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俗稱《李翕頌》、《黃龍碑》,是東漢建寧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並書丹的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
《西狹頌》有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篆額有“惠安西表”四字,字徑長約13釐米,寬約9釐米。正文為標準的正方形,縱橫各145釐米,20行,滿行20字,計 385字,正文內容主要記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狹閣道造福於民的政績。文後題名,12行,114字,小於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從史位下辨仇靖字漢德書文”,可知《西狹頌》“揮翰遣詞皆斯人”, 開創書家落款之例。正文右側刻有《邑池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和甘露降及承露人。頌在圖之左,陰刻隸書20行,共385字,每字約4釐米見方。
《西狹頌》與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門頌》、略陽縣的《郙閣頌》並稱為“漢三頌”。因是摩崖石刻,所以粗獷雄強,字跡顯得簡潔古質,結構美觀,刀法有力, 是“漢三頌”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不損。它在北宋末年被樵夫砍柴時偶然發現的,由於刻石面在一處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陽光的直曬和雨水的沖刷,加之地處偏僻,長期被藤蘿遮蔽,下有深不可測的黃龍潭,險峻異常,一般人很難接近,所以才得以保存完好。
《西狹頌》雖然是隸書成熟時代的作品,但又帶有較濃的篆書意味,所以有人說它“結體在篆、隸之間”。但是它用筆本身的撇、點、捺和橫畫蠶頭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隸書筆法。它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清代書法家姚孟起說:“《石門頌》篆意多,《西狹頌》楷意多”。
閱讀更多 南溪堂釗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