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二战战场上,机枪手在后面射击,就不怕打到前面的队友吗?

Sky小仁


这种现象的形成,大体上和部分影视作品的拍摄细节处理有关。实战中发动步兵冲锋战术时,后方机枪手连续射击为己方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当然不会射击到自己人,否则就没有什么冲锋战术价值了。在具体实战中,机枪手会采取两个方法来仿制误伤自己人:

1、机枪射击扇面控制;

在冲锋战术实施之前,机枪手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射击阵地,一般在步兵冲锋阵面的两侧,从而确保在水平面上让自己的射击扇面能够有效避开己方人员,同时还可以持续压制敌方火力。

2、机枪射击高度控制;

在掩护射击过程中,如果出现己方战士进入到机枪射击范围时,机枪手就要立即调整枪口高度,采用更高的抛物线弹道来进行掩护射击,也就是说让子弹从己方战士头顶上方飞越,然后射向敌人阵地。

3、如果冲锋成功,己方步兵成功攻下前方敌人的阵地,那么这时机枪手就要停止射击,收拾枪械和弹药,赶紧越出阵地跟上,再占领的阵地重新设置机枪阵地,如此反复,就可以不断的为己方步兵提供掩护火力。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军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老鹰航空


这只能说,那些二战电影电视剧,拍的实在太“凑合”了,给观众带来了某种错觉。

后方机枪手扫射本意就是用来保证前方冲锋人员安全的,通常情况下,当然不会伤到自己人了。

实战中,几乎不会有任何作战单位,直接选择把机枪架在自己冲锋队伍的正后方。一般情形下,正后方的阵地,会留给炮兵部队。因为迫击炮属于曲线射击武器,特定距离内,不会伤到自己人,而且,正中间的位置还有利于扩大炮兵的操作视角。

(法国役期间,身为德军第七装甲师师长的隆美尔在指挥部署阵地)

而机枪手呢,多是分布在阵地的两侧。通常,士兵们在冲锋时都会成呈梯形,也就是扇面的形状,这样,侧翼部署机枪,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来压制敌方的火力点,同时方便向前方移动。

在具体操作上,机枪手主要运用的是超越射击或者间隙射击。

超越射击是指,一般机枪阵地会选择高位,这样可以地形提高弹道,使射弹越过己方战斗人员上空。事先,需要计算出超越射击的“安全角”。通常情况下,发射出去的子弹弹道,距离己方冲锋人员的头顶,应该大于等于3米。

具体测量上,当机枪和己方分队距离为100米时,这个超越射击的安全角为2指幅高,即伸直手臂,眼睛和手臂的高度与枪身同高的情形下,食指和中指上下放在一起的宽度;当机枪到己方分队距离为200米-800米的时,安全角度变为1指幅,也就是一个食指的测量范围。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会更复杂、更灵活,这对指挥员和机枪手的头脑灵活程度、计算水平和反应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同理,间隙射击也更多是取决于精确的计算和严密的组织,让弹道通过己方战斗队形间隙或侧面射出。

同时,无论是超越射击还是间隙射击,整个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机枪,确定其支架的稳固程度,以保证射击时不致下陷,误伤自己人。

加之,冲锋之前,指挥员会跟机枪手进行结合,介绍火力范围,机枪手获得具体指令后,才能开枪;同理,士兵在冲锋前,也会被告知冲锋路线和己方机枪的火力范围。

在冲锋过程中,副射手还会时刻注意观察弹道走向和我方步兵的行动,当发现我方步兵分队进至安全角界限内时,就会立即停止射击。

当然,某些突发情况下,因为场面的和人员过于混乱,仓皇之中,也难免出现差错。比如,欧洲战场上,就出现过美国大兵就被己方的机枪手从后面误伤致死的情形。

其实,二战战场可是远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么简单——指挥员喊上几句冲锋口号,步兵们就一窝蜂似的玩命往前冲,用茫茫的人海湮灭了对方的火力。

简单说就是,后方机枪之所以伤不到前面冲锋的队友,除了依靠高地、沟壕、碉堡等有利地形外,主要就取决于火力的计算与配合。

(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和其下属指挥官们对照地形图讨论突袭方案)

客观看,二战的欧洲西线战场,多是步兵在坦克的协助之下,发起冲锋,期间还会有空中力量的支援;而那些纯人海战术的冲锋,更普遍的存在于当年的苏德战争和远东—太平洋战场上。即便如此,也不会像影视剧中体现的那么简单粗暴,还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倒是当今的信息化战争时代,讲究的是远程精确打击、非接触性作战,这种敌我双方排山倒海般的面对面拼命的场面,已经非常罕见了。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艺术归艺术,生活归生活,为了增加观赏性和戏剧性,艺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

就像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中,剧中的人物要杀仇敌的时候,必须要在开枪前数落一番,然后才开枪。现实中都是一枪毙命,哪有工夫讲那么多废话。

可是一枪毙命,观众会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必须要加点作料,进行艺术加工。

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经常出现的,战友在前面冲锋,机枪手在后面射击的场面,也是为了增加观赏性,而故意那样拍的。

因为在实战中,队伍发起冲锋的时候,如果能看清机枪手射击的场面,就看不清楚队伍冲锋的场面。

因为机枪手和冲锋部队之间保持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超乎大家的想象。

部队向敌人阵地或者其它目标发起冲锋的时候,为什么要有机枪手在里面搅和?这当然不是为了添乱,而是担负一定的使命。

机枪手的任务就是掩护自己的战友,减少己方的伤亡,压制敌方的火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给战友清除前进路上的潜在威险。

既然后方机枪手扫射的主要目的是牵制敌人,保护己方进攻人员生命安全的,所以他们事先会采取有效措施,在扫射中做到万无一失,不会让误伤自己人的情况出现;一旦这样,那几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了。

那么,机枪手在实战中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在实战中,部队发起冲锋的时候,首先要安排好机枪手的阵地位置,这个位置绝对不会在冲锋部队的正后方。

正后方会有掩护部队冲锋的火力,但这个掩护火力不会是机枪,而是各种火炮,强大的炮火发射的炮弹都有一定的弹道,弹道是抛物线,也就是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是经过精心测算的,它可以保证己方参战人员的军队安全。

而机枪射出的子弹角度很小,几乎是直线射击,如果布置在冲锋部队的正后方,就是犯了大忌。

那么,机枪手处在什么位置才合适呢?

从科学的角度讲,机枪布置在冲锋部队或者说阵地的左侧或者右侧。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机枪可以使用的话,同时布置在阵地左右两侧最好。这在军事上,叫做翼侧火力支援。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注意事项。

一、在战斗开始前,对机枪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角度,确保不影响机枪手的视线,确保视野最开阔。

二、机枪手事先进行目测,提前把机枪的方向控制器(方向机)进行科学调整并固定下来,确定机枪在设计的时候不会发生位置偏移。完成这一步骤后,将阵地的安全距离向部队指挥官报告,

三、在射击的时候,机枪手要全神贯注,对枪托进行控制,不让其有距离抖动,以防止散弹、跳弹和飞弹发生。

四、在设计的时候,以点射为主,间歇射击为辅,尽量不要扫射,不但会浪费子弹,降低杀伤有效率,还会增加战友被误伤的风险。

五、机枪手在部队冲锋接近目标100——150米的时候,立马停止射击,避免误伤事件发生。冲锋部队在接近目标的时候,也要发出旗语或者用其它方式,向机枪手发出明确信号。

六、在冲锋阵地过于狭窄的情况下,机枪手不能布置在阵地两侧。这就要求指挥人员灵活运用,把机枪布置在有一定高度的地方,确保射出的子弹弹道高过冲锋战士头顶2米到2.5米之间。

总之,在战场上,最宝贵的就是战士的生命,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误伤的事情发生。如果那样,事故责任人是要受到军事法庭审判的。

而电视剧和电影中,导演为了提高观赏性,增加画面感,拍出机枪手在冲锋部队扫射的场面,也是有情可原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能等同于生活。

在战场上,机枪手和冲锋部队之间的距离都在一百米左右,所以你要如果看清机枪手,就看不见冲锋的战士,不可能两个画面都同时映入眼帘。


小约翰


你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机枪伴随步兵分队进攻战斗。

在进攻战斗中,机枪射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火力压制。一般来说,在步兵分队冲锋接敌阶段,需要机枪火力的掩护,以便压制敌方火力,减少己方步兵分队的损失。此时,机枪手一般采取间隙射击与翼侧射击。间隙射击,就是在两个步兵分队或战斗小组的间隙进行射击;翼侧射击,则是在步兵集团两翼配置机枪火力。

无论是何种射击方式,都必须要注两点:那就是限制射界与散弹,以及确定好安全界。与抗日神剧的剧情不同,实战中,机枪射击不是乱扫一通,而是要提前把方向机(方向限制器)调整好,射击时猛抵肩托,降低子弹散布,进攻战斗中机枪射击以点射为主,尽量不要持续扫射,以免误伤己方步兵分队。同时,机枪副射手应注意观察,当我方分队靠近安全角界限时,应立即停止射击

总之,你说的误伤现象有可能存在,但是经过精确的测算与平常的训练,这类现象完全能够避免


阳泉风雨


超越射击和间隙射击。。这是机枪和重机枪射击学最基本的常识。


星星141682922


重机枪射击教程里有间隙射击,和超越射击,学过的都懂,所以不会误伤战友的,部队冲锋,重机枪主要压制敌重要火力点或重要兵器,基本不会用正面散布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