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创业十年当老板,杨丽萍的公司要何去何从?


创业十年当老板,杨丽萍的公司要何去何从?


杨丽萍老师虽然生意做得马马虎虎,但她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仍是巨大的。笔者衷心希望杨老师早日康复,继续为云南文化繁荣振兴做贡献!

近日,我省新三板公司“云南文化”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策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司股票自9月5日起暂停转让,恢复时间不晚于今年12月4日。

“云南文化”成立于2011年,主营业务为定点演出、国内外巡演及歌舞演出创编等。公司于2014年10月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文化演艺企业,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为公司董事长。

杨丽萍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执着的事业精神,为她赢得了无数掌声和荣誉,但她掌舵的“云南文化”却业绩平平,甚至在去年亏损近1700万。今年上半年,公司首次出现挂牌以来的半年度营收下滑,归母净利润为-143万元。

而就在上月,公司灵魂人物杨丽萍因赶排新舞剧《春之祭》不慎骨折。对于这家严重依赖于杨丽萍个人表演和创作的演艺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深创投等资本的加持之下,“云南文化”近年虽然在舞剧演出、粉丝经济等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但目前没有一个获得成功。在杨丽萍受伤之后,大家可能不得不考虑这家企业何去何从的问题了。

从跳舞到经商

在云南人眼里,杨丽萍是云南的名片和骄傲。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并担任第十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公开资料显示,杨丽萍于1958年生于大理洱源,今年满60岁。从小酷爱舞蹈的她,凭借异常的天赋,于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学习。8年后,她表演了《孔雀公主》,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第二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28岁时,由她自创自演的独舞《雀之灵》,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杨丽萍也因此一举成名。

据比较公认的说法,2003年,年仅45岁的杨丽萍从中央民族歌舞团办理了退休,回云南采风,挑选演员。当年,她出任总编导和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获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金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导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

杨丽萍第一次开公司是在2004年,当时她与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荆林合作,成立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荆林担任公司总经理,并挂名《云南映象》总策划。但两人合作并不融洽,杨丽萍于2009年便不再出演《云南映像》,而另起炉灶创作了其姐妹篇《云南的响声》。在《云南的响声》正式问世前一年末,杨丽萍组建了运作平台——云南的响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于2009年更名为云南杨丽萍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杨丽萍出资100万元成立的第3家公司——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云南映象》等演出剧目新的运作平台,她本人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经理。次年,她与张婕共同成立云南杨丽萍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受让了杨丽萍所持云南文化部分股权,并多次增资。同年,艺术发展公司成为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但与荆林等人合作成立的产业发展公司在2013年被吊销营业执照。

2012年,成立第二年的云南文化成功引入深创投、云南红土创投、昆明创投等机构共计3000万元的投资。本次增资扩股后,杨丽萍个人持股59.5%、杨丽萍企业管理公司持股10.5%、深创投等机构合计持股30%,公司估值1亿元。而截至2011年末,云南文化的净资产仅为288万元,若以该时点来估值,增值率约33.7倍。

次年,杨丽萍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并在云南省工商联、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举办的“云南首届风云滇商评选”中获得“十大风云滇商人物”大奖,退休10年后成为一位知名商人。


创业十年当老板,杨丽萍的公司要何去何从?


风投机构均被套牢

2014年11月,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简称“云南文化”,成为我省第11家新三板企业。

深创投入股时曾表示,公司计划2015年完成材料申报等工作,希望顺利登陆创业板。2013年末,公司拟借壳“ST天龙”(现“ST山水”)登陆A股市场,但由于标的公司的巨额债务问题而重组失败。

2012-2014年,“云南文化”营业收入从3200万元提高到5800万元,归母净利润从890万元增至超1800万元,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尤其是2013年两项指标增长率都在50%以上。挂牌当年,其利润也实现历史最佳。

但挂牌后没多久,公司经营业绩发生“变脸”,虽然营业收入从4800余万元增长至去年的8350万元,创历史新高;但其净利润却一直走下坡路,去年亏损近1700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丽江的《云南的响声》、黄山的《黄山映象》演出未达预期,成本高于收入,同时政府补助减少,而《黄山映象》更是出现停演,对子公司黄山文化的长期待摊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导致营业外支出骤增1600万元。

市场表现方面,“云南文化”于2015年6月23日起采取做市交易,当天开盘价为22元/股。股价在两天后创出24.99元/股(不复权)的历史新高后,便朝着“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画风一路下行。截至本次资产重组停牌前,其股价跌至0.95元/股,复权后已较最高位跌去超96%,停牌前总市值为3524.5万元,仅有深创投入股时估值的1/3。

从市值来,深创投当年出资1500万元获得的15%股权,目前还值529万元,已浮亏65%。公司2015年以14.3元/股的价格向东方证券等35名投资者定增的股票,以及以3.5元/股对27名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也被牢牢套死。

当然,新三板股价跌成这样的公司远不止“云南文化”一家。2015年进入新三板的大多数投资者的遭遇,比遇到A股“股灾”还惨。很多机构投资者的水平,也没比散户好到哪里去。


创业十年当老板,杨丽萍的公司要何去何从?


舞蹈演出为主的经营模式

目前,云南文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剧目演出、剧目创编和形象代言,剧目演出采用定演和巡演方式。其定点演出剧目包括昆明的《云南映象》、丽江的《云南的响声》以及黄山的《黄山映象》,后两者均在2016年才正式落地;巡演项目包括《云南映象》《十面埋伏》《平潭映象》和《孔雀之冬》。

其中,《云南映象》去年定点演出共计354 场,收入约200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依然是公司最主要的演出节目。今年上半年,该剧目定点演出实现收入723万元,同比下降9%。整体来看,《云南映象》是其核心剧目,营收的增长下降都算正常。

2016年6月落户丽江的《云南的响声》,则很难说成功。当年半年多时间共演出272场,实现收入917万元,但去年共演出409场,实现收入970万元。也就是说,去年全年的营收只是略高于前年半年。演出场次大幅增加的同时收入却变化不大,说明单场入座率大大降低。该公司也表示,《云南的响声》受旅游市场整治的影响更为严重。

如果说《云南映象》在昆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那么在丽江的《云南的响声》显然艰难得多,一方面是丽江市场的竞争对手众多,另一方面是“史上最严”旅游市场整治的打击,背腹受敌的它上半年收入同比被腰斩。且同样深耕丽江旅游市场的上市公司“丽江旅游”和新三板公司“丽江文旅”的今年业绩均有所回升,后者在丽江运营演艺节目《丽水金沙》的子公司上半年收入更是同比增长56%。相比之下,《云南的响声》并不成功。

2016年10月落户安徽黄山的《黄山映象》,则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前年三个月的时间,该剧目收入24万元。去年共计演出206场,收入168万元,接待游客2.6万人,平均每场接待游客仅126人次。公司称《黄山映象》因季节性原因停演,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在演出,但与《云南的响声》相比,该剧目去年演出场次仅有一半、收入只有1/6。上半年,《黄山映象》直接歇菜,没有带来一分收入,可能还没有恢复演出。

公司为《黄山映象》商业上的失败找出了其他理由,却忽略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冲突问题。我们去年就曾经说过,黄山属于精致、细腻、婉约、单一的儒家文化地区,与粗犷、豪放、浓艳、多元的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不协调。这就好比,安徽人爱看黄梅戏,而云南人更能接受花灯和山歌。“天仙配”这种典型的汉族神话故事,很难与云南原生态文化产生关联,因为二者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异。

剧目创编方面,公司主要通过剧目编创服务、版权许可使用以及艺术指导来获得收入,去年创编和主推的《平潭映象》为公司带来创编收入750万元。该剧目上半年演出6场,实现收入104万元,不过其并不算作公司自主运营的节目,而是采用代理演出的方式。公司已与福建新鸿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由后者承担未来两年的亚洲巡演因为,“云南文化”只负责演出的人员成本。

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云南文化”剧目演出共实现收入2137万元,同比下降超两成,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2/3,剧目创编、赞助及代言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云南映象》仍是公司最重磅的节目,收入占剧目演出收入的1/3以上,而其他演出剧目表现不尽人意。


创业十年当老板,杨丽萍的公司要何去何从?


大概率会被并购

在挂牌新三板之初,公司就指出“以杨丽萍女士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为核心资产,也多次承认过于依赖杨丽萍的个人表演和创作能力的风险。为防范风险,公司也在逐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多元化业务。但时至今日,多元业务并不出众。

2014年,“云南文化”设立云南杨丽萍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将业务扩展至影视作品的制作等领域。影视公司曾表示在争取与CCTV和云南卫视合作,希望拍摄更多的节目,但至今并没有合作节目推出。

此外,“云南文化”的全资子公司“云南杨丽萍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更名为“云南杨丽萍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随着名称变更的还有公司的业务,该公司自称要探索“旅游+演艺+互联网”生态圈新模式,“致力于终端客户的收集、管理、运营”,争取粉丝量达到百万,发展“粉丝经济”。

过去2年来,该公司尝试IP产品开发,甚至引入众筹开发形象周边、演出衍生品等。比如,公司根据《十面埋伏》设计了衣服和帽子,结合哈尼小镇精品酒店形象,开发了美食、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等。但公司去年用187万元的营业成本换来116.5万元的营业收入,看来,公司高估了粉丝们的数量和消费能力。

去年5月,杨丽萍将目光聚焦到儿童、青少年艺术培训市场,旗下雀之恋艺术培训学校成立。去年,雀之灵公司为“云南文化”带来350万营业收入,实现净利润40万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已发展学员近千名,培训学校目前已在昆明、北京、杭州、兰州、常德等地开设。

以上项目都是轻资产操作,即便不盈利,也对公司不构成严重的负担。但“大理剧院”项目则是直接将公司拖入了重资产的泥潭。2012年风投机构进入的次月,“云南文化”便在大理设立全资子公司,并以1029万元购买了大理一块土地,用以剧院建设。两年后,“云南映象•五朵金花大剧院”在大理古城外开工,占地面积13700平方米,但四年过去了剧院仍未能投入使用,但公司为此向银行借款3000万元。

今年7月,“云南文化”发布公告称,华侨城(云南)投资有限公司与大理文化公司已签订《大理剧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共同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剧目演出,前者很可能对大理文化增资以完成剧院建设。

截至今年6月末,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3779万元,大理剧院等在建工程账面余额约6960万元,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912万元。截至上半年末,“云南文化”总资产为2.47亿元,净资产约1.6亿元,总负债874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5.4%。而公司在2015年时,通过股权融资7761万元,且没有银行借贷,当年末资产负债率仅为7.5%。

探索多元新业务的成绩平平,重资产又无法带来收入增长,主要剧目仍要靠杨老师亲自创作、编排,公司人才结构单一,政府补助依赖程度大(去年获政府补助372万元),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种种状况不免引起不少投资者和做市商的担忧。

一个月前,中泰证券、国信证券、国泰君安等证券公司相继退出为“云南文化”提供做市报价服务。公司目前仅剩东方证券、九州证券、齐鲁证券和中银国际4家做市券商。

曾经雄心壮志欲登陆A股市场,而如今的经营业绩在新三板中都惨不忍睹,更是无法满足创业板的要求了。在基本面改善无望的情况下,“云南文化”只能谋求重大资产重组了。以其当前股价(0.95元/股)和账面现金(6月末788万元)来看,以发行股份或现金方式收购资产的可能性并不大,比较靠谱的选择是被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并购。

此外,华侨城控股的云南文投集团已表示有意对丽江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实现股权重组、合作运营。该公司主要运营《云南的响声》截至今年6月,该剧目共计演出758场,最高每天能接待1300人次,总收入约2000万元。


创业十年当老板,杨丽萍的公司要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