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熟讀《三國志》的人,都會發出這樣一個感慨,怎麼江東的人才這麼多?!不僅多,而且還呈現一個特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剛死了一批,又來了一批,層出不窮!

據歷代史家分析,有三個原因:

其一,孫策著意延攬英豪,而且致力於人才格局的多元化發展。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對於孫策,三國志記載是:“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意思是孫策這個人不僅勇猛,還有帝王之術。簡單的說,對於廣大的人才,他不僅有挖掘、統御的能力,更有包容、協調的能力!言不盡意,舉例說明!

譬如蔣欽,史載其“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董襲是“恥於雕蟲,不問小節”,呂範是“溺於瑣細,正直嚴厲”。統觀這三個人的性格和習慣,可謂“大相徑庭”。要是擱到今天的哪個單位去共事,時間短了無所謂,還能互相忍讓,加以敷衍。日子長了,非打起來不可!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但是在孫策的治下,不僅相安無事,還能同心同德、精誠合作。

那麼,孫策是如何做到的?他使用的是“任長”之術,何為“任長”?《反經》有云:“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他經常以此術諭下,就是想讓他手下的弟兄都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比方,在蔣欽施用計謀、攻城掠地之時,他就會令董襲、呂範從旁觀測,教育他們,你看看人家是怎麼克敵制勝的?!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因為人家博覽群書,經驗豐富。在董襲折節下士、與人建交之時,孫策也會拿這個來教育蔣欽、呂範,你看看人家為何人緣那麼好,因為人家善於溝通,而且不拘小節!呂範在審理案件、判決官司的時候,孫策也會說兩句,你看呂範的治下,很少有冤假錯案,就是因為人家執法嚴明、剛正不阿!

久而久之,這三個人就會互相敬佩。各自認為對方有一套!

由是可知,孫策能奠定江東霸業,絕非幸致。如果沒有孫策,孫權就沒有招攬人才的底牌!

其二,孫權不拘一格、不看門第、不計仇怨的用人藝術,使得東吳集團英才輩出,遠勝西蜀,直追曹魏。

何以見得?不妨列舉數例,步騭號稱“種瓜自給”,徐盛是“亂世流民”,闞澤“家世務農”,張梁“未有知名”,對於這些“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人,孫權都毫不嫌棄,給於重任。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最難得的是,對於“兩代世仇”的劉基,“敵國來降”的潘濬,“恥為人下”的朱桓,“嗜酒如命”的胡綜,孫權也能各授其職,量才錄用。

孫權繼位之初,還不到弱冠之年,但其胸懷之寬廣、目光之獨到、手段之老辣,不亞於一個五六十歲的政治家,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陳壽評價他說:“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這是恰如其分的。

其三,士族公議制和淮泗將軍領兵制為東吳的人才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治學家亨廷頓說,衡量一個制度的優劣,要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包容、吸納甚至同化其他社會集團。

孫氏家族作為一個外來家族,為了在當地長治久安,不得不與流亡北士和淮泗將領進行政治妥協。士族公議制和淮泗將軍領兵制由此應運而生!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這套制度雖然是政治妥協的產物,但是客觀上促進了東吳人才隊伍的壯大、人才素質的提升。

這套制度強迫孫氏家族必須構建一個“有限政府”。其利有二,一是在內政和外交上,必須聽憑世家大族公議,在軍事行動上,必須受淮泗將領的節制。君王自己不能任意妄為。雖然世家大族和淮泗將領也絕非善類,但是“眾人計長,一人計短”,它也使得東吳政府的各項決策進入相對合理的範圍。

二是拓展了江東其他政治團體參政議政的渠道。在士族公議制和淮泗將軍領兵制的作用下,官員選拔權和任命權不單一的掌握在君王手裡。如果說只有君王才能“口銜天憲,獨霸坤罡”,那這個政體就僵化了。黃宗羲說:“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為是,而公其是非於學校。”聖人也說:“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獨理,蓄重不可以自守。”可見專權獨斷之害。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在江東的早期或者中期,君王並不能“專權獨斷”。你只要跟江東的九大家族沾親帶故,或者你是他們的賓客、幕僚,你就有機會通過激烈的競爭,最終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

蔚為奇觀的是,在江東參政議政,秉持的是“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原則,對年齡沒有限制。所以即使在孫權執政中期,依舊湧現了不少少年英傑。陸遜21歲、朱然19歲、顧譚22歲。就這歲數,擱到現在,大學還沒畢業。但他們在當時已經參與到政治實踐當中,幾經摸爬滾打之後,卓然成家!

當然,成於斯者毀於斯!江東人才濟濟,固然是由於孫氏兄弟的英明遠略和良好的制度。其凋零破敗,也是由於孫氏的昏聵和制度的敗壞。到了晚年,孫權變得多疑、嗜血、殘暴,張昭、陸遜等等棟樑之才,皆為其所害,這是自毀長城。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就任都督的人從未所託非人,為何

《三國志》記載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更有甚者,隨著他個人野心的膨脹,士族公議制和淮泗將軍領兵制也被推翻,東吳政壇日漸蕭條。

不過即令如此,孫氏一門縱橫江表數十年的輝煌依舊令人嘖嘖稱羨、讚歎不已。今特為詩以贊:“伯符強明號梟雄,委任才智拓江東。仲謀年少承國祚,克紹箕裘志業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