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沒經歷過“熊孩子”的爸媽,要反思了

搜索“瑞丁老爸啟蒙學院”,一站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讓孩子擁有最有價值的童年!

朋友的寶寶兩歲半了。去年的時候,她差不多是一個曬娃狂人,朋友圈上全是寶寶的日常,也常常帶孩子來我家玩。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她突然安靜起來,朋友圈上曬得也少了,我也好久沒有見過小朋友了。

前兩天見面的時候,說起這件事,朋友無不頭痛地說:“唉,別說了。我原來最怕熊孩子,沒想到現在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熊孩子。”

原來寶寶最近越來越好動,也越來越沒有規矩。帶他出去吃飯的時候,他常常趁大人不注意,把桌上的餐巾紙全扯出來,撕碎了仍在地上;或者把飲料瓶的蓋子擰開,一個一個扔出去……每次帶孩子出去都弄得雞飛狗跳的,必須有個大人時時看著孩子才行。所以,現在她基本上不敢一個人帶孩子出來逛了。

我笑了。

大概每個做父母的,都經歷過這樣一個讓人焦頭爛額的時期。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突然就進入了一個“熊孩子”時期,對一切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都會產生莫名的興趣,兩隻小手永遠也閒不下來,總是想方設法要搞點“小破壞”。

沒經歷過“熊孩子”的爸媽,要反思了

在我自己有孩子之前,有一段時間我特別討厭小孩子。我的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多,他們小時候來我家玩的時候,就常常搞各種破壞。一下是撕了我的書,一下是把杯子打破了,一下是在房間裡大哭大鬧……反正我覺得只要有小孩子在家裡,各種狀況就會層出不窮。

自從我一歲半的小侄女一次咬壞了我的模型之後,我就發誓這輩子再也不會喜歡上小孩子。

那時候,我媽就比我經驗多了。每次有小傢伙要來我家的時候,特別是兩三歲的小傢伙,我媽就會提醒我把重要的東西收起來,然後把小孩子玩的玩具拿出來洗乾淨準備好。

“這個年紀的小孩你罵他們也沒什麼用,他們就是要搞破壞的。”

現在,我已經知道一兩歲的孩子正處於口腔的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就是喜歡把看到的東西都放到嘴裡咬一咬,他們正在用牙齒探索這個世界呢。因此,這個時候,與其阻止他們咬東西,還不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開讓他們咬。

以前有個老同學曾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咬人,不僅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親戚朋友都被咬了個遍。有一次去餐廳吃飯的時候,甚至把服務員都給咬了。引得周圍的人紛紛側目,好像在說:“真是個熊孩子。”

老朋友只能低聲下氣的向人家道歉,覺得自己的臉都被丟光了。

我跟他說,拿些安全衛生的玩具讓他開開心心地咬吧,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果然,孩子兩歲以後,就再也沒有咬過人了。

蒙臺梭利認為:在孩子口腔敏感期的時候,父母能給寶寶提供好的環境,允許他去“吃”,敏感期相對就會短。反之,口腔敏感期就會延長,甚至反覆出現。

沒經歷過“熊孩子”的爸媽,要反思了

很多新手父母和老人,看到寶寶愛吃手,覺得不衛生,然後刻意阻止寶寶去吃手。結果就是孩子探索的過程被打斷。有些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還特別喜歡咬自己的手指、甚至於咬人,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必要的滿足。

所以,有時候越是怕孩子成為“熊孩子”,孩子越可能成為真正的熊孩子。

01

寶寶三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玩餐巾紙。作為新手爸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口婆心地的勸:“寶寶啊,餐巾紙是我們用來擦嘴擦手的,不是用來玩的。你看你把餐巾紙都拉出來就不能用了,多浪費啊……”

做了一段時間的唐僧,發現完全沒有用。我就換了個方法——把家裡的餐巾紙都藏起來,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不過,餐巾紙是天天要用的東西,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

有一次,我在房間裡全神貫注地寫東西,突然發現小傢伙已經有半個多小時沒有來煩我了,一種不祥的語感油然而生。出去一看,果然客廳的地上全是小傢伙糟蹋的餐巾紙。

我剛要發火,寶寶突然對我說:“爸爸,這是百合花,送給你。”說著,把一團慘不忍睹的餐巾紙遞給我。然後又喃喃自語:“這朵花送給媽媽。”我突然想到,前兩天我的一個學生送給我一束百合,我歡天喜地地擺在客廳裡面,看來小傢伙還記住了呢。頓時,我一句斥責的話也說不出來了。什麼怒氣也沒有了。

沒經歷過“熊孩子”的爸媽,要反思了

“太謝謝你了。爸爸好喜歡這朵花。但是媽媽就要回來了,你能幫爸爸把這裡收拾起來嗎?”

我學了這麼多教育理論,但用起來還是像個白痴一樣。三歲的孩子正是探索欲最旺盛的時候,好動才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天性。我沒有用正確的方式滿足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又怎麼能夠怪她呢?

她不是熊孩子,我倒是一個“熊爸爸”。

02

孩子有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很多我們成人世界的規則在他們身上是不適用的。我們常常害怕自己會成為“熊孩子”的家長,但是有的時候,這種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會有負面的效果。

沒經歷過“熊孩子”的爸媽,要反思了

在孩子需要成長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放手去讓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當然這不是沒有底線的,有兩點必要的原則:

一、孩子的安全要有保障。任何有危險的活動,我都會立即阻止孩子去做。

二、儘量不要對別人造成困擾。特別對於兩歲以後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和規則意識,這時候在滿足孩子正當的探索欲的同時,我們還要慢慢開始教導他們認識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則——你必須體會別人的感受。

“熊孩子”是作為父母必然會遇到的坎。

有的時候,多餘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就讓我們安安心心做一個“熊孩子”父母,讓孩子的成長帶給我們驚喜。

搜索“瑞丁老爸啟蒙學院”,一站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讓孩子擁有最有價值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