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指數基金的費率極限在哪裡?

國內指數基金降費在路上

指數基金的費率經歷了漫長的下調過程,早期指數基金的費率甚至是和主動管理的股票基金看齊的,也就是1.5%/年的管理費,後期逐步在下調,確實被動基金還要跟主動基金一個價,實在有一些說不過去。慢慢降到1%這個水平,也有基金開始挑戰0.8%,而在2015年,天弘基金直接將全線普通開放式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率定為0.5%看齊ETF,引領了又一次降費的潮流。

從開始到現在,被動指數基金只能拼費率,因為規模並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而規模本身對於業績有影響,突出的管理能力並不會那麼明顯地呈現給投資者,口說無憑,投資者也無從驗證,最後只能靠費率競爭。

而含有主動投資因素的指數增強基金,卻在逆流而上,不少長期業績優秀的團隊,開始走起了質優價高的路線,這種逆流而上也是很有趣的。

他山之石:零管理費指數基金已出!

資產管理規模排在全世界第四的Fidelity(富達基金)日前推出了整個人類基金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管理費為

0的公募基金:覆蓋美股市場的Fidelity ZERO Total Market Index Fund和覆蓋國際股票市場的Fidelity Zero International Index Fund。

說起來富達基金曾經也是輝煌一時,在上個世紀末,富達是美國的主動管理基金之王,是全世界管理規模排名第一資產管理公司,還擁有彼得林奇這樣聞名全球的基金經理。

但是隨著指數基金的大擴張,主動管理基金沒落,先鋒領航、道富集團、貝萊德這些大力發展指數基金的公司都超過了富達基金,富達基金只能淪為世界第四了。

這一次出手,富達基金明顯是衝著前三去的,指數基金依舊不是富達基金的主打產品,但卻是前三的支柱,這種襲擾很高明,對於富達來說指數基金賺不賺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對於競爭對手來說,這傷害可就是暴擊了。當然這也不會是致命打擊,因為即便零管理費,國外的指數基金也不一定不賺錢,因為國外的基金公司的收入並不只靠管理費,還可以借券收息,國內只能靠管理費,且管理費還要和銷售渠道分傭,這兩點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海外基金業的這種競爭類似於國內電信業的提速降費,最近幾年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手機和寬帶的速率是越來越快了,然而資費卻沒有明顯增加。你爭我奪很是激烈,但是總體市場的增長也不是很多,可能我們習慣了高速發展,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從無到有的生意很好做,從有到好的生意真不容易!玩命提升自己去鞏固已有的市場份額,具備這種拼勁和意識的還不多,當然這也跟整個行業還比較年輕有關係。

道阻且長,任重道遠

基金公司不可能義務勞動,雖然有的基金公司確實是在義務勞動,但是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以近期規模增長比較多的創業板指數基金來舉例,在2015年年末,天弘創業板的規模只有4166萬,假設這個規模穩定一年的話,只能收到20.83萬元管理費,除去銷售渠道的分傭,基金公司實收的管理費就更少了,一隻產品一年才十幾萬的收入,產品數量少了,恐怕都不夠基金經理一人的薪水,更別說維持基金運營不僅僅靠基金經理,投研、交易、技術都是成本啊!

所幸天弘創業板近年來規模增長勢頭良好,2018年二季度末規模已經達到了14.1億元,假設這個規模穩定一年,管理費就有705萬,即便除去銷售渠道的分傭,基金公司也能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就靠這一隻產品,負擔基金經理的用人成本應該不成問題了。指數基金的好處就是規模做得大,成本卻不會顯著增加,規模是指數基金的好朋友。但是在國內,打新制度卻是這段友誼的一大阻礙,打新收益對於不同規模的指數基金,貢獻率是不同的

,所以經常會出現跟蹤同一標的的指數基金,規模幾個億的產品收益完勝幾十億上百億的產品的情況。

但是我們也必須得看到,像這樣幸運地取得規模大幅增長的指數基金只是少數,而且創業板指數還是一個比較熱門的指數,一些比較小眾的行業指數,生存依舊是比較困難的。想要不斷降低管理費,就需要指數基金的規模不斷增長,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可是規模增長卻是很有難度的,雖然說未來可期但是這條路並不好走,過程應該比較緩慢,需要變革的有很多,比如管理費分傭制度、打新制度等等,道阻且長,任重道遠。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基民檸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