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曲沃代翼"對晉國繼承製度的影響

倘若認為平、桓二王統治時期所發生的東遷及周鄭交惡事件,所代表的是"禮崩樂壞"時代的徹底到來,那麼被這種舊有政治制度瓦解所影響的或許並非僅有周王室本身。實際上有力諸侯尾大不掉的勢頭在西周王權時代的中後期已然開始抬頭,被中原諸國目為蠻夷的楚國與周王室爆發的多次衝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然而令它們預想不到的是,其對於王權體系的野心,以及持續不斷地對周天子權威進行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是為本國的政治動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當週天子真正失去了自身賴以為系的法統正義,惶惶如喪家犬時,相似的場景也將發生在諸侯自己身上,而首先品嚐到這一苦果的,是中原地區的另一大強權——晉國。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桐葉之封"到殤叔之亂:嫡長子繼承製的挑戰

晉國的始祖,是周王朝初代天子周武王的嫡次子,二代天子周成王的孿生弟弟姬虞,關於晉國的建立還有一個"桐葉封弟"的故事: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餘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於晉。

——《呂氏春秋·覽部》

大致概括是周成王幼年與弟弟一起玩鬧,隨手摘了一片桐樹的葉子給弟弟,許諾未來弟弟可以通過這片樹葉向自己討要封地以建國,沒想到周公聽說後認為天子無戲言,真的要求成王履行承諾,結果成王無奈就將唐地封給了弟弟,晉國也由此建立。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內在反映出的則是周王朝最基礎的政治運作規律。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自建國伊始,姬周王族就面臨了一個根本的問題。與我們被文化傳統所影響的印象不同,真實歷史上的紂王,或許並非是一個滅絕人性的昏暴之君,即使儒家的先賢子貢和亞聖孟子,也曾經對紂王做出過評價。前者稱其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商王朝滅亡了,作為末代國君的紂王自然被揹負上了很多虛構的罵名,而後者更是直接說"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表達了認為紂王的政治事物中依然擁有仁善舉措的看法。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也許"商周易代"並不如後世記載中所說的這麼具有"弔民伐罪"的合法性,而這點正是周王室亟待處理的大事。如果不能夠順利解決政權更迭的大義名分,那麼周天子所建立的天下,也不過只是鏡花水月般的夢幻,一戳就破了。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有鑑於此,姬周統治階級的貴族們借鑑了商帝國滅亡的教訓,總結出了其最終失敗的關鍵原因在於沒有一套成體系,條文化的規則來制衡和約束統治集團對國家政治生態以及權力的基本操作,使得不同的統治階段產生了種種規模不一的動亂,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實力。於是,由初代武王和其弟周公主導,眾多貴族共同參與制定的一套集政治綱領和文化意識形態於一身的制度便誕生了,這就是宗法制。

而宗法制的核心就在於"長幼有序,尊卑有分"的基礎認知,所謂"長幼"即年齡,"尊卑"即出身,在此基礎上又強化了"封土建國,拱衛王室"的理念,將分封按照諸侯與姬姓王族的關係加以落實。姬姓貴族以及幫助文、武兩代開創周王朝的貴族稱為"親",蠻荒地區的土著部落和原本忠於商王朝卻因周王室力大而不得不投降的諸侯被稱為"疏",前者分封於靠近京畿的險要關隘和領地肥沃的廣袤疆域,後者則想盡辦法讓他們前往或者偏遠的邊疆,或者貧瘠的惡土。通過這種操作,使王族和親族諸侯國的聯盟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和優勢力量,以藉此來完成穩固的政治構造,令周王朝的天下牢不可破。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周公的勸諫在很大程度上也許並不是如史書所說般為了維護簡單的天子尊嚴以及社會道德風氣,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考慮。將重要的土地分封給同出於姬姓的諸侯王族,再借由他們來進一步加大王權的分量用以威懾那些潛在的反對者,這才是宗法制一直以來貫徹落實的運作宗旨。

也正因如此,晉國作為血統純正的王族出身,在貫徹落實宗法制度的問題上,自建國伊始就緊跟王室的腳步,一以貫之的踐行嫡長子繼承製度,沒有絲毫的違背。這樣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相對於其他的諸侯國,晉國的政治體系一直非常完備,國家政治運作也十分穩定,可以為其成為春秋時代首屈一指的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種情況在晉國第九代國君晉穆侯時發生了改變,正是從晉穆侯開始,混沌的因子攪擾了晉國的發展,晉國爆發了政治事件——殤叔之亂,使嫡長子繼承製度受到了第一次挑戰。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尾大不掉的親族:曲沃桓叔的野心

晉穆侯名為姬費王,在其統治時代於晉國領土的擴張上有較大成就,尤其是對戎族的作戰上對西周宣王的王權復興增益頗多。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穆侯的弟弟殤叔大概跟哥哥一樣,有比較出色的軍事才能,因此在穆侯的多次軍事活動中都擔任方面軍主帥亦或是重要的職務。而穆侯也很欣賞自己的弟弟,盡力栽培,可能是因為先祖武王和其弟周公間的親情令穆侯對殤叔也有了類似的希望,想在自己百年後把國家和幼子託付給殤叔,讓他像周公一樣輔助自己的後代。

然而人和人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殤叔的野心在權力的不斷擴大中增長,直到最終開始覬覦其國君的位置,最終於穆侯病逝後篡奪了晉國國君之位,這也就是晉國曆史上的殤叔之亂。當然了作為打破晉國繼承製度的篡逆者,在濃厚的宗法制風氣中,殤叔的國君的位置自然不會坐穩,僅僅過了四年,在外流亡的穆侯的長子姬仇便潛逃回國,將殤叔殺死,重新奪回了屬於自己的國君之位,這就是晉文侯。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殤叔之亂對於晉國的現實政治影響似乎不大,在很多人眼中無非是一個叔奪侄位,最後又被撥亂反正的小事件,並沒有直接影響到晉國國勢持續走高的大勢。然而從長遠看,殤叔的舉動第一次向晉國國內的野心家們證明了國君之位有力者取之,並非是永遠按照血統的高低順序來代代傳承。再聯想到此時正值西周王權剛剛經歷過厲王時代的國人暴動,或許殤叔也正是因為受到了厲王統治垮臺的影響,而波動了內心一直被壓抑的權力慾,從而放手一搏也未可知。但是不管如何,殤叔的舉動,也為後來長達67年的"曲沃代翼"事件揭開了序幕,這點則是毋庸置疑的。

回到晉文侯這邊,文侯有一個弟弟,名為成師,他們二人的名字由來也頗有趣味:

七年,伐條。生太子仇。……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師。

——《史記·晉世家》

長子名為"仇",是為了紀念失敗,而次子名為"成師",是為了紀念成功。這在迷信的古人潛意識中是不吉的象徵,因而早在穆侯時代就有大夫師服評價說"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

",這當然是神鬼之說不足為憑。實際上晉文侯在奪回國君位置後也表現出了不亞於其父的軍事才能,出兵輔佐周平王東遷,又為平王誅殺了與之對立的周攜王,政治上貫徹大義,軍事上開疆拓土,可以說晉國在春秋時代的崛起,為其立下頭功的就是晉文侯。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那麼在殤叔篡位到文侯統治的這段時間內,成師做了什麼呢?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同樣也沒有考古證據,然而之後卻發生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公元前746年,文侯病逝,繼承文侯之位的是其子昭侯,昭侯統治的元年,他就做出了一個決定,將自己的叔叔成師分封到曲沃這個地方,師服再次出面勸說道:

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左傳·桓公二年》

師服把話說都很清楚,曲沃這個地方無論是城市面積還是實際控制的土地,都要遠遠大於國都翼城,現在你把你的叔叔分封到這裡,等於讓身為臣子的他擁有匹敵國君的力量,對晉國長治久安是個巨大的禍患。而且你忘記了你父親的國君之位是怎麼繼承的嗎,前例還在,你這種做法是不是非常欠考慮?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然而昭侯並沒有聽從師服的勸告,還是堅持把叔叔封到了曲沃,後世就將成師稱為"曲沃桓叔",而果然如師服所說,他的確擁有對國君之位的野心。從桓叔開始歷經了曲沃三代人,晉國五位君主,最終晉國的權利被曲沃系所奪,隸屬於正統的翼城系落得身死國喪的下場。

那麼我們的問題就來了,為何昭侯會堅持將桓叔分封到曲沃呢?之後曲沃與翼城之間的較量,又有那些值得推敲的細節呢?

大宗與小宗:血腥攻伐背後的繼承製更迭

任何一件事物,當它違背了大多數人基礎認知的時候,那麼其背後一定符合某些更加深層次的考慮,而昭侯封曲沃一事,也必然符合這個規律,下面就讓我們一點一點的去抽絲剝繭,探尋史書中的蛛絲馬跡。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首先,在殤叔篡位時期,史書只說了晉文侯出逃至外國,而沒有提到過成師的身影,而後來根據記載,文侯除掉殤叔的方法是"率其徒襲殤叔",也就是說突然襲擊。殤叔此時作為國君,身邊一定擁有非常龐大的守衛,如果想要突然襲擊,除非有熟悉內部情況的內應為文侯提供殤叔所有行動的細節和位置,否則絕不可能做到。那麼能做到了解殤叔的計劃,又秘密聯絡文侯提供情報這點,必然是一個表面為殤叔所信任,實際親近文侯的人,這個人是誰呢?在此我們做出一個大膽的推論,會不會是成師在文侯逃到國外後,假裝親近殤叔留在國內,實際上作為自己哥哥的內線,秘密聯絡和提供殤叔的動向,忍辱負重等待哥哥回國從而反戈一擊,把國君之位奪了回來。

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殤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史記·晉世家》

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麼後來昭侯堅持將曲沃封賞給成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沒有叔叔的"無間道"臥底,父親的國君之位根本無法取回,更不用說自己能夠繼承國君的位置,這份功勞實在是無以為報,封賞一個曲沃也是合情合理。況且,成師能夠做到冒著生命危險當內應,他的忠心也是毋庸置疑的,不需要擔心會跟殤叔一樣奪位,退一萬步即使成師真的藏得很深,他畢竟已經年老了,昭侯自度尚且年輕力壯,完全可以慢慢地等到成師病死再下手處理曲沃系,方方面面都來得及。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昭侯統治的第七年,就被曲沃桓叔聯結的內應潘父殺死,而當潘父殺死昭侯後,就想立刻迎接桓叔進入翼城,繼承國君之位。昭侯的如意算盤落了空,還沒等到正式下手對付桓叔就先中道崩殂,此時桓叔滿心歡喜,準備直接進入翼城奪取國君的位置,然而桓叔也忘記了最關鍵的問題。殤叔之亂殷鑑未遠,同為庶族小宗的曲沃系統想要在昭侯屍骨未寒之際便在上演一場奪位之戰,是晉國大多數貴族都不會認同的行為,桓叔的願望並沒有達成,這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隨後繼位的昭侯之子孝侯,孝侯之弟鄂侯,鄂侯之子哀侯,哀侯之子小子侯,除鄂侯流亡外均為曲沃一系所殺,雖然翼城系和曲沃系的戰爭互有勝負,但是曲沃系終究處於上風,在一步一步擴張和增強自己的勢力至頂端後,公元前678年,曲沃系第三代領導者曲沃武公終究得到周釐王的承認,成為了晉國正統的國君,這也就是晉武公。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那麼,為何經歷了殤叔之亂的晉國還會發生半個多世紀的曲沃代翼事件,代表正統的大宗嫡脈翼城系,為何反而會被庶族小宗的曲沃系擊敗呢?

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

——《史記·晉世家》

首先,在人治時代,尤其是混亂的局面中,一個優秀的領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一個勢力的興衰。而晉昭侯和曲沃桓叔兩人相對比,昭侯在閱歷上年輕識淺,沒有經歷過殘酷的政治鬥爭和軍事活動,對比曾經在殤叔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又在此後輔佐兄長文侯南征北戰的曲沃桓叔處在全方位的劣勢當中。可以說昭侯的一切舉動都被桓叔玩弄於鼓掌之中,而在昭侯之後繼位的幾位翼城系國君,不是年輕識淺,就是軟弱無能,更加無法跟此後曲沃系精心培養的曲沃莊伯和曲沃武公相比,那麼在這種領導者對峙的降維打擊下,翼城系的敗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談談

此外,翼城系沒有強而有力的外援,也是重要原因,實際上翼城系最大的優勢在於法統,身為晉國的嫡脈,如果能夠利用法統前去拉攏尚未完全失去對宗法制度信任的周邊各國,尤其是以桓王為首的天子,可以說是翼城系在兵源不足,實力衰落的情況下唯一翻盤的希望。然而翼城系並沒有這麼做,雖然開始有過聯合荀國等諸侯的行動,但是在晉哀侯時代反而為了擴大領土去侵佔屬於平民勢力的陘庭之田,這就等於自己斷絕了翼城系以外的人望。當然此時的桓王因為的失敗,也無力援助翼城系,實際上週王室因勢力所困,雖有阻撓,也只能做到延緩翼城系的滅亡,而不能徹底拯救他們,因而最終曲沃代翼的實現也只能是大勢所趨了。

哀侯八年,晉侵陘廷。

——《史記·晉世家》

在曲沃代翼事件結束後的第二任國君晉獻公統治時期,出於對桓侯,莊伯後裔的恐懼,獻公又展開了一次屠殺,將所有殘存的非武公一系的諸公子全部清理,這可以看作是曲沃代翼事件的最後餘波,也為長達數十年的血腥屠戮畫下了一個休止符。

總結

曲沃代翼事件,對整個晉國繼承製度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本性的,縱觀整個春秋時代,你很難找到第二個如晉國般存在的強權國家,因為晉國的國力從春秋早期一直持續至春秋末期,甚至三家分晉後的韓趙魏三國都能夠擁有獨當一面的實力,稱呼為"諸霸之首"也不為過。實際上這得益於晉國的繼承製度中排斥王室親族和公族,重用卿大夫的傳統,正是基於這點,晉國的人才可以擺脫血統的束縛,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而這一切都來源於曲沃代翼,因為曲沃代翼的持續時間和殘酷性,才讓之後的晉國國君對於親族勢力心有餘悸,對他們時刻提防。

但是另一方面,三家分晉的禍根,也在曲沃代翼之時埋下來,從這之後的晉國,逐漸開始變成了外姓卿大夫活躍的舞臺,自此晉國興亡的唯一希望,就寄託在國君的英明上,如果連續幾代的國君都是平庸之輩,那麼晉國的存續也就岌岌可危了。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呂氏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