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來人到家”人去樓空 有員工被欠薪多月

“來人到家”人去樓空 有員工被欠薪多月

■在三鼎家政的大門前,有不少前來討薪的員工。

“来人到家”人去楼空 有员工被欠薪多月

■辦公室裡空空如也。

領導層無法聯繫,有客戶因退款難向法院提起訴訟

■採寫:新快報記者 何生廷

■攝影:新快報記者 畢志毅

新快報5月初曾報道了三鼎家政“來人到家”無法預約、退款難的問題,當時企業答覆稱需等到6月才能恢復(詳見《新快報》5月4日05版)。昨天,新快報記者回訪發現,“來人到家”的廣州公司已人去樓空,有員工反映已被拖欠半年工資。而由於無法退款,已有消費者向廣州天河區法院提起訴訟。

廣州公司已3天沒開門,員工現場討薪

7月8日下午,新快報記者來到位於天河區員村新街6號的“來人到家”公司,發現該辦公室的門全部上鎖,裡面的辦公用品已搬走大部分。

據三鼎家政官網顯示,三鼎家政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總部設在鄭州,主營業務有家政服務和保潔用品製造,在北京、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設立大運營中心,有60餘家分公司。“來人到家”則是屬於三鼎家政集團旗下。

此外,公司門前還圍著十幾人,他們均是從各個分公司過來討薪的。

“我兩萬多的工資還沒給呢。”門口一位小夥告訴新快報記者,他前段時間休假了,現在被欠了7個月的工資,總共兩萬多元。

新快報記者在現場瞭解到,這些員工被欠薪的時間從3個月到半年以上不等。一位52歲的保潔阿姨拿著天河區勞動局調解後的協議書過來,內容顯示:三鼎家政同意在7月20日下午3時前一次結算3-6月的工資總共9599.7元。“7月1日籤的名,可公司已經有三天沒人了。”這名阿姨說。

公司領導層“電話是通的,就是沒人接”

一位內部管理人員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他從1月開始到現在都沒拿到工資,有三四萬元。“公司一直承諾6月底一定給,可還是沒有。”實在沒辦法他只好離職,他表示廣州公司有四五百人,大部分沒有拿到工資,公司領導層無法聯繫,“電話是通的,就是沒人接”。

對於客戶的維權,他建議去起訴三鼎家政。目前他也正在打算起訴三鼎家政,要回自己的工資。

針對上述用戶和員工反映的情況,7月8日,新快報記者致電三鼎家政來人到家總經理任富明,電話通了但是沒人接聽。

退款難鬧了好幾個月 官網還在促銷

有廣州客戶已起訴“來人到家”,質疑其圈錢

“我跟‘來人到家’要了幾個月的退款,到現在都沒拿到。”廣州番禺的袁女士向新快報記者反映,在去年12月通過“來人到家”APP下訂單找保潔服務,可在交了2000元的預付款後,預約保潔服務員變得越來越難,卡上剩下的1588元也被“鎖死”了。於是她開始跟“來人到家”反覆溝通過不下數十次,從3月到現在,退款問題依舊沒解決。而受影響的客戶還不止袁女士一個人。

促銷不斷,官方預約仍在進行

新快報記者從一個微信群看到,包括廣州袁女士在內,受影響的客戶遍佈廣州、深圳、北京、上海、溫州等地,被“困”住的餘額從幾百、幾千到幾萬元的都有。新快報記者查詢中國質量萬里行、聚投訴等多家投訴平臺,發現有不少投訴人。

來自廣東深圳的鄧玲(化名)反映,在3月7日充值前客服表示第二週就可以上門保潔,可之後卻說4月10日後才能使用,隨後她提出退回充值費用,至今未退回,客服採取不理睬態度。

更讓消費者反感的是,企業明明表示經營不善無法預約,可預約渠道仍在使用,其官網還在為“618”期間推出充6000元得10000元 等大力度的促銷活動。

7月8日,新快報記者從“來人到家”官方微信號瞭解到,預約仍在進行,而且被要求“最低服務數量不能小於3小時”,每小時50元,即最低150元。

客戶稱被告知“要退款,先撤訴”

由於溝通無果,袁女士已經向廣州天河區消委會投訴,經過調解,“來人到家”答應6月10日一定退款。可限期到了之後,對方又說“現在沒錢退,6月25日以後才行”。無奈之下,袁女士向天河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退回剩餘會員卡餘額1588元,並作出相應賠償。

在起訴狀中,她還特意提到,三鼎家政集團依靠辦理會員卡吸收了巨量的社會資金,後期卻以各種理由不為客戶提供服務,用戶往往因為持續維權耗時耗力選擇放棄或妥協,這樣三鼎家政集團便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價佔用客戶的資金。

“對方在收到開庭通知後,一直叫我撤訴。”袁女士告訴新快報記者,三鼎家政回覆說如果要退款,前提要撤訴,對此袁女士沒答應。她表示,自己費用雖然不多,但看不慣這樣的做法,8月31日開庭一定會據理力爭。

發現商家有欺詐行為 應主動報案起訴

律師說法

北京市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馬錦林認為,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提出的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有權責令其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等懲罰措施。

馬錦林律師提醒,要謹慎選擇預付消費商家,關注消費協議的具體內容,對於約定含糊不清或不公平、不合理的條款,要及時提出異議、妥善協商解決。此外,積極主動採取多措施維權,一旦發現商家有騙取預付款等欺詐行為或存在捲款“蒸發”情況,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向法院提起訴訟等維護自身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