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作用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作用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在听佛陀讲完了《首楞严王经》的前三卷,他开悟了以后所讲出的一个偈颂,来表达他内心的状态。这一段的偈颂,蕅益大师的科判叫作“赞叹述益”——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并叙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第一段是“赞美人法”,先赞叹能说的人,再赞叹所说的法。

我们看赞叹这个“人”。说是“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是赞叹能说法的佛陀,说佛陀您能够把“首楞严王”的法门传授出来,这件事不可思议。当然能够把这个法门传出来,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所以蕅益大师他就用“首楞严王三昧”的三大特色,来诠释这一段经文。

他说什么是“妙湛”呢?这是“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随缘不变的。也就是说,修行者根据空观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执取,而安住在一个不变的体性,它不会随因缘变化,这个叫作“妙湛”。

“总持”,这个总持是发明不变随缘的作用。他在不变当中随顺种种的因缘,能够善巧方便地积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这就是总持——总摄一切的波罗蜜。这里讲到它随缘的作用。这个是修习假观。

“不动尊”就是修习中观了。当我们把空假二观达到平衡的时候,显现的一种相貌就是不动。这个不动就是不为一切内外的魔境所扰动。内在的魔境,就是我们的烦恼;外在的魔境,《楞严经》所强调的就是鬼神障。不为内在的烦恼,不为外在的鬼神所扰动。

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显现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内心状态是不变的,是随缘的,而它总的相貌,就是“不动”。

那么怎样能够成就这样的心态呢?“首楞严王世希有”,我们必须透过“首楞严王”法门的修学才能够达到。“首楞严王”翻成中文,叫作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我们以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做功德,第一个它是究竟圆满,没有欠缺,同时它是坚固不可破坏的。你安住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状态,修习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坏,特别的坚定,这叫“首楞严王三昧”,包括究竟义跟坚固义。这个法门非常珍贵希有,佛陀也不是随便开显的。

这一段先“赞美人法”。

下一段是说明阿难尊者在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说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楞严经》讲生灭心。这个生灭心或者讲妄想,这个地方讲颠倒想,这都是烦恼的根本。我们解释一下。


颠倒想我们也叫作妄想。《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怎么知道是真心还是妄想呢?《楞严经》给出一个判断的方法,说是这个颠倒想,“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但问题不能够落入颠倒。就是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这个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到厨房去吃苦瓜。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由这个“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个苦瓜不好吃。这个就是颠倒想。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我们说这个蜂蜜很好吃。这个也是颠倒想。也就是说,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个就是颠倒想。

那什么是真实的想,真心出来的呢?比如说,诶,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想法是从你内在对于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是从内心生起的,这个就是真实的想。所以,我们判断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先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你这个想法是从外面来的,统统是妄想,统统是痛苦的根源,这个都是你要破的。


就是说你现在有一个想法,你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而产生的,外境消失了,我这个想法就消失了,这个就是颠倒想。我今天生起一个想法,不管外境怎么变,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不管外面怎么变,你的想法还是不变,这个就是真实想。所以,只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想法,这个就是真实的功德。要外境的刺激引生的,这是颠倒想。简单的判断就是这样。

当然到楞严经,它会很详细地说明。总而言之,阿难尊者说:“我这个法门得到的最大最大的好处,就是消灭我的颠倒想。”楞严经说,所有的烦恼有一个根本,不管贪欲、瞋恚,其根本都是颠倒想。这个根拔掉以后,烦恼就没有根本了。所以,当我们把颠倒想拔掉以后,就能够很快地证得清净的法身。

这个地方是讲到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所成就的一个自利——自受用的功德。当然他的功德不仅于此,他会产生一个利他的功德。

我们看第二段的“誓愿请加”。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楞严经的观点,我们前面讲过,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不变跟随缘的时候,先从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颠倒想,成就了一个不变的体,先悟入这个体;接下来,从这个体依体起用,产生一个随缘的作用,这个就是菩萨的誓愿。所以他这个时候发起了一个菩萨的誓愿,而且请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

这一段的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小段: 第一个,发大誓愿。

当阿难尊者消除了颠倒想以后,他说对于未来我有两个期望:第一个,“愿今得果成宝王”——我希望我赶快能够成就无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宝王。第二个,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来救度一切恒沙的众生——下化众生。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态是怎么样呢?“将此深心奉尘刹”。

这段话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释这个“深心”,就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心,不为名利、不为人天果报、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地为了众生、为了菩提,这种深心。当然阿难尊者能够生起这样的深心,是因为他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的洗涤,消除了颠倒想,才做得到的。没有夹杂任何的颠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报答佛陀的说法之恩。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它是一个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下一段叫作别相的、增上的菩提心。

我们看下一段:“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这个菩提心,前面的是一个总相的、一般性的,这个地方是别相的。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跪在佛前,请佛陀来证明他的内心。他说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度众生呢?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个地方就很特别了。蕅益大师说,这个五浊恶世的特色,从外在的环境来说,去佛久远、魔强法弱。五浊恶世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净的力量很小,诱惑很多。从内心的世界来说,众生烦恼粗重,刚强难化。众生的烦恼很重,到五浊恶世大家都很重。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外缘跟内因都非常污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萨不敢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阿难尊者今天发下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而且他说假设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他绝对不成就大般涅槃。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讲别相的菩提心时说,菩萨的誓愿是以心中的智慧作基础的。阿难尊者今天敢发一个这么重的誓愿,说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表示阿难尊者是透过“首楞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能够从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一个清净的本体,说是“把心带回家”,进而从这个“家”当中,他产生一种同体的大悲,方能至此——才能够发起这样的誓愿!否则一般人不敢发这种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他发不出来的。这表示他已经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真实地洗涤他的颠倒想,真实地找到他自己的家,所以他能够发这么一个深固的誓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这一段是请佛加被。

阿难尊者只是悟得了一个清净的法身,他还没有证得,所以他这一次再请佛陀加被。“大雄”是赞叹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产生的智慧。他能够破烦恼障,所以叫大力。“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这个时候他希望能够干什么呢?能够更进一步地消灭他的微细烦恼。


在蕅益大师的判教中,阿难尊者这个时候觉悟了清净法身,他的阶位是圆教的初信位,断了见惑,他的知见的烦恼破坏了,但是他还有爱取的思惑。就是在《楞严经》上,佛陀说:“阿难尊者你已经觉悟了清净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实的,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你现在慢慢地能够不为烦恼所扰动,能够成就不动尊,但是你无量劫来在六根门头当中累积很多的习气,这个都要消除的。”

所以这个“微细惑”就是要经过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从这个六根门头当中,去洗刷我们过去残余的烦恼习气。所以这一段经文等于是承先启后,把前面三卷的观念作一个总结,又带动了下一段二十五圆通的修行。所以他说“希更审除微细惑”,等于是再一次的请法,使令我能够早一点把六根的烦恼洗干净,而成就无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广度众生。这个是请佛陀进一步的加被。

第三段说明“道心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他的特点就是道心不退。这个“舜若多”就是虚空的意思。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看到这个树木被台风一吹,倒了;房子也被台风吹倒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虚空被破坏。这个意思就是说,即便虚空可以破坏,我的“烁迦罗心”(“烁迦罗”就是金刚,金刚是很坚固的)还是不动转。

从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

第一个,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理体、它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它是不变跟随缘两种观念。我们这一念心跟这个观念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修德。这个修德(即修学)有什么好处呢?从自利的角度能够“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破除我们的颠倒想。从利他的角度,我们能够产生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殊胜在于它能够从这个地方来加深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这里我们对楞严经的法门先作一个纲要的了解,作一个总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