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熟读《三国志》的人,都会发出这样一个感慨,怎么江东的人才这么多?!不仅多,而且还呈现一个特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层出不穷!

据历代史家分析,有三个原因:

其一,孙策着意延揽英豪,而且致力于人才格局的多元化发展。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对于孙策,三国志记载是:“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意思是孙策这个人不仅勇猛,还有帝王之术。简单的说,对于广大的人才,他不仅有挖掘、统御的能力,更有包容、协调的能力!言不尽意,举例说明!

譬如蒋钦,史载其“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董袭是“耻于雕虫,不问小节”,吕范是“溺于琐细,正直严厉”。统观这三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可谓“大相径庭”。要是搁到今天的哪个单位去共事,时间短了无所谓,还能互相忍让,加以敷衍。日子长了,非打起来不可!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但是在孙策的治下,不仅相安无事,还能同心同德、精诚合作。

那么,孙策是如何做到的?他使用的是“任长”之术,何为“任长”?《反经》有云:“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他经常以此术谕下,就是想让他手下的弟兄都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比方,在蔣钦施用计谋、攻城掠地之时,他就会令董袭、吕范从旁观测,教育他们,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克敌制胜的?!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因为人家博览群书,经验丰富。在董袭折节下士、与人建交之时,孙策也会拿这个来教育蔣钦、吕范,你看看人家为何人缘那么好,因为人家善于沟通,而且不拘小节!吕范在审理案件、判决官司的时候,孙策也会说两句,你看吕范的治下,很少有冤假错案,就是因为人家执法严明、刚正不阿!

久而久之,这三个人就会互相敬佩。各自认为对方有一套!

由是可知,孙策能奠定江东霸业,绝非幸致。如果没有孙策,孙权就没有招揽人才的底牌!

其二,孙权不拘一格、不看门第、不计仇怨的用人艺术,使得东吴集团英才辈出,远胜西蜀,直追曹魏。

何以见得?不妨列举数例,步骘号称“种瓜自给”,徐盛是“乱世流民”,阚泽“家世务农”,张梁“未有知名”,对于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孙权都毫不嫌弃,给于重任。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最难得的是,对于“两代世仇”的刘基,“敌国来降”的潘濬,“耻为人下”的朱桓,“嗜酒如命”的胡综,孙权也能各授其职,量才录用。

孙权继位之初,还不到弱冠之年,但其胸怀之宽广、目光之独到、手段之老辣,不亚于一个五六十岁的政治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陈寿评价他说:“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这是恰如其分的。

其三,士族公议制和淮泗将军领兵制为东吴的人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治学家亨廷顿说,衡量一个制度的优劣,要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包容、吸纳甚至同化其他社会集团。

孙氏家族作为一个外来家族,为了在当地长治久安,不得不与流亡北士和淮泗将领进行政治妥协。士族公议制和淮泗将军领兵制由此应运而生!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这套制度虽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东吴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素质的提升。

这套制度强迫孙氏家族必须构建一个“有限政府”。其利有二,一是在内政和外交上,必须听凭世家大族公议,在军事行动上,必须受淮泗将领的节制。君王自己不能任意妄为。虽然世家大族和淮泗将领也绝非善类,但是“众人计长,一人计短”,它也使得东吴政府的各项决策进入相对合理的范围。

二是拓展了江东其他政治团体参政议政的渠道。在士族公议制和淮泗将军领兵制的作用下,官员选拔权和任命权不单一的掌握在君王手里。如果说只有君王才能“口衔天宪,独霸坤罡”,那这个政体就僵化了。黄宗羲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圣人也说:“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独理,蓄重不可以自守。”可见专权独断之害。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在江东的早期或者中期,君王并不能“专权独断”。你只要跟江东的九大家族沾亲带故,或者你是他们的宾客、幕僚,你就有机会通过激烈的竞争,最终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蔚为奇观的是,在江东参政议政,秉持的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对年龄没有限制。所以即使在孙权执政中期,依旧涌现了不少少年英杰。陆逊21岁、朱然19岁、顾谭22岁。就这岁数,搁到现在,大学还没毕业。但他们在当时已经参与到政治实践当中,几经摸爬滚打之后,卓然成家!

当然,成于斯者毁于斯!江东人才济济,固然是由于孙氏兄弟的英明远略和良好的制度。其凋零破败,也是由于孙氏的昏聩和制度的败坏。到了晚年,孙权变得多疑、嗜血、残暴,张昭、陆逊等等栋梁之才,皆为其所害,这是自毁长城。

三国时期东吴人才辈出,就任都督的人从未所托非人,为何

《三国志》记载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更有甚者,随着他个人野心的膨胀,士族公议制和淮泗将军领兵制也被推翻,东吴政坛日渐萧条。

不过即令如此,孙氏一门纵横江表数十年的辉煌依旧令人啧啧称羡、赞叹不已。今特为诗以赞:“伯符强明号枭雄,委任才智拓江东。仲谋年少承国祚,克绍箕裘志业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