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篡權者死,沒有商量餘地

編者按:很多做領導的沒有權力敏感性,面對下屬對自己權力的侵蝕後知後覺,或者明知有問題卻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最後被下屬推翻而身首異處,那做領導的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和組織的穩定呢?


篡權者死,沒有商量餘地


【資治通鑑原文】唐陳覺自福州還,至劍州,恥無功,矯詔使侍衛官顧忠召弘義入朝,自稱權福州軍府事,擅發汀、建、撫、信州兵及戍卒,命建州監軍使馮延魯將之,趣福州迎弘義。延魯先遺弘義書,諭以禍福。弘義復書請戰,遣樓船指揮使楊崇保將州師拒之。覺以劍州刺史陳誨為緣江戰棹指揮使,表:“福州孤危,旦夕可克。”唐主以覺專命,甚怒;群臣多言:“兵已傅城下,不可中止,當發兵助之。”

【翻譯】南唐陳覺從福州返還,到達劍州,他恥於此行未能立功,就假傳聖旨,讓侍衛官顧忠召李弘義入朝。自稱代理福州軍府事務,擅自調派汀、建、撫、信四州的軍隊和守邊的士兵,命建州監軍使馮延魯率領,趕赴福州迎接李弘義。馮延魯先給李弘義寫了信,說明禍福。李弘義回信請戰,派樓船指揮使楊崇保率州中軍隊抵禦。陳覺命劍州刺史陳誨為緣江戰棹指揮使,並向朝廷上表:“福州孤立危難,早晚就能攻克。”南唐主因陳覺專命獨斷,非常憤怒;群臣多說:“軍隊現在已然分佈在福州城下,不能中止,應當發兵助攻。

【解析】陳覺在歷史上屬於反面人物,當然我們現在看歷史,沒有必要用這樣的眼光來 看待,我們只是看一個人的作為對我們有沒有什麼借鑑意義,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論好人壞人的話,那很可能就因為我們的喜好而學不到有用的東西。

本故事裡面,陳覺本來在領導面前吹牛,拍胸脯說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就會說服福州投降自己的集團,現實中我發現很多下屬都會這樣,因為首先他想要獲取領導的支持,必須把事情說的很容易;其次體現出自己很有能耐,很輕鬆就能把事情擺平;其實這樣說會對自己有兩個隱患,首先是同僚看到你這麼說,有可能心裡會很不舒服,從而暗地裡使絆子,讓你這個事情辦不成,看你怎麼收場。其次是,如果事情不如自己所料,萬一辦不成的話,就不好再回去見領導,所以我們這樣預先拍胸脯的事情要謹慎,以免給自己惹下麻煩。

陳覺就是這樣預先拍了兄弟,把領導的情緒調的很高,然後當陳覺到了福州後,對方根本就沒有投降的意圖,還冷落了他,導致於他根本就沒有說服對方的機會。所以他在回來的途中,才到劍州,劍州在自己的地盤上,不過也離福州不遠,這個時候他內心至少有兩個感受,首先是對福州那受到的遭遇很不滿意,因為被故意怠慢了,而他去的時候自己的期望肯定很高,中間的心裡落差一定非常的大。從而對福州方面有忿恨和惱羞成怒的心理。其次,他在路上肯定一直在思索,回去怎麼向領導交代,那自己一定會臉上無光。

碰到這樣的問題的情況下,我們一般有幾種方法:

1、找背鍋俠

首先可以找到下屬背鍋,因為下屬怎麼怎麼沒有表現好 ,所以這次徒勞無功,而我們看到這次外交活動陳覺應該沒帶幾個下屬,找下屬背鍋在他那樣的情況下很難。

其次把問題擴大化,讓領導覺得大家都有問題,歷史上也有過因為自己失敗,就估計讓別人也失敗,這樣就會讓領導覺得大家都做不好,所以你的責任就輕一點了,但是這次這個事情沒有類似的同事也在操作,所以很難找到同事來分擔。

再次有時候還可以找領導來背鍋,譬如事先用請示來甩鍋,把領導也拉進來,但是在本次事件裡面也不合適,因為自己開頭太高調。

2、推給客觀形勢的變化

譬如我們還在過去的路上的時候,對方已經與我們的敵對方談好了合作,我們慢了一步,所以這個就和我沒有什麼關係了。也可以說對方實際控制人變了,變得好鬥了 ,等等方法。

3、自己消失

如果在實在找不到理由的情況下,還可以玩自我消失,無臉再回去了,因為如果回去的話,領導雖然不一定會嚴厲處罰自己,至少象徵性的處罰肯定還是要有的,其次如果自己的政敵這個時候落井下石的話,那自己很可能就不妙了,所以不如就直接消失,在古代的時候消失或者跑到別國 ,那也是沒有那麼容易查的出來的。

不過這次陳覺選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方法,這個也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招數,他居然能調動軍隊直接去打福州了,這個操作能出來,首先代表陳覺在朝中乃至軍中的勢力都不小,因為這個需要很多的配合才能做得到,而且也代表了南唐內部的流程鬆散,已經沒有了組織紀律,軍事力量肯定很受影響,而陳覺調動軍隊怎麼都像公報私仇的感覺了。因為我們知道如果真的要開戰,那要皇帝先開會,然後取得共識,再慢慢調集各個方面的力量後才可能一舉成功,現在這樣臨時起意,而且還不是皇帝的意志,倉促開戰的結果肯定不會好。

而南唐的皇帝還是有基本的權力敏感性的,所以他得知這個事情後,就大怒,這個我們說做任何領導的碰到這樣的事情肯定要大怒的,因為自己的權力被篡得非常厲害了,試想陳覺都能這樣調動軍隊了,那他結黨很厲害了,就算對付自己也綽綽有餘了,所以他必須要大怒,可是我們在後面看到大怒之後卻沒有實質性動作,尤其在朝臣說現在騎虎難下只能打了的情況下。

其實作為皇帝,他還有幾種方法來挽回局面,當然在歷史記載裡面,是偷雞沒成,因為陳覺的關係,進攻福州失敗還損兵折將。試想我們如果作為南唐皇帝,怎麼做才好,按照歷史來看,一般有這麼幾種方法:

1、派人接管軍隊

先派自己的心腹接管軍隊,然後立即押解陳覺回來,同時宣佈陳覺罪狀,讓以後沒人再敢這樣幹,同時把內部流程要重新捋順,日後把這些被陳覺利用的幹部全部調離原來崗位或者直接免職。

2、下令撤退

這樣準備不充分的戰爭,很可能失敗,所以不如先撤,然後在撤退途中把陳覺抓起來問罪。

3、戰場上殺了陳覺

可以派人接管軍隊後讓陳覺做前鋒,借敵人之手殺掉陳覺,如果敵人殺不掉就拍自己的心腹直接幹掉,當然如果可以的話先出其不意在開始時候就直接幹掉,因為這個篡權實在太厲害,中國管理核心寶典《韓非子》說越權必死,更何況是軍權,所以陳覺必須要以死抵罪了。

而在現實中,皇帝除了發怒之外,其他的感覺都被挾持了,就算打仗失敗後也沒有從重處理陳覺,所以朝綱混亂到一定程度了,我們很容易知道這個朝廷長不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對於下屬的篡權,尤其是本案例裡面這樣嚴重的事件,必須進行嚴厲處罰,不然結果就是文恬武嬉,甚至皇帝自己都會有性命之虞,也讓別人不敢有非分之想,這個做領導的一定要記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