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一生“悲愴”的光緒皇帝

一生“悲愴”的光緒皇帝

光緒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34年,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同治十三年(1874年)皇帝載淳病死,無子嗣繼承皇位。按常規嗣皇帝應從載淳下一輩近支宗室中擇立,然而慈禧太后卻一意孤行,選擇了載淳的叔伯兄弟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慈禧的安排註定了載湉悲劇的一生。就這樣年僅4歲的載湉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自光緒二年(1876年),載湉開始在毓慶宮入學讀書,師傅翁同龢力圖把他培養成一位有作為的青年皇帝。

光緒還是比較聰明的,記憶力強得驚人,也很用功,學得很快,字寫得也可以,也能做詩,後來文章也行,因為他受了一種帝王教育,特別強調“仁愛”之心。

光緒十三年(1887年),載湉舉行了親政典禮,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倆訓政了兩年,才允許載湉親政。為了繼續控制光緒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兒為皇后(即隆裕皇后)使光緒帝在親政與大婚後仍然形同傀儡。

一生“悲愴”的光緒皇帝

慈禧太后

“親政”後的光緒帝仍未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光緒仍要向慈禧太后請示,沒有多少決定權。而親政後光緒最受震撼的莫過於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

“親政”後的光緒帝以迫切心情瞭解世界情況。召見歸國公使,閱讀關於外國的書籍,其中日本明治維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萌發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狀況之志。

甲午戰爭中,光緒帝主戰。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藉口保護僑民,增兵朝鮮,蓄意挑起中日戰爭。他諭示李鴻章不要貽誤軍機,直接命令清軍夾擊侵朝日軍。他多次下令加兵籌餉,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但是李鴻章沒有聽取光緒帝的諭旨,結果“初敗於牙山,繼敗於平壤。日本乘勢內侵,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守。復據威海衛、劉公島。奪我兵艦,海軍覆喪殆盡......命鴻章往日本議和”。當不得已批准《馬關條約》時,光緒帝以硃筆寫下一段話,要求全軍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積弊,興革自強,表明他振興國家的決心。甲午戰爭失敗決不是主戰的罪過,是戰之不力的罪過,是光緒負不了責的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造成的。

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中國民族危機加劇,光緒帝考慮的是如何振興國家,雪此大恥,為此他支持了康、梁的變法主張。

康有為、梁啟超聯合18省舉人公車上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要求。民族危機激發了光緒帝的愛國熱情,公車上書啟發了他變法的決心。他清楚地知道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不會讓他變法的,但是他決心已定,為了國家的振興,他把個人的利益和榮辱置之度外,說:“太后若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他用手中的權力極力支持康有為。

一生“悲愴”的光緒皇帝

1898年4月13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後,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諸方面實行變法,旨在挽救中國危亡。在短短的103天裡,光緒帝頒佈了100多條新政上諭。光緒帝發佈御令,企圖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國改良性運動,但遇到大多數地方頑固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撓和破壞。後來這幫人請求慈禧太后出面制止變法,於是慈禧太后8月6日發動政變,殺害“戊戌六君子”,康梁逃往國外,光緒帝被囚於瀛臺,戊戌變法失敗。維新舉措,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廢除。光緒帝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實行的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目的正確,時間不長,雖敗猶榮。

變法失敗後的光緒帝囚禁瀛臺,此時的光緒帝面色蒼白,神經極度衰弱。抑鬱,常患頭疼、發熱,脊骨痛,無胃口等,似有癆病。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時,光緒帝曾參加決定是否向八國聯軍宣戰的御前會議。他主和,這是基於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做出的正確選擇。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決定宣戰。聯軍於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於八月十五日挾光緒帝逃往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後返回北京。此後光緒帝形同木偶,臣工奏對,不發一言。有時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態,也不過一兩句罷了。

1908年光緒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身故,終年38歲,葬河北永寧山崇陵,廟號德宗,諡“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

想了解歷史知識,請關注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