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迴避型依戀是什麼?怎麼判斷?

盧金潮


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保持他的一個獨立性和別人的一個邊界感以及他的自我價值感是最為重要的。

他們往往會更加看重在戀愛關係當中的自主權。

他們即使內心裡面也願意跟對方是接近的,但是當伴侶就在他身邊的時候,他還會覺得有一些不舒服感。

當然,迴避型的人,他們也會希望有親密關係。但是他們往往不會太願意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親密關係裡面。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迴避型的人往往不太願意跟親密的辦理完完全全的敞開心扉,因此,即使伴侶去抱怨他埋怨他,覺得他有點疏離,覺得他不夠親密。往往回避型的人也不會太多改變,反而會覺得有受到別人的控制和被別人約束的感覺,會表現出很牴觸很反感。


晨光心理


只說兒童的依戀關係。

說到依戀關係,不得不提陌生情景實驗,它是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設計的一種心理實驗,用來研究嬰兒在陌生的環境中並與母親分離後的行為和情緒表現。

具體過程是,實驗開始由母親帶嬰兒進入陌生的場地,實驗者作為陌生人出現在實驗場所裡,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動,片刻後母親獨自離開,由嬰兒單獨與實驗者相處,由實驗者觀察嬰兒的表現,再片刻後母親返回。

實驗者記錄這個過程中嬰兒從始至終的行為和情緒表現情況。

根據嬰兒的表現不同,把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矛盾型依戀。

具體說一下回避型依戀:主要表現為嬰兒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的環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所以迴避型依戀的主要判斷標準就是:容易接受陌生人嗎?是否有迴避母親的行為?

如果兒童存在迴避型依戀,通常是由於母親對孩子缺乏關心,缺乏關注造成的。

by. zyx


行者金牛


首先,依戀關係,指的是小嬰兒和主要撫養者,也稱之為重要他人,通常是說媽媽跟孩子之間最初的情感聯繫,發生在嬰兒和經常跟他接觸的關係最密切的成人之間,是在嬰兒和成人相互互動的過程當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深入的互動關係。

所以如果這個人是母親,我們就稱之為母嬰依戀關係,如果是奶奶、姥姥、保姆,只要他們與孩子有親密的接觸,就有可能代替媽媽與小嬰兒形成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分四類,其中一種叫回避型依戀。這類依戀關係的兒童,母親在場和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也不會表現出過度的分離焦慮,出現的時候也不會太開心。實際上這類兒童並沒有形成真正對媽媽的依戀,或者說日後這依戀都是個麻煩,他不知道怎麼去依戀另外一個人。

在幼兒園他會自己玩兒,不願意跟其他人說話,長大去到小學,也是那種比較內向的孩子,人際互動較弱。當成為成年人走入婚姻,夫妻互動偏回避和冷漠,有事不願意主動溝通,有時會任對方吞噬自己。

育兒狀態偏影子,有他沒他差別不大。

可以依據這幾方面來判斷。


心靈療愈譚琪瑜


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依戀是嬰兒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聯結,它發生在嬰兒和經常與之接觸、關係最密切的成人之間,因此情感依戀最多的是發生在母嬰之間,依戀是在嬰兒和母親的相互交往過程中逐漸立起來的,母嬰互動關係。

心理學家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嬰兒的依戀分為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

大約20%的嬰兒和成人表現出迴避型依戀。儘管都會出現內部的生理喚起,但迴避型嬰兒卻在與母親分別時很少表現出不安,在與母親團聚時,也很少表現出對母親的依附。這種類型的成人很少投入親密關係,而且更傾向於擺脫這種關係。他們也更容易涉足沒有愛情,只有性關係的一夜情。迴避型個體,要麼是恐懼型(與別人太接近,令我感到不舒服),要麼是疏離型(感到獨立和自主對我來說很重要)。


大小豆談心說理


迴避型依戀的個體表現顯著的社會羞怯和內向性格,導致其依戀關係受到影響。他們對拒絕高度敏感,甚至非常恐懼,所以不會主動尋求與他人親近。儘管如此,他們的內心仍然渴望被關愛,常常會覺得孤獨而空虛。與分裂樣人格者不同的是,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並不享受這份孤獨,具有“既迴避又渴望”的雙趨心理,他們常常因為缺少親密依戀而感到焦慮,並伴隨有低自尊和過度的自我意識(覺得他人不愛我是因為自己不討人喜歡)。他們對任何拒絕或貶低都極其敏感,因此很容易覺察到別人無意的嘲笑與蔑視,但不會像偏執型人格者那樣攻擊或報復他人。


西蜀黑風


有一種性取向叫做lithromantic

中文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指在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

當他對你有同樣感情後

你就會討厭這種感情

甚至不再喜歡他

簡而言之 這樣的人註定孤獨終老。。。。。


可愛的喵吖


迴避型依戀就是孩子在媽媽(也可能是其他撫養者)離開時沒有哭鬧的反應。媽媽回來後依然不粘著媽媽。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挺好的,不粘人,其實這是孩子迴避與母親的親密行為。當孩子有焦慮時,媽媽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效果差不多

而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媽媽身邊時感到安全,媽媽離開後會感到焦慮,當孩子有焦慮情緒時,媽媽的安慰更有效


家庭心理顧問


躲避依戀也叫回避型依戀,是嬰兒依戀類型之一,母親在場或者離開都無所謂,自己玩自己的,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之間並未形成特別親密的情感聯結,被稱為無依戀嬰兒。這類嬰兒佔少數。



積極心理學踐行


母子依戀分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逃避型依戀。逃避型依戀就是讓你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寶寶在媽媽離開後也不會哭鬧,媽媽回來後也自顧自玩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