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广难封,是运气,还是武帝的原因?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广是西汉早期家喻户晓的名将,也是同时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最喜欢的一位将领,虽然李广终生都没有被封侯,但是却位列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之中,和卫青霍去病获得同等待遇,不得不说,李广也因此虽死犹生,受到国人万世景仰。

那么,今天红尘君就从正史角度给大家系统分析下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

一、汉文帝感叹李广时运不济,未生逢汉高祖秦末乱世

第一个替李广感叹的就是开创西汉“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当时李广是汉文帝的武骑常侍,经常陪从汉文帝左右,冲锋陷阵、格杀野兽,李广都是拔得头筹,汉文帝感叹说:“李广可惜呀,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我父亲汉高祖秦末争霸的乱世时期,否则,封个万户侯都不在话下。”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作为西汉明君,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不无道理,没有生逢国内战乱,本应该是幸事,对靠战功建功立业的武将而言,却是有些遗憾的。

二、李广缺乏基本政治敏感度,接受梁孝王私赐的将军印,导致立大功汉景帝也不给他封赏

李广在平定汉初七国之乱的时候,跟随太尉周亚夫一起去攻打吴楚联军,在昌邑城率先夺下来敌军的军旗,一时功名显赫。但却因为接受了梁孝王私赐的将军印,回到国都后,汉景帝对李广没有封赏。


《史记李将军列传》: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其实,稍微有点政治敏感度的官员,都晓得汉景帝的同胞二弟梁孝王仗着窦太后的宠爱,一直想夺得汉景帝的皇位,李广却在主君汉景帝还在位之际,欣然收下了这样一个危险分子私自颁发的将军印,无异于等同谋反,自然不被汉景帝所喜,因此有大功而不封赏已经是汉景帝对李广最大的仁慈了。

三、李广神勇过人,但治军散漫,不适合率领大部队对匈奴作战

李广臂力过人,箭法高超,经常喜欢射杀老虎猛兽,受伤被俘,孤身一人还能从匈奴单于手下杀敌抢马平安逃回,可以说单兵作战能力世所罕见,但是却治军松散,李广带兵行军从来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士兵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李广喜欢在距离军营较远的外围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同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程不识评价李广:“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大兵进犯,李广这么布置就无法阻挡了。但是李广的士兵因为李广很少管束都过得挺开心,也都甘心为李广拼命。”

《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一生对匈奴作战70余次,可以说是西汉王朝中对匈奴作战次数最多的将军了,但是这70多次作战除了元狩六年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外,其余皆是小规模战役,击杀匈奴兵将有限,因此缺乏被封侯的军功,并且因为李广治军散漫,虽然手下士兵喜欢为李广拼命,但不适合率领大部队对匈奴作战,统领的士兵始终是几千人,最多不过一万人,很难在战功上有所进益。

四、李广刚愎自用,不满大将军卫青将令,导致部队迷路,失去联合击杀匈奴单于的最佳战机

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了人生中最大规模征讨匈奴的战役,结果李广对大将军卫青的军事部署自己由前锋变后卫十分不满,未向大将军告辞就带兵启程了,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结果有的时候就走迷路了,导致所率军队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没有战果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遇到前将军与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综上,可以见得李广性格上刚愎自用的缺陷,和主将失和,最终因为部队迷路,贻误联合击杀匈奴单于的战机,因此获罪被贬为庶人,也彻底失去了封侯的机会。不得不令后人扼腕叹息。

整体而言,李广难封既有时运,也有其个人对政治敏感度把控、军队治理、性格缺陷失察的原因,可惜一代将才,最终却落得自刎谢幕的落魄命运。

参考文献:《史记》


醉伊笑红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军就是李广,由此可知李广在历史中的名气极大。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李广虽然戎马一生,战斗力极强,但是晚年的时候,当他的很多下属都已经封侯拜相了,李广还是在将军职位上尚未升迁。



很多人都觉得李广难以封侯,是因为李广的运气不好,加之汉武帝对他的偏见。

因为,在李广最后一次出征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就曾经对大将军卫青交代,李广这个人虽然英勇,但运气不好,所以重要的战役一定不要交给他。果不其然,在这次汉朝对匈奴的作战中,汉朝整体上大胜,但李广因为迷路耽误了军机,后因为不想接受刀笔吏的盘问,自杀身亡。


真的是李广的运气不好,加上汉武帝对他的偏见,才导致他难以封侯吗?当我们抛开这些观点,深入来看李广的一生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是以下原因导致李广难以成功封侯。

一、李广政治上太幼稚,下面我们通过一件事来加以说明。

话说,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大将军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了战功,于是被梁王刘武看上李了,刘武为了拉拢李广,私下里授予了他将军印,李广竟然接受了。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其实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在争皇帝位。李广私自站队就罢了,还大大方方的接受了刘武的将军印。

由此可知,其政治上有多幼稚。

二、李广心胸狭隘。

史书记载,李广曾在出任右北平太守前,刚好有一段时间赋闲在家,有一次他夜间骑马外出,被霸陵尉按律阻止了,就这点小事,霸陵尉便被李广记恨在心里了。



后来李广受命出任,就顺便请求武帝将霸陵尉划归自己统属,不久,李广就找了个借口将曾经阻止他外出的霸陵尉杀了。

由此可知,李广为人心胸狭隘,缺乏大将风度。

三、运气确实不好。

纵观李广一生七十余次战役,基本上都是小型战役,很少有大型战役。


小型战役的一般战功不高,难以达到封侯的标准,而大战役,李广总是能遇到匈奴的军事主力。这样的运气,估计全天下也就李广独一份了,特别是在霍去病、卫青这样耀眼的天选将军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命运多舛。

总之,李广个人战斗力不错,但个人性格缺陷也很明显,所以,李广难封与他个人运气确实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史海钩沉


解读李广封侯的原因,是个难题。小牛认为,李广难封,既有其个人因素,如能力、性格等;也有外部原因,如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只不过,这不包括李广运气的因素。下面小牛就与大家一起来做具体分析。

一、李广战绩欠佳,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失利颇多,这是最大的硬伤。

李广是名将之后,汉景帝时又经历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历练,在军事指挥方面崭露头角,先后担任上谷和上郡两地的太守,在守土御敌方面有所建树,有目共睹。不过,他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却鲜有亮点。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尉李广以九卿之尊出雁门关,攻打匈奴——这是他为大汉所进行的第一次主动出击。可是,敌强我弱,汉军失利,主将李广也被俘。此后,李广表现机智英勇,射杀敌人而逃回汉营。不过,由于战损过大,他被判斩首之刑。好在可以纳金赎罪,他才躲过一劫。后来,他又做了右北平太守,果然不负众望,打得匈奴人望风而逃,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可是,一旦让他指挥野战军入敌境纵深作战,他的短板又暴露出来了。李广先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郎中令身份担任右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攻打匈奴。许多将领建功封侯,李广却无功而返。后是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率领4千骑兵出右北平,遭遇匈奴右贤王4万骑的包围。李广英勇无畏,杀敌无数,可是,他也几乎全军覆没。次年,李广主动请缨,做了卫青的前将军,进行了他人生最后一次出击。结果令人失望,他率部进军却迷失道路,未能完成与卫青会师合围敌军的任务。这一次,他为保全部下的校尉们,主动承担责任,以自刎的方式谢罪。李广一生的战绩和表现,使他无愧于名将的称号。可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他的从军经历,不难得出结论:李广是一位优秀的边塞守卫者,擅长拒敌国门之外,而非长驱直入敌境作战。

二、在军队管理和指挥上,李广更多的是依赖个人魅力,也就是指望着运气,而不是靠规范细致的运作体系,所以胜算不大。

后代的文人以士卒的口吻常常赞颂李广,如高适在《燕歌行》中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士卒喜爱李广固然有其原因,但是,这不能掩盖李广军队管理和指挥方面的缺陷。我们为李广选两个参照系,看看李广在两方面方面都有哪些优缺点。首先,与名将程不识形成对照,李广不仅在作战时身先士卒,而且日常管理中关爱他们,甚至迁就他们。比如,行军时不必有严整的队形,宿营时也不让部下击打刁斗值更守夜,部队的文书工作量也降到最低。程不识的做法则截然相反——结果是李广部下都为之安乐,程不识部下都为之叫苦——李广的管理果真好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正规化管理方法吗?恐怕不会太好太有效的吧?再者,他配合卫青出击匈奴,屡屡出现闪失,导致最后的悲剧。这恐怕与他落后的作战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有关。从指挥与管理的细节看,李广更注重个人魅力。大敌当前,他总是期望以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行为来感染激励部下,掩杀敌军,而不是事先做好周密的庙算,做到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战。在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将领总是指望着以即兴发挥赢取胜利,其成功系数又怎么可能高呢?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李广运气不好吧?

三、杀俘是李广人生的污点,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的综合评价。

人们在对李广难封打抱不平时,往往无意或有意忽视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李广杀俘。实际上,李广还是很有自省意识的,诱降800羌人,然后又将他们斩杀,这件事让李广抱憾终身。但是,他还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杀俘,不只是使他失去了封侯道义前提的问题,而且意味着他彻底丧失了军人的信用、军事的道德和人格的底线。别忘了,古人的评价体系从来都是要求被评者德才兼备的——李广有才,自不必说;可是,他的德行如何呢?杀俘,就是一票否决!汉景帝、汉武帝在封侯之时,能不考虑社会上对有关人选的道德风评吗?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所向披靡,威风不可一世,其战功远非李广可比。白起在功高于世之际,遭受范雎的陷害和昭襄王的猜忌,最后含冤而死。可是,在被逼自刎时,白起有所醒悟,道了一声“我固当死”。为什么呢?他曾坑杀40万赵军降卒!古人云“祸莫大于杀已降”,一个胜利者在顺境之时忘乎所以,不做事计后果,把事情都做绝了,那就只能后果自负了。白起还有李广都一样,都不给对手留活路,也就堵死了自己的后路。


四、汉武帝虽然任人唯亲,也没有减少李广封侯的机会。

有人说,汉武帝在选将任将方面任人唯亲,使李广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小牛倒是有些不敢苟同。在对付匈奴一事上。汉武帝 是汲取了文帝景帝父组们的经验教训,在用人方面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合适人选——也就是身为外戚的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汉武帝何尝不想广纳英才,拒匈奴于塞外,可是,他先后用过王恢、韩安国、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等人,但是这些人鲜有佳绩,令人大失所望。直到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大汉对匈斗争的战略颓势。卫霍舅甥身为外戚,固然有得天独厚之利,无后顾之忧,但是,他们宽广的视野、敏锐的判断、周全的策划和果决的魄力也是前人所不具备的,屡立战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李广等人是相形见绌的。从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何曾减少了李广出击匈奴的机会?他以九卿身份参加汉匈之战的次数还少吗?不得立功封侯,原因还是李广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罢了。


懿头牛


根本原因是李广没有战功。

没有战功的原因是李广军事能力不行。一是治军不严。史记里有和程不识的对比,连战场勤务都做不好的将领,打败仗没什么奇怪的。二是赏罚不明。无故处死得罪过自己的霸陵尉,这是将领还是游侠啊。三是不重侦察。每次出征,要么碰不上,要么撞上主力,要么迷路。一次可以说运气,次次如此,说明行军就是一团迷雾。

为什么会让人感叹李广难封。实际是李广的个性和经历比较讨文人的喜欢,又有司马迁的文采。



一入宫门深似海



李广难封怎么说呢?跟运气有点关系还最主要的还是李广自身的原因,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厉害倒是厉害,只不过是那种莽夫之勇的厉害,李广身材高大矫健,手臂也修长,武艺更是高强不假,并且名气很大,匈奴人听见李广头皮发麻,但是李广打仗就靠勇,没有谋略,这也是后来李广被俘虏的原因,遇见对等或者少数的匈奴还好遇见人数多几倍的匈奴人李广就赢不了了。


其次李广政治很幼稚,汉景帝的时候李广竟然接受了汉景帝弟弟武王的授印封赏,回京城还炫耀一番,如此目光短浅看不清形势的李广也是难封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李广这时候卫青或者霍去病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在这些大将的光环之下李广想要胜出只能说李广生错了年代这才是真实版的“既生瑜何生亮”啊。


最后卫青也知道李广的心情,于是在匈奴之战就让李广带兵活捉单于,按理说李广收个尾应该没什么差错,可是李广迷路了,单于跑了,只能说李广确实是差了点运气吧。


李广这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封侯,大大小小虽然打了七十场仗也只不过就是敌伤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还有一件事就是李广杀降也是为人所不齿的事。


李广的心胸还有点狭隘,之前霸陵廷尉没有让过了进城时间的李广进来,李广就暗恨在心,后来李广升职以后竟然特特的把这个霸陵廷尉杀了,不得不说李广实在是没有胸襟,李广难封固然有外界因素,但是李广自身的问题才是关键因素啊。


婉兮历史


李广难封貌似是运气不好和武帝偏见的原因,但却不是问题的本质!

几个因素

1、政治目光短浅!

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私授李广将印,李广竟然接受了。此事看出李广作为一员武将,政治经验不足,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他的奖赏。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2、个人能力局限!

第三,个人能力欠缺。李广与匈奴的七十余战,大都是一些小规模战斗,他凭借个人勇力确实取得了一些不错战绩;但这些战斗在汉朝对匈奴的作战中却影响不大,无关大局。其次,李广治军甚宽松,部队行军可以不按编制的序列行动,公文表册的处理也比较随意。与李广同时的程不识曾评价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但治军不严,就算得到士卒的拥戴也是难以常胜不败的。再者,李广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谋略和组织能力。而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是国家对国家,要组织数路大军,几十万大军,像李广那样有勇无谋的人的确难以胜任,也难以取得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成绩。

这基本上上就是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其他也有个人性格比较自负,心胸狭隘这方面的因素,但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vss射手步枪


老陈来回答: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传统武将的困境,以及李广自身的一些缺陷。

请听老陈分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塞下曲》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诗歌。他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卢纶,赞美的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而在王勃《滕王阁序》中,一句“李广难封”更是写尽了一代名将的坎坷人生。

“飞将军”李广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生平战功显赫。他仗义疏财,关爱士兵,体恤百姓。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将军,他不但没有封侯,竟然军败身亡。品读史册,透过作者司马迁对他太多的情感关照,我们也能看到“飞将军”的致命“软肋”。

军事是政治产物,普通士兵得知道:为谁扛枪,为谁站岗;将军更应该知道:为谁领兵,为谁打仗。然而,李广竟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犯了糊涂。

七国之乱时,李广任晓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参加平叛战争,因他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下首功。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广,竟然鬼迷心窍地接受了包藏篡夺皇位野心的梁王偷偷授给他的将军印。

将印可是权力象征,授受将印也是极具政治意义的大事。接受了篡位者的将印,意味着他已经成为篡位集团的军事骨干,并将为其篡位目标卖命。回朝后,李广没有受到处罚已经是万幸,得不到封赏自然在情理之中,可他还觉得委屈。也许,这就是给他埋下命运悲剧的祸根。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身为将领的李广竟然拒不服从军令。武帝元狩四年,汉军与匈奴在漠北决战。李广被武帝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军出征。出塞后,最高统帅大将军卫青得知单于的下落,就决定亲自率军正面袭击单于,而命李广部从东路策应。

但是李广很想作为先锋正面出击,当场就不情愿地说:“我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却派我从东路策应,何况我从未成年就和匈奴打仗,现在好不容易有这次机会碰到单于,我想从正面出击,和单于决一死战!”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是皇帝的最终安排,就强硬地拒绝调遣。大将军卫青命令长史下达命令,要求李广赶快回自己部队执行军令。李广J质然而起,竟然不给大将军卫青打个招呼就拂袖而去。甚至于到最后,大将军追查李广部队因迷路失期之罪时,他竟不屑于面对“刀笔之吏”。从这些方面,人们不难看出,李广将军违反了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的古训,竟不服从军令。

李广虽然爱兵,尽管士兵都喜欢跟随他赴汤蹈火,可是他的部队没有组织纪律,行军时不成行列,打仗时没有阵形,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宿营,全体将士各行其事,就连简单的打更巡逻这种警戒自卫的措施也不采取,他的指挥部也很少下发文书,因为距敌较远而万幸没有遭遇敌军突袭

和李广同事多年的程不识将军曾说:

“如果李广军队突然遭遇到匈奴进攻,根本无法抵挡。”

可见,李广军队纪律松弛到什么地步。

领导者必须有宽阔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能受到部属的拥护、群众的爱戴,才可能获得战争胜利。然而李广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他赋闲期间,一次到乡间饮酒晚归到霸陵时,已经闭关。随从就对霸陵尉喊话:

“前任的李将军到此,赶快开关放行!”

酒醉守尉说:

“就是现任将军夜里都不得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

李广只得露宿霸陵下。不久,匈奴人侵辽西。武帝急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尉和自己同行。刚到军中,李广就把霸陵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这件事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李广眶砒必报,也失去很多兵心和民心。

结语:

李广历侍三帝,身居高官四十年,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威名远扬,不仅没有封侯,而且最终还落得军败身死的可悲下场,除了社会制度等客观原因,就其主观而言,不讲政治,不服从命令,军纪不严等,都注定了他人生悲剧的最终结局。

全文完


老陈谈趣史


李广难封!主要是运气和自己的原因。汉朝时汉高祖定下的“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规矩,可以说对普通人来说封侯就是毕生之求。我们先看看卫青和霍去病的军功。卫青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霍去病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所以凡是跟随卫青、霍去病的将领大部分都封侯了。

而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相比成名较早。尤其在匈奴哪里更是出了名的,匈奴对李广相当的重视。每当李广带兵出征,匈奴都对李广部相当的重视,把重兵对付李广。所以每次汉武帝都让李广担任诱敌的重任,每次战役的收获都很少。前129,李广任骁骑将军,率军从雁门关出发出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后装死才逃跑回来,这应该是他一生之耻。漠北之战,李广不听卫青调令,迷失道路,未及时与卫青回合,没有及时参战,愤愧而自杀。

李广前期,国家对匈奴政策是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李广成名的那些战斗都是一些局部小型战争。而到汉武帝时期,李广名声太大,被匈奴重点照顾,所以无法对匈奴主动出击时立军功较少。虽然资历深,但是汉武帝时期为了鼓励将帅对匈奴作战的积极性,对军功上很是严格的,所以没有达到军功要求的是无法封侯的。而为了弥补李广未封侯的遗憾,汉武帝让李广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立下战功被封侯,也是一种补偿吧。


铮宝潇宝都是胖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冯唐和李广,借此感叹时运不济。

可是李广难封真的是因为时运不济么?

还是自身原因。

古来封侯的,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功劳是必须得有的,而且必须得是拿得出手的大功劳,其次,政治立场必须坚定,最后,你得让皇帝喜欢你起码也得不反感你。那我们就一条条的来看。

1,显赫军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就是在说李广,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李广误把石头当作老虎,结果一箭洞穿。

李广在当时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明星将领,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民间称赞。但问题是明星将领就一定战功显赫么?

首先李广是有一定军功的,主要表现在防守匈奴的战斗中,比较出色的完成了防守任务。这也是后面那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源头,问题在于防守战很难看出一个将领真正的实力,于谦作为一个文臣都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可是,李广在主动战争中也赢不了。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战斗,李广从无胜绩。甚至还被抓了,装死才逃过一劫,而且这哥们喜欢自己出风头,打起仗来根本不管手下人。

如果这样的战绩都封侯了,这不是让别人笑话没人么?

2,政治立场不坚定

放到现在来说,就是李广这个人的政治意识实在是太差,根本没什么政治头脑。

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李广跟着周亚夫作为平叛军前去平叛,都这时候了,剑拔弩张,别人都生怕站错队。李广这哥们可好,不管谁请,我都去,然后就接受了当时梁王的赏赐,我的天,就这政治觉悟,也是当时比较仁慈,仅仅是回去以后没有赏赐,要是放在朱元璋年代,绝对被抄家了。

这个样的人,怎么能封侯,人家拥戴不拥戴你都不太好说。

3,皇上不喜欢

人之常情,谁也不喜欢那种不会来事的愣头青,时常把你弄得下不了台。可喜可贺的就是,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彻彻底底的不懂人际。

你作为一个臣子,首先就是摸清皇帝喜好,李广可好,弄了个所谓的李家军,基本上只听自己指挥,可是在那个年代,所有的军队只能姓刘,就冲这点,就不可能喜欢你。

另外,李广这脾气也不太好,李广怎么死的?自刎而死,六十岁了,被询问了下战败原因,可能语气不太好,就自杀了,这年轻得多暴躁。

李广难封,我是皇帝他也难封。


行话历史


所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典型的胡说八道。李广早先曾被汉文帝称赞,说他若能跟刘邦打天下,那获得万户侯跟玩一样。

李广经文、景、武三朝,长期在边境线上与匈奴作战,按理说应该有着极为丰富的与匈奴作战的经验,结果呢,在汉武帝组织的几次大会战中,要么作战失败无功而返,要么被俘虏全军覆没,要么迷失道误期而归。

实在称不上名将,不可否认,李广有着超乎常人的勇力,如射虎射石,飞马射匈奴,甚至被俘虏了也能夺马逃走,可这些是一个将领该做的么?

汉景帝时,就有人看出来李广不是一个好统帅了。此人叫公孙昆邪,那时李广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短兵相接,公孙实在看不下去了,哭着对汉景帝说,老大啊,李广的才气勇力确实天下无双,可总跟匈奴肉搏,怕会失去他!

汉景帝也不想失去这位传说中获“万户侯岂足道哉”的猛将,就改调其为上郡太守。

又不是评书中的先锋官,闯营大将,您老是个将帅,是领导啊。

李广难封,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不争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