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金山派"祖師孫玄清,出身嶗山明霞洞,許多傳說和謎團有待揭開

孫玄清(1497-1569),字金山,號海嶽山人,明代弘嘉年間著名道士,祖籍青州府壽光縣(今山東壽光),俗名超然,據譜載,是壽光市化龍鎮埠西孫氏的第五世祖。他是全真道龍門派第四代傳人,在嶗山明霞洞修行,道成後自立門戶,始創"金山派"。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仙逝,享年七十三歲。

今天來說說,關於孫玄清入道後的修道經歷和著述情況。

潛心修道,雙目復明

據清代學者梁教無的《玄門必讀》中,關於孫玄清的前期修行生活,有多位師父對其引導,如下記載,他自幼雙目失明,拜師僧人李顯陀,在嶗山明霞洞出家。幾年後,孫玄清雲遊至文登鐵查山,文登一帶是全真派道家法脈所在,譚處端、王處一等人都曾隱居於此。

孫玄清在鐵查山雲光洞,遇到了通源子道長,向他學習道家功法。十九歲時,孫玄清在即墨縣遇到了太和真人,引至嶗山黃石宮,傳授他道家秘鑰。在黃石宮苦修二十年,機緣巧合又逢號稱"斗篷張"的雲遊真人,受他點化修真口訣,回到明霞洞修煉,竟然雙目得以復明,由此豁然開朗,大道成功。

這段傳說,在《民國·壽光縣誌·人物誌·方技》記載為,"孫玄清,號紫陽,本瞽(盲)僧。嘉靖(明世宗年號)間至即墨嶗山明霞洞棄釋就道。修養二十餘年目復明",《即墨縣誌》、《山東通志·藝術傳》均載。《即墨縣誌》給出的記載是,"(孫玄清)幼系瞽僧,嘉靖間至明霞洞,棄釋就道,修養廿餘年,目復明。"則推算孫玄清改投道家的時間,應當在遇到太和真人之後。

之後的經歷,在《玄門必讀》中也有詳細記錄,說孫玄清聽說了徐復陽的傳說後,在黃石宮苦修二十年,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師父"斗篷張","共談修真秘傳內藥諸口訣"。讓他"一旦豁然貫通"。回到出發地明霞洞苦修後,很有成績,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悟證身心"雙目復明。

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石刻《孫真人疏》記載,"忽聞朝廷差官,詔取天下玄文秘籙,同洽並參,辭別師鬥蓬張,遂即下山上京"。去北京白雲觀一年,求雨有功,受到嘉靖皇帝恩賞,賜封稱號。後於隆慶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升,享壽七十三歲。

由此推算,,前推二十年,則遇到太和真人應當是二十歲以後。那麼,孫玄清最初出家的時間,應是四五歲極幼年時期,僧人身份持續時間約十年上下。黃石宮修煉二十年,遇到"斗篷張"當在四十歲,回到明霞洞應在四十五歲以前。受邀前往北京白雲觀的時候,已經是六旬開外的老人了。

應詔入京,弘道天下

孫玄清隱居嶗山,修道前後歷經五十餘年,徹悟道家精要,史載"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計數"。他聲名遠播,因此當喜好道家的皇帝"詔取天下玄文秘籙"時,也安排了朝廷官員來到嶗山,邀請孫玄清進京。根據朝廷詔命,嘉靖三十七年(1558),他辭別了師父鬥蓬張,離開明霞洞,動身赴京。

進京路上,孫玄清不忘弘道濟世,相傳路過河北景州時,天降大雪七天七夜,滯留當地娘娘廟中,當地縣令知曉後,親自到廟中請見,誠留數月,並專門為孫玄清修建道觀一處,請他弘法。到了京師,孫玄清住在全真祖庭白雲觀內,寫下了許多道家著作,將其貢獻給嘉靖皇帝,蒐集天下道家"秘籙",也是朝廷的本意,據說孫玄清共進獻書冊三次。

孫玄清到京的第一年,即撰寫了《釋門宗卷》八部六冊,通過內閣大學土翟鸞、太常寺少卿龔中佩等人呈進御覽,受到嘉靖皇帝的嘉賞,敕封"護國天師府左贊教玄清真人",掌管真人府事。古代以左為尊,"贊"即輔佐、相助之意,天師府左贊教相當於"天師府常務副主任",位高尊顯。可見嘉靖皇帝對孫玄清的重視程度。

第二次進獻書冊,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將《靈寶秘訣》、《金液大還丹集》等丹書口訣,通過太常少卿龔中佩進獻皇上。第三次進獻,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三月,孫玄清將《皇經始末玄奧》、《諸經丹訣》等編成二十六冊。

從嘉靖三十七年(1558)孫玄清入京,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三次進書,這五年間,是孫玄清著述的高峰時期。通過著述,孫玄清多次獲得皇帝的獎賞和封賜,與朝廷建立了聯繫。《釋門宗卷》、《靈寶秘訣》、《金液大還丹集》、《皇經始末玄奧》等這些書卷,在石刻《孫真人疏》中都有記載,另外還有《玉皇心印經》《太上清淨經》等等。據明霞洞的石刻記載,孫玄清"今將各經書,廣行刊刻,傳佈流通",只是這些經書如今卻沒有存世版本,也無法考證其中的具體內容。

著述進獻,真偽存疑

上述三次進獻嘉靖經書的經歷,在清代學者梁教無《玄門必讀》中卻沒有記載,按例,書中對孫玄清的師承經歷記載詳備,不應漏掉真人的諸多著作。《玄門必讀》記錄的,孫玄清被授予"天師府左贊教",並非三次獻書之功,而是因為適逢京中大旱,孫玄清設壇求雨,解除了旱災。

聯繫到孫玄清的著述無一存世,則金山派究竟有沒有經卷,似乎成為謎團。對此可做以下推斷。

《明史》記載,明世宗嘉靖皇帝嗜好道家方術,曾經下旨蒐集天下道家經書充實內府,"帝晚年求方術益急,……,四十一年冬,命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天下,訪求方士及符籙秘書,……,至四十三年十月還朝,上所得法秘數千冊,方士唐秩、劉文彬等數人。"綜合時間節點推斷,孫玄清應詔入宮、進獻書冊的事情,應當是真實可信的。

存在疑問的,卻是史料中所載,幫助呈獻經卷的朝廷官員。按照明霞洞石刻,第一次進獻書冊的官員是"閣老翟公鸞(鑾)、(太常)少卿龔公中佩"

,第二次是"少卿龔公中佩",第三次是孫玄清的弟子孫至鸞。

在上清宮石刻,孫玄清獻書為兩次,分別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秋前後,由"閣老翟公、龔公諱中佩者,二人具本進呈聖上御覽";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下旬,由"太常寺少卿龔中佩、小聖、藍田三人具本直言進上。"獻上的書冊是,皇經道秘諸書丹訣,總成二十六冊。

結合以上諸人的歷史時代,內閣大學士翟鑾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逝於青州府家中,御史藍田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已經病故即墨故里,皆與孫玄清的獻書時間不符。明史記載,翟鑾在嘉靖朝三歷首輔,授太子太傅,是明代重要的大臣,藍田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文聲著於當時,晚年辭官歸隱,常遊嶗山諸地,明霞洞、上清宮等皆有足跡。由此可見,若孫玄清進獻書冊是歷史真實,那麼翟鑾、藍田的託偽,則是為了加強孫玄清書冊的分量。

真人著述,太常進獻

這幾個人中,只有掌管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的太常少卿龔中佩,與三次進書若合符節。《明史·龔可佩傳》、《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五百二十五》載,龔中佩系嘉定道士,官至太常少卿,被內官誣陷嗜酒,后皇帝派人查看,發現他在大臣府中夜飲,將其下獄,杖六十,擊斃,"屍暴潞河,為群犬所食"。可見其下場悽慘。

通觀史籍,嘉靖四十二年(1563)之前,龔中佩仍在宮中任職。按照明霞洞石刻記載,三次獻書時間,分別是嘉靖三十八年、四十一和四十二年,這期間正好龔中佩在內廷,頗受皇帝寵愛,因此也是非常吻合的。

孫玄清所獻經書,系通過同為道士的龔中佩呈進,拜託其打通關節,於理契合。而在龔中佩被處死的嘉靖四十二年九月之後,孫玄清也就沒有再向朝廷獻書的記載,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孫玄清與龔中佩的某種關聯。所以,孫玄清曾經有過著述,並呈獻嘉靖皇帝御覽,這件事應當是真實可信的。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