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隋末動亂時期,江淮地區算是一個和其他勢力分割的區域,杜伏威最終成為江淮地區角逐的勝利者,也就是長江中下游至淮河間的區域,大致是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中部地區,而且杜伏威最強盛的時候,也佔領了江東地區,可以說杜伏威一度成為東南之地的霸主,可是在唐朝統一戰爭中,杜伏威集團並不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杜伏威本人更是忌憚於唐軍的威懾,自己主動跑到長安歸附,要不是後來其部屬反叛,他應該能夠在長安過得很好。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那麼通過起義一步步走上巔峰的杜伏威,能打仗的杜伏威,為何並未和李唐交手,就乖乖的“束手就擒”,選擇依附於李唐呢?個人的觀點是,杜伏威的命運不好,他選擇的立足之地註定了他只能是割據的地方勢力,沒有能力和時間去奪天下,同時杜伏威這個人可能也對帝位並不太嚮往。

《舊唐書.杜伏威傳》大業九年,率眾入長白山,投賊帥左君行,不被禮,因捨去,轉掠淮南,自稱將軍。

杜伏威早起是投奔長白山(今山東境內)義軍的,但是左君行並不看重杜伏威,這導致了杜伏威率部南下到了江淮地區,併成為後來幾支主要的起義軍之一,在其立足於江淮之地初期,是通過快速吞併增進實力的。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當時是隋大業九年,雖然在大業七年的時候,長白山地區就爆發了農民起義,但是隋朝的根基尚未被義軍動搖,而到了大業九年就不同了,同年隋煬帝還一度再次征討高句麗,而爆發的楊玄感反叛令隋煬帝感到了局勢的失控,畢竟局部農民起義,隋朝若是想對付的話還是可以調集兵力鎮壓的,而楊玄感是開國功臣之後,同時還有眾多皇室朝臣參與到了反叛的行動中,這讓隋煬帝知道,隋朝內部已經出現不可彌合的裂隙了。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在這個情況下,誰能快速擴張勢力,誰就容易在亂世中存活下來,不會成為亂世中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而且不僅杜伏威有這個想法。

《舊唐書.杜伏威傳》時下邳有苗海潮,亦聚眾為盜......海潮懼,即以其眾歸於伏威。

有海陵賊帥趙破陣,聞伏威兵少而輕之,遣使召伏威,請與併力。伏威令公祏嚴兵居外以待變,親將十人持牛酒入謁。破陣大悅,引伏威入幕,盡集其酋帥縱酒高會。伏威於坐斬破陣而並其眾。由此兵威稍盛,復屠安宜。

杜伏威讓自己的“合夥人”輔公祏去說服苗海潮,結果苗海潮忌憚於杜伏威的勢力,直接歸附了,趙破陣倒是想要強行吞併杜伏威,結果被杜伏威當眾斬殺在宴席上,通過吞併這兩股勢力,令杜伏威勢力大增,並攻佔了安宜,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寶應縣,已經距離當時的江都(今揚州)不遠了。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以杜伏威的個人能力,他是有實力一統江淮地區,之後去向其他方向擴張的,可是他的運氣不好,亂世中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有一個足以支持自己根據地,可惜杜伏威一直到唐朝基本上完成一統後,才算是擁有一片可以支撐自己去打天下的基地,明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南方實力擴展最快的是蕭銑,一度號稱擁兵40餘萬,李唐也在入主關中後,向西擴張,拿下了河西隴右之地,並鞏固了河東之地,擊敗了劉武周,王世充佔據洛陽之地,竇建德擁有河北之地,他們都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沒有強大的對手了,可是杜伏威不是這個情況。

可以說杜伏威面對的情況是最尷尬的,在江淮地區,不是杜伏威一家獨大,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佔據海陵,包括後來在江都事變後,以誅討宇文化及起兵的沈法興都是攪動江淮地區的實力,同時江淮之地因為隋煬帝巡行江都,也成為了隋末兵力相對集中的區域,隨行就有數萬關中的驍果軍,這些都讓杜伏威難以快速實現一統江淮之地。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相對來說,左才相、沈法興都沒有李子通難對付,在杜伏威和李子通的對決中互有勝負。李子通可以說是杜伏威的宿敵,當初李子通和左才相決裂,是投奔於杜伏威的,但是李子通趁機偷襲杜伏威,致使在江淮地區稍有實力的杜伏威集團遭遇重創,可以說杜伏威的崛起主力是被打斷了的。

《舊唐書.李子通傳》子通納言毛文深進計,募江南人詐為法興之兵,夜襲伏威。伏威不悟,恨法興之侵己,又遣兵襲法興。二人相疑,莫敢先動。子通遂得盡銳攻陷江都,陳稜奔於伏威。子通入據江都,盡虜其眾,因僭即皇帝位,國稱吳,建元為明政。

在江都事變後,宇文化及帶著10餘萬眾西歸關中,陳稜留守江都,此時的江都必然守備空虛,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都有意拿下江都,只是杜伏威被李子通算計了,李子通派人假裝成沈法興的人攻擊杜伏威大營,結果杜伏威和沈法興原本是救援江都,不希望讓李子通佔便宜的,可是結果兩人互揍,給了李子通機會,人家入主江都後直接建國稱帝。

《舊唐書.王雄誕傳》雄誕率眾討之,子通以精兵守獨松嶺,雄誕遣其部將陳當率千餘人,出其不意,乘高據險,多張旗幟,夜則縛炬火於樹上,佈滿山澤間。子通大懼,燒營而走,保於杭州。雄誕追擊敗之,擒子通於陣,送於京師。

李子通是在後來和杜伏威的爭鬥中失利,南逃時搶了沈法興的地盤,但是最終被杜伏威的養子,也是杜伏威集團的一位猛將王雄誕在杭州徹底擊敗,至此,杜伏威才有一統江淮、江東之地的局面,可是尷尬的是,這個時候已經是武德四年了,李唐都打完滅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了,北方基本一統,所以杜伏威才會把李子通送到長安。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除了李子通外,隋朝勢力在江淮地區也限制了杜伏威的發展,自從大業十二年,隋煬帝決定南巡江都後,這就無形給了杜伏威壓力,隋軍必然要保證江都附近的安全,而杜伏威的地盤直接威脅到了江都的地位,隋煬帝自然是不會坐視不理的,按理說,隋朝末期江淮之地集中的隋軍就不少了,可是因為隋朝多年來的征戰,耗竭民力,加上發生天災,造成大規模饑荒,這幫了杜伏威的忙,他可以吸納更多的流民補充自己的實力。

《隋書.煬帝紀》十三年春正月壬子,齊郡賊杜伏威率眾渡淮,攻陷歷陽郡。

《舊唐書.杜伏威傳》煬帝遣右御衛將軍陳稜以精兵八千討之,稜不敢戰......稜陣大潰,僅以身免。乘勝破高郵縣,引兵據歷陽,自稱總管,分遣諸將略屬縣,所至輒下,江淮間小盜爭來附之。

陳稜受命征討杜伏威失敗,逃回了江都,杜伏威趁機攻佔了高郵,距離江都也就更近了,同時拿下歷陽(今安徽和縣),杜伏威的實力範圍基本上就是沿著長江下游以北的狹長區域了。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雖說杜伏威擊敗了隋軍的針對性征討,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因為隋煬帝在江都,使得隋朝在江淮地區擁有足夠的兵力,能夠威懾各方,那麼江都和丹陽(今南京)之地都不是杜伏威可以染指的,如果沒有江都事變,宇文化及帶走了10餘萬人,導致留守的隋軍兵力不足,也不至於讓杜伏威和李子通等人做大。

綜合來說,杜伏威所處的江淮地區,勢力盤根錯節,有向李子通這樣的強勢義軍,也有隋朝勢力存在,這都極大的限制了杜伏威的發展速度,令其在武德四年才算打下一片足以爭奪天下的基業,只是尷尬的是,等到杜伏威回頭來的時候,發現李唐已經基本實現一統了,早已不是隋末的亂局,李唐一家獨大,無人可擋了。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除了外部原因,杜伏威集團內部的決裂也限制了發展。

杜伏威早年貧困,誇張點說,如果不是參加義軍,他可能是被餓死的饑民之一,而當時的好友輔公祏偷自己姑姑家的羊給杜伏威充飢,後來輔公祏也是和杜伏威一起亡命,並在杜伏威早起立下大功,可以說,輔公祏算是杜伏威人生的貴人,可是人就是這樣,買賣做大了,恩情就不可避免的變淡了,輔公祏逐漸被杜伏威排擠了。

《舊唐書.輔公祏傳》伏威潛忌之,為署其養子闞稜為左將軍,王雄誕為右將軍,推公祏為僕射,外示尊崇,而陰奪其兵權。公祏知其意,怏怏不平,乃與故人左遊仙偽學道辟穀以遠其事。

輔公祏被杜伏威按上一個僕射的虛銜,奪走了其兵權,輔公祏被排擠出集團的核心,但是輔公祏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他這一個人啊,還有他背後代表的實力,就像當初李密翟讓之間的裂隙一樣,李密誅殺翟讓也是讓強大的瓦崗軍內部出現了問題,間接導致了李密最終敗給王世充,杜伏威棄用輔公祏也必然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個人猜測杜伏威也是需要花時間精力去安撫內部恐慌情緒的。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同時杜伏威沒能去爭奪天下,似乎和他這個人的志向也有關係,可以說隋末割據的各方勢力,基本上都建國稱帝了,宇文化及在被李密擊敗後,不是說過一句話嘛,"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在已經落魄的時候,還建立了許國,可以說隋末有野心的人都有稱帝之舉,再不濟為了過過癮,也有當一次皇帝,誰也不想拼了多年的命,到頭來給別人做嫁衣,可是杜伏威一直都未稱帝,即便是在隋煬帝被殺,各地皇帝紛紛出現的時候,他選擇的是依附於其他各方。

《舊唐書.杜伏威傳》又移居丹陽,進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賦斂,除殉葬法,其犯奸盜及官人貪濁者,無輕重皆殺之。仍上表于越王侗,侗拜伏威為東道大總管,封楚王。太宗之圍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請降。

他先是臣服於洛陽的越王楊侗,而在李世民圍攻洛陽時又臣服於李唐,這時王世充還沒有敗,竇建德也在馳援洛陽的路上,杜伏威完全可以不理會李唐的,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沒有必要去臣服於和自己相隔的李唐,畢竟要是李世民打敗了怎麼辦,王世充會不會遷怒於自己?

杜伏威為何在巔峰時投降?江淮之地勢力盤根錯節限制其發展速度

所以說杜伏威這個人或許就是對帝王之位沒有太多想法,在考慮到李唐的實力相對強盛,就做出了抉擇,提前臣服於李唐,為以後能給自己換取足夠的利益做準備,這就好比是投資一樣,杜伏威是看好李唐的,把注壓在了唐朝身上。

《舊唐書.杜伏威傳》又破汪華於歙州,盡有江東、淮南之地,南接於嶺,東至於海。尋聞太宗平劉黑闥,進攻徐圓朗,伏威懼而來朝,拜為太子太保,仍兼行臺尚書令。留於京師,禮之甚厚,位在齊王元吉之上,以寵異之。

這就導致了最後杜伏威勢力處於巔峰時,面對李世民威脅後,就直接自己主動去長安了,徐圓朗的地盤和杜伏威集團相鄰,不排除李世民做好了直接一窩端了杜伏威的可能,所以杜伏威個人選擇不戰而降了。

本來杜伏威在長安的日子過得還不錯,李淵優待於他,只是留守的輔公祏趁機奪取兵權反叛李唐,杜伏威雖說表面上沒有受此事的牽連,但是後來他暴斃於長安,也是留下了種種的謎團。

總的來說,杜伏威於隋末動亂時期馳騁江淮地區,其個人有實力實現一統江淮之地,但是因為有盤根錯節的多方實力存在,內部也出現了些許分裂情況,加之他個人可能對帝王之位沒有太多想法,令其在實力最巔峰的時候,選擇了不戰而降,投奔李唐了。

參考資料《隋書.煬帝紀》《舊唐書.杜伏威傳》《舊唐書.輔公祏傳》《舊唐書.王雄誕傳》《舊唐書.李子通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