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1》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古人的智慧。

為人處世,抓住機遇最為關鍵,否則怎麼會有“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說法。

往為人處世方面說教,這是父母、老師們該承擔的責任。而在小陳茶事裡,列位看官們放心聊茶事即可。

在喝茶中,也暗藏機遇的玄機。

一款巖茶,買來時茶香張揚,湯水清潤,回甘生津,“香清甘活”等巖骨花香的特徵樣樣具備,十足十的好茶,喝過後沒有不拍手稱讚的。但放了一年半載,這茶的味道卻悄然變了樣。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歲月是把殺豬刀。

誰說不是呢,原本香清甘活巖茶,生出了青味,茶原本清甜可人的特徵也消失地無影無蹤,這款茶,再也不能讓你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究其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在最恰當的時間內喝完它,茶的品質悄然變化著,如戈壁灘上的斷壁殘垣,只留下了破落與不堪。

有了這血淋淋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學會了一件事: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往簡單了說: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落肚,方為心安處。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2》

茶有六大類,百花齊放!

在我國,茶被細心地分為六大類。

第一類:綠茶

第二類:黃茶

第三類:白茶

第四類:烏龍茶

第五類:紅茶

第六類:黑茶

還有遊走於六大茶類之中的普洱茶,關於普洱茶該如何劃分門類,爭議不斷。

六種茶類的劃分,可謂術業有專攻,它們的個性特徵完全不同。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就連最佳飲用期,也各有不同。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3》

【綠茶,鮮爽是它的代名詞】

綠茶身上的標籤,最典型代表自然是“不發酵”三字。採摘下來後,即刻殺青,遏制茶多酚的氧化,讓茶多酚大量留存。

這些留下來的茶多酚和咖啡鹼形成絡合物,為湯水提供鮮爽的口感。

綠茶最講究外形和色澤,追求清純淡雅,故多采嫩芽製成。明前茶最為珍貴,其次為雨前茶。

這種採摘、工藝上的特點,讓綠茶有了以下品質特點。

品質特徵:

具有"葉綠湯清"的品質特點,清香、醇美、鮮爽。色澤綠潤,內質香氣高鮮,湯色綠明,滋味純和而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綠茶,喝的是鮮爽,越早喝完越好】

綠茶向來以鮮爽取勝,這是它的最大特色。要體會綠茶的鮮爽,越早喝完越好。

儘早喝完,不會讓茶多酚被氧化,自然能保持茶湯的鮮爽口感。要是茶多酚被氧化,綠茶變黃,湯水的鮮爽感受損,倒失去了喝茶的興趣點。

綠茶什麼時間喝最好?

答案是夏季!

到了夏季,暑熱難耐,喝一杯清清爽爽的綠茶,在爽口的同時還能消除暑熱,只要腸胃沒有毛病,在夏季喝綠茶還可以提神醒腦,也是不錯的選擇。

且綠茶中豐富的茶多酚,還能夠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為了保持綠茶清鮮、鮮爽的特點,最好是保存在低溫環境下,以防止茶多酚過度氧化。

一般綠茶到了第二年,鮮爽勁兒一過,茶沒了特色,喝起來也比較枯燥無味。

是以,對待綠茶的最好方式就是趁早喝完。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3》

【黃茶,作為綠茶的表親,特色相似】

黃茶,多數人會將其視為綠茶的表親,二者實在太相似,就連工藝都如出一轍。但相似終究是相似,而非一樣。黃茶在加工工藝中,仍有悶黃這一步驟。

悶黃,從而奠定黃茶的品質特點。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其特點是色黃、湯黃、葉底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爽口。

主要類型: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品質特徵:

葉黃湯黃、金黃明亮,甘香醇爽,外形金黃色,毫尖顯露,芽壯葉肥。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黃茶,趁著“年輕”喝完。】

黃茶的飲用要點,自然秉承了綠茶的作風,又是一款要趁新鮮喝完的茶。

趁早喝完,自然能夠體會鮮爽感在口中炸裂的感覺,清甜鮮爽的茶湯滑過食道,帶來清清爽爽的味蕾體驗。

為了保證黃茶的這裡鮮爽感,還有茶友會將黃茶密封好放入冰箱內。

雖說冰箱的低溫能防止茶的變質,但同時也增加了存茶的風險,水汽、異味等都會左右黃茶的品質。

還是那句話,要感受黃茶的滋味,還是趁早喝完,落肚為安。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4》

【白茶,清鮮淳爽是特色】

白茶身上最特殊的標籤,莫過於它的工藝。

在六大茶類中,白茶的工藝是最為精簡。傳統工藝中,白茶經過四個步驟便走完走完它的一生。依次是:採摘、攤晾、萎凋、乾燥。

這四個步驟,既不需要揉捻,也不需要炒青,這種自然的工藝,使得成品白茶白毫密披,看起來銀光熠熠的模樣。

外觀獨樹一幟,口感上也十分有特色,清鮮淳爽無疑是最大特色。

尤其是新白茶,它的清新、鮮爽、淳爽、回甘等特點十分突出。這些特色,少不了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鹼、茶多糖等物質的功勞,有了豐沛的營養物質,才有了白茶的品質。

清鮮淳爽的特點,在每一款白茶中都有完美的演繹。從白毫銀針到白牡丹再到壽眉,均有此特色。

喜歡鮮爽口感的茶友,新白茶可是不二之選。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白茶,可新鮮喝完也能長期存放】

白茶什麼時候最好喝?

還給不出標準答案,但參考答案卻有不少。

白茶,它是一款可以長期存放的白茶,新白茶與老白茶各有千秋。

新白茶,喝的是它的鮮爽。

老白茶,喝的是它的甘醇。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只要茶保存的好,就不怕體會不到白茶的風韻。

白茶,有四個階段不容錯過。

第一:白茶做好後半年

第二:白茶做好後一年

第三:白茶做好後兩年

第四:白茶做好後三年

這四個階段,可好好感受白茶的風采,它將給您不一樣的體會。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5》

【烏龍茶,香清甘活最難得】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因外形青褐,故稱為青茶,也叫烏龍茶。

說到烏龍茶,它的家族龐大。主要有四大派系: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

每一個派系,都有傑出代表。

①閩北烏龍茶(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等);

②閩南烏龍茶(安溪鐵觀音);

③廣東烏龍茶(鳳凰水仙—鳳凰單叢);

④臺灣烏龍茶(凍頂烏龍、東方美人等)。

關於烏龍茶的品質特徵,有一個比較籠統的界定:青綠金黃,清香醇厚。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

不同的烏龍茶,它們的適飲期也不一樣。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單說武夷巖茶一種,它的最佳飲用期,深受焙火程度影響。

武夷巖茶中,火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輕火/中輕火

2.中火

3.中足火

4.足火

5.高火

這五種火功,對應飲用期大不同。

輕火/中輕火在褪火後兩個月內喝完最好;中火茶、中足火茶在褪火後三個月內喝完即可;足火茶半年內都可放心飲用。高火茶,一年內都能喝。

武夷巖茶,在褪火後還是儘早喝完,避免茶返青,浪費了好茶。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6》

【紅茶,醇厚的湯感是主要特點】

紅茶屬全發酵茶,加工時不經殺青,直接萎凋,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

多數紅茶經過沸水沖泡後,有紅湯紅葉的特點。

主要類型:小種紅茶、功夫紅茶、紅碎茶(切細紅茶)等

品質特徵:

香高、色豔、味濃,幹茶色澤烏潤,湯色紅亮鮮明,滋味濃厚甘醇,似桂圓湯,具有麥芽糖香或焦糖香。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紅茶,在一年內都可飲用】

紅茶,它不似綠茶那般嬌嫩,無需放在低溫狀態下,常溫保存即可。

紅茶的保存,需乾燥、遮光、密封、無異味、陰涼保存。同樣,紅茶需要儘早喝完,若是放置時間太長,茶葉易變質,反倒失去飲用價值,未免太可惜。

茶,趁早喝才是上選。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7》

【黑茶,後發酵的溫和是一大特色】

黑茶屬於後(全)發酵茶,隨時間會變化,因主供邊疆、少數民族消費,亦稱邊銷茶。其中,黑茶的最大特色在於茶葉的後發酵。

什麼是後發酵?

即茶葉的發酵過程發生在保存過程中,為了能讓黑茶順利地完成黑髮酵,在製作工藝中會有“渥堆”這一手段。

渥堆的主要目的是讓黑茶中產生菌群,這些菌群可以促成茶葉品種,形成茶湯溫厚、甘醇的特點,讓茶性變得溫和。

黑茶的主要品質特徵有:粗大黑褐、陳香醇厚,老茶醇厚順滑,回甘持久明顯,有陳香和藥香味。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黑茶,只要不發黴變質都可以長期保存】

黑茶的最佳飲用期,會隨著茶葉的後發酵而變化,通產黑茶被壓制地比較緊,所需陳化時間較長。

一般存放三五年後,可取出茶葉飲用。

普洱茶中的熟普,與黑茶極為類似,飲用時間可參考黑茶。

需注意的是,黑茶雖說是後發酵茶,在存放時需要提供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但也要控制好量,若是溼度太大,容易導致茶葉變質。

茶,請在最佳飲用期內喝了它,無論白茶,武夷巖茶,普洱茶,紅茶

《8》

一片樹葉落入水中,便有了茶。

綠茶的鮮爽,黃茶的清鮮,白茶的清爽,烏龍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黑茶的溫和……因茶的個性化,讓國人更能體會到我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也衍生出許多有趣的分支。

不同的茶類,擁有各自的最佳飲用期。

飲之有時,在茶葉最好的年華里喝了它,才是對它最好的交代。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