投資理財者的優先選擇。

貨幣貶值買房舉步維艱 平民“錢生錢”之路在何方?

貨幣貶值買房舉步維艱 平民“錢生錢”之路在何方?

貨幣貶值買房舉步維艱 平民“錢生錢”之路在何方?

在買房激進高歌之時,一紙調控讓樓市風雲變幻。據經濟日報統計,截止10月3日,一年之間全國已發生150餘次調控動作,範圍遍佈全國100餘個縣級以上城市, "限購+限貸+限售+限價"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共同的選擇。據安居客統計,截止2017年9月25日全國已經有41個城市出臺了限購政策,具體限購城市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成都等城市,進行調控的二三線乃至三四線城市增多。

隨著"四限"時代拉開序幕,買房難,投資更難。

2)准入門檻:住宅關門公寓靠邊 商鋪風騷

正要大展拳腳之時,揣著大把的錢進不了門,突然給你和市場之間修了一堵牆,兩扇門還關了一扇,購房者挨個排隊進門驗資格,這就尷尬了。外地的?不行。三套房?不給貸款。有房?預售證慢慢發。限價?全款優先。

從准入門檻來看,住宅門檻當然是最高的。以北上廣深來看,需要連續繳存5年社保,二套房首付均在50%以上。而準一線城市成都,13個限購區只能新購一套,且需要成都本地戶口或者2年社保,其中二套房首付達到6成/7成。

貨幣貶值買房舉步維艱 平民“錢生錢”之路在何方?

(新政逐步升級,圖源:網絡)

而公寓?並非不可進,松中有緊。隨著住宅市場關上一半的門,投資型購房群體被擠壓至公寓產品中。以成都為例,3月公寓銷售面積達到14.1萬㎡,環比上升91.4%,同比上漲74.9%。但隨著3月北京叫停"商改住",廣州(330)、成都(421)、深圳(512)等城市紛紛加入公寓嚴控行業,政策規定商業辦公類項目不得擅自改變為居住用途,不得接入天然氣……多項規定令公寓門檻提高,前途撲朔迷離,部分投資者也望而卻步。

從政策層面來看,相對而言商鋪門檻是最低的,只要你具備足夠的資金,便可引領一股風騷。

3)投資效益:商鋪回報期望值更高

投資者首先看重的當然是回報,錢到底能生多少錢呢?以成都為例,100萬購買一套套二住宅,裝修花15萬,租出去2000元/月, 5年保守估計獲取租金12-15萬(考慮漲房租)。而100萬購相同區人氣地段20-40平商鋪,月租金3000-1000元/㎡,2年左右租金則約可達到住宅5年收益。不同城市不同繁華商圈裡,商鋪與住宅彙報差距或許會更大,回報對比或許更甚。

4)產品靈活性:住宅受限3年期 商業轉讓更靈活

投資者不僅要考慮投資回報也要考慮產品轉讓的靈活性,如果投入進去無法轉讓就不叫投資叫單純置業了。而住宅恰恰在這方面有所束縛,全國多個城市商品住房皆明文規定不滿3年不能轉讓,比如成都、鄭州、南京。這一點,公寓和商鋪則方便得多。

貨幣貶值買房舉步維艱 平民“錢生錢”之路在何方?

(2015.1-2017.7成都商鋪成交與供應走勢,圖源:網絡)

以成都為例,雖然近一年多項政策嚴控樓市,但商鋪供應與成交依然曲線分明,數據活躍。其成交與轉讓和住宅產品相比更顯便捷。

5)風險PK:住宅趨保守 商鋪靠眼光

但凡投資就一定有風險的,比如上面所說的租金回報並不是絕對的,是建立在人氣基礎之上的,有人的地方才有需求,商鋪才有市場。以常見的社區底商為例,一個商鋪從誕生到發熱發光,不僅需要在地段、租金上面有需求,還依賴於住宅小區入住率,周邊社區競爭環境,鋪面與周邊人群需求的匹配。"死鋪"情況屢見不鮮,大源曾經就是典型代表,購物中心裡九方也可作為前車之鑑。

說到這裡,想必你銀行的存款在蠢蠢欲動了吧?不要衝動!安居客分析師還是想提醒大家:投資有風險,拿錢需謹慎。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放在銀行倒還不如買房,買房不如買鋪。但買什麼樣的鋪,就要看各自的眼光了。

商鋪雖然整體有更高回報,但後續是否高光,發展有多大空間,下手之前的前期品鑑尤為重要。買鋪之前多選鋪,選鋪之前多看鋪,貨比三家總歸不會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