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出國留學這一趟,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還沒出國的小夥伴總是會對國外的生活無比地好奇,而在國外待過一段時間的同學總會帶著很多感慨,很多對祖國的思念。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圍城”,但是可以說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經歷過的成長體驗。

所以,對於那些已經出國的人,出國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這個話題,似乎讓很多同學坐上了時光機,在異國他鄉生活的一幕幕,都在腦海裡剪輯成了蒙太奇。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分享了什麼吧~

出國留學這一趟,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甲魚:

出國的過程,讓我明白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讓我敢於面對絕大多數挑戰。

我記得多年前上託福課時,老師說過一句話。說來慚愧,託福課所學的內容我已全部忘乾淨,唯獨只有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那句話就是:“一直向前走,然後相信時間的力量。”

那時,我可以說內憂外患,英語處於大學生以上託福未滿的水平,績點只有可憐的2.98,大學的項目到了瓶頸,天天被導師罵,家裡父母離婚那點破事每天在煩我。最戲劇性的一件事是我找的出國中介犯了法進去了。可以說前途迷茫。

在當時,出國留學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託福,GRE,績點,項目,推薦信,PS,經濟來源等問題,每一個都讓我很頭疼。然而,我相信了那句話,並且一直沒有停過前進的腳步。

我整合了當時的資源,每天早上7點半到晚上9點半都在圖書館複習,回來洗個澡,再練口語到12點半。一邊思考誰能借我家錢,一邊想誰能幫我寫推薦信和PS。

漸漸地,我GRE過了,託福過了,項目延期後沒問題了,績點也慢慢提高了,我媽也找到人籌到錢了。歷時兩年半,我把這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做好了。

到了美國後,問題依舊很多。我發現我根本開不了口說英文,這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房子租不到稱心如意的,只能先和舅媽一起住,但也不能留太久。

我舅媽人很好,想幫我包辦找房子的事情,但是我還是想靠自己。每次打電話,我要先和房東講,等到我實在交流不下去的時候再換舅媽幫我。漸漸地,我能夠獨自與美國人交談了。

幾經波折,房子的事情搞定了,我也有了在美國生活的基本能力。一切這些,適應美國,和美國人對話,找到房子,添置傢俱,總共歷時半個月。每次看著我的房間,我都有種成就感。看一眼自己走過的路,那些克服的困難,習得的技能,會被自己驚訝到。

從我家往北一直走,15分鐘後,我能走到區政府;2小時後,我已經走出了我們區。走一天,我大概走到了廣州,一個月左右,我能走到北京。深圳到北京好遠啊,一個天天熱成狗,一個年年下鵝毛大雪,橫跨了大半個中國。而這,只要一個月。那麼,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是不是隻要我努力一個月就能看到成效呢?

我覺得是的,我相信是的。這就是我自己的能力。

我明白今後的人生中,我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也會有很多困難等著我,我也許會有個很大的,比起當時出國更加遙不可及的目標在等我去完成,也許我會很痛苦,很絕望,但是我相信時間的力量。我會一直走,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我會一直相信,時間能夠帶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籠包:

當初,抱著一顆賺錢夢來到美國,把人生目標定義在買房,買車,過經濟富裕的生活。可我讀著讀著卻放棄了相對更有前途的商科,而去讀了歷史與東亞研究。讀著讀著越發地感受到經濟的富裕其實無法帶給人幸福。

出國留學讓我放棄了賺大錢的理想,讓自己意識到金錢永遠不是實現理想的最終站。見過伯克利畢業的前輩放棄了20萬美金年薪的律師工作,去無償幫忙教會的建設與發展。體會過在最普通的飯店和好朋友吃一頓飯,好過在高檔餐廳裡享受所謂的山珍海味。

這幾年,我們國內的快速經濟發展讓整個社會顯得格外的浮躁。其實,我不喜歡美國的地方有很多,但感謝所有在美國遇到的朋友們,更喜歡擁有一群能和我探討中外歷史,國際政交和宗教神學的朋友。

@Peterpancake:

出國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的英語可真好!

想到之前Jessie J上綜藝被刷了“她英語可真好”的彈幕,不禁會想我這個體會會不會博大家一笑。

2012年的時候,我就到英國了,英文水平就按下不說了。最初的尷尬和幸運都是英文帶來的。在學院的晚宴上,我給一個八十的教授讓了座位,心想著我尊敬長者吧,順嘴來了一句“No problem,because you’re old.”搞得人家瞬間就不高興。

之後,又遇到了個德國女孩用中文問好,我誇她很平易近人,可人姑娘不懂這個詞。我病急亂投醫,直接來了一句”You are touchable.”結果可想而知。

幸運的是,我的尷尬都被一個埃及同學Ficko看在眼裡,他之後成為我的留學死黨加英文老師。那時我才知道,”old”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彙,同時,用”approachable”才不會被別人當作變態。

類似的尷尬有很多,因為初期自己水平太低,我發自內心地感到“他們”的英文是如此的好。所謂“他們”我指的是像Ficko這些母語並非英語,但說起來就像中文方言與普通話切換一樣的“天賦者”。用他的話講“It just comes automatically”。

也許是迫切的交流需求,我在最初的幾個月產生了對英文的偏執,狂背單詞且見到生詞就有道。可事與願違,之後的交流還是憋的說不出話。

Ficko在我最迷茫的時候又拉了我一把。“大部分人都在心底裡堅定地認定自己在幼年一定可以學好一種語言。成年的自己彷彿已被塑造,真的很難再去接受新的語言。但事實是長大後的你卻擁有更好的理解和整理能力。你要做的就是要把一個個符號去對應現實,然後讓這種對應形成肌肉記憶。”

一番話語,醍醐灌頂。我開始將生活當作了自己的英文學校。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yelp,當地報紙和網絡遊戲,等都是培養這種對應意識的絕佳平臺。生活要有陽春白雪,也必有下里巴人。正統的英文學習方法不能丟,但是有意思的幽門小徑也可多走。

@三個教授:

2016年夏天,我去了美國,開啟了人生中第一次長期異地生活。在去之前,我充滿了好奇、憧憬和期盼。我是一個離不開朋友的人,在生活所需的各種硬件解決後,我意識到需要結識新朋友了。

恰巧,這時候我正好結識到了第一位中國朋友,通過她,我很快認識了一幫中國朋友。而也正是從這時,曾經自信滿滿的我開始自卑,逐漸迷失自我……

我發現和朋友們相比,自己簡直一無是處。朋友們要麼是碩士和博士學歷,要麼是工作上的女強人;還有人廚藝精湛,生活技巧懂一大堆;還有人掌握幾種語言,做公益,談政治......

而我,一個英語專業畢業生,英語水平也就夠基本交流。沒有任何特長可言,沒有任何廚藝可談,更沒有任何想法創意可論。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很可能就會變得少言寡語。我開始懷疑自己,和她們在一起不敢多說話。

慢慢的,和她們在一起覺得有壓力。每次聚會之後,我總是在腦海中反覆回憶我當天的所言所行,思考自己有沒有哪裡做錯。總之,2016年的下半年,我陷入了無盡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境地。

2017年年初,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所國際學校小學部組織開辦了中文學習的課外活動,我也做起了志願者。一開始我只是負責在課堂上維持一下紀律,分組練習時帶孩子們做練習。突然有一天,我被委派獨自設計一次課程,且獨自教授,而課程時間就在第二天下午。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開始思考如何抓住小孩子的興趣點,將其餘教學內容結合,寓教於樂。最後,我竟然在一個下午想出了兩個遊戲,且其中一個完全是原創。最終,第二天的課堂出乎意料的活躍,孩子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

第一次獨立授課後,我“超越”了自己,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我突然發現,自己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也是有一些想法的。後來,我又參與了幾次課程內容的設計和教授,反饋也都很好。我的自卑感開始慢慢減弱。

阿秋的一句話解了我長期以來的心結:“人生沒有高下,只有不同。”平庸的人大多相似,有趣的靈魂卻各有不同。感謝出國後遇到的這些有趣的靈魂。她們曾讓我深陷自卑,但我在自卑中,學會了自我超越。

@Misha Gabria

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沒想得那麼難。

1)曾經覺得北大清華高不可及,常青藤更是遙遠。出去以後才發現,原來美國名校除了牛人以外,還有很多普通人可以進去。

很多成績普通的朋友,通常會先去美國一般的大學,甚至社區大學,讀了一到兩年,有上進心一些的話,通過得到導師推薦,發表論文或參加公眾活動經歷,跳轉到不錯的學校,甚至名校。

2)在國內覺得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難,而在紐約時候,只是去參加了一個講座,並與演講人LinkedIn關注了以後,就得到去環球實習的機會。期間經手的項目包括當年Taylor Swift在內的很多歌手的marketing工作。

實習期間,公司有很多培訓,也參加了各種social-networking, 很多行業前輩往往會給予很多幫助。

在紐約期間遇到的很多朋友,有去聯合國總部實習的,有幫忙時裝週的,有在仲裁庭的,有參加非洲水處理的……這些還都是國內出去的留學生的平臺,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沒有關係和後臺。

3)上學時候學了那麼多年英語,雖然成績很好但是就是講不出來。那時覺得,英語簡直太難了。現在會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才發現環境對了學語言就很容易。尤其拉丁語系通了以後,發現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加泰蘭語,基本都能看懂讀懂,因為太相通。

@秦桑:

1.我媽做菜可真好吃。

2.有錢人家的小孩並不是都像我以前想的驕傲又壞脾氣,她們有的很賢惠,做飯很好吃,自立能力很強,生活上比我這個窮人家小孩強百倍,受到他們太多照顧。

3.中國真好,地大物博。中國真好,菜系真多。中國真好,佐料萬能。

4.空氣很好,大街上很乾淨,白鞋一個月都不用刷一次。

5.國外的生活讓人覺得很孤單,不僅我自己,大家都很孤單。

6.我想回家,想我爺爺給我烙的烀餅。想我爸做的紅燒排骨。

我以前覺得,我這輩子一定要給自己拼個好前程,我要別人羨慕我,我不怕辛苦,我能抵得住所有壓力。現在我仍這麼覺得,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想,如果當初沒做這個選擇,是不是如今就是另一番生活。

但是我既然選擇了出來,我就一定要拿到個結果。跪著也要走完自己選擇的路。

@Ymmmmm:

出國以後,遇到很多挫折,被人欺騙,被朋友孤立。本地人願意跟你交流,但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距離感,但孤獨本就是人生的常態。我不愛再四處講述自己的經歷,因為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會關心這樣的感受,獨立的個體也是獨立的人生。除此以外,我會越來越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人生,而並非感情用事。

學業方面,我的英語和法語肯定比之前有很多提升,出國留學的意義,就是將長輩給予我的錢多年以後能夠全部還出,套用我朋友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出來都是揹著債的。”

其實在呆久了,也沒什麼非常大的感觸,就是明白了人生不會有重來第二次的機會,也感謝那段時間裡不曾放棄的自己。

怎麼選出最優院校和專業?材料準備的對不對? 獎學金能申請嗎? 看了那麼多攻略心裡還是沒底……

添加“51offer留學小助手”(微信號:offer2963),你想知道的留學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