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最近住建委約談了自如、相寓、蛋殼公寓,中介惡性競爭炒高房租的話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全北京都在討論房價上漲的問題,現在房子不但買不起,租都快租不起了,都市白領怒斥中介哄抬房價,把他們從四環逼到了六環,從50平逼到了20平,從地上逼到了地下。

似乎北京是那樣的不友好,用房租上漲的方式驅逐外來人口。但不得不承認,在你付不起房租、準備再往六環搬搬的時候,有一些“外地人”,在五環,那所房產證上印著他名字的房子裡喝著咖啡,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想著要不要把手裡這套房子賣了,再往三環換換。

我見過窮困潦倒的北京土著,也見過“身家千萬”的打工仔。他們的區別不是誰的學歷高、誰工作的更努力,而是誰更會把握時機,預判未來。20年前北京二環的土著賣了房做了BB機的生意,現在他在六環租著房。而20年前砸鍋賣鐵“鉅額負債”買房的進城打工仔,現在可能在喝著茶水收著租。

20年前,在98年的時候,北京二環房價才2000元/平。或許你會說,那時的物價多低,工資多低!給你算筆賬,1998年饅頭1角錢1個,現在1塊錢1個,物價翻了十倍,但是,現在你在二環還能找到20000元/平的房子嗎?1998年北京平均月工資1023元,兩個月就能在二環買一平米房子,2018年北京月平均工資8467元,想在二環邊兒買一平米房子,恐怕要兩年吧!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位於二環內的東方廣場,98年的時候還是一片工地。

覺得二環遙不可及?那我們來說說三環。北京三環路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長期缺少“西環路”,直到七十年代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環路,上世紀80年代打通全環。在98年的時候,三環是北京的主要交通道路,而四環的輪廓才初見端倪。

那時的老北京,住在三環已經被認為是荒郊野外,稀稀拉拉的幾個樓盤,裡面看房的人也不多。現在四環路的地方,尤其是南部,就是人們觀念上的“農村”,那裡幾乎都是一片片農田和荒地。

二環是“城裡”,三環是“郊區”,不管是北京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那時誰要是說想在四環附近買房子,很可能會被當做笑柄。暫且不說當時商品房供應量多少,貸款多難,就說當時四環都還沒有通車,在四環買房子幹嘛?種地嗎?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98年西直門公交站附近的菜市場,北京的“城裡”生活氣息濃郁。

但是當時的人永遠想象不到,十年過後,在2008年的時候,四環內已經完全找不到10000元/平以下的房子了。那些在十年前瞧不起在“農村”買房子的人,再也笑不出來了。因為這些“農村的房子”,不是換來了價值不菲的拆遷款,就是眼瞧著房價十倍二十倍地漲。

那些懷揣著夢想、想要在北京打拼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們,都想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薪水在一年年地漲,職位也在逐年提高,銀行的存款的數字時刻在增長,但是仍然敵不過房價上漲的速度。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98年位於北京二環內的鼓樓

近三十年來,北京的城市發展一直在“攤大餅”。沿著皇城根一層一層又一層,如今已經攤到了七環。從1981年三環路通車,到1999年四環路通車,到2003年五環路通車,到2009年六環路通車,再到2018年七環通車,交通發展的腳步時快時慢,頗有節奏,唯一不變的核心就是,餅越大,越靠“餅心”就越貴,你可以拿一塊餅的邊角料,參與到這塊大餅發展中。但是如果你手裡壓根沒有餅,那麼不好意思,這個遊戲你根本沒資格參與。

所謂的“餅”,就是城市發展的紅利,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是地上有。撿到了,你就是時代的幸運兒,最可惜的就是“餅”向你砸來,你卻閃過了。總有人覺得自己的“生不逢時”,98年的時候,可能還是個小娃娃,08年的時候,還不懂樓市是何物。但是你要知道,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前幾天北京大七環通車,大眾的聲音似乎沒有那麼整齊劃一。有歌頌北京正在向更好更快發展的、有高呼祖國更強大了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吐槽,七環大部分區域都在河北,上班進城,下班手機信號就變成了“河北移動”,你說搞笑不搞笑?不過你有沒有發現,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和當初98年諷刺在“農村”在買房子的人,講出來的都是一個調調?

真正睿智的人,早已經看清了局勢,抓緊時間在七環“上車”。之所以七環叫做“北京七環”,而不是叫做“河北七環”,總歸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往前推個幾十年,連北京都是河北的省會,大膽地猜測一下,未來河北劃入北京,也並非沒有可能。

而那些在北京堅信“努力大於選擇”的年輕人,迫於房租的壓力,越搬越遠,通勤時間從1個小時變成1個半小時再變成2個小時,晚上加班到深夜不捨得打車回家,在辦公室趴到天亮。辛苦嗎?辛苦。但是再在北京拼個十年二十年,你仍然是這個城市的outsider。因為一心啃樹皮,就錯過了大餅,一不小心,還被擠出了北京,想想就令人惋惜。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或許大多數人的困惑在於,北京已經發展成了超級城市,那麼城市還會繼續發展嗎?真的能發展到大七環嗎?這個問題很簡單,有發達城市的例子可以參考。以倫敦為例,為緩解倫敦嚴峻的住宅壓力,1903年,英國在倫敦以北56公里處的郊區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個田園城市式的衛星城萊奇沃斯,並於1920年在距離倫敦35公里處建設了第二座衛星城威爾溫田園城。

上世紀40年代,英國掀起了第二次衛星城建設的熱潮,先是制定了大倫敦規劃,將距離倫敦中心半徑48公里內劃分為城市內環、郊區環、綠帶環和鄉村外環4個同心圓區域帶,隨後,建設了8座衛星城,定位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內部平衡和獨立自足”,在興建居住性社區的基礎上優先將工業項目落到衛星城,以解決人口集聚後的就業問題。

不僅是倫敦,東京、巴黎、首爾皆採用了建設衛星城,來分擔首都居住、就業壓力的方式。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衛星城能夠享受和主城區相同的就業機會、社會福利,同時擁有更加優渥的居住體驗,在衛星城定居,未來或成為一種趨勢。

北京攤了三十年大餅,你卻依然在啃樹皮

北京七環全長940公里,其中850公里在河北境內。在很多地級市都沒有興建機場的今天,國家在河北的46個縣市區計劃新建通用機場。河北的諸多市縣,都是北京重點發展的衛星城,這毋容置疑。

你或許現在覺得七環離北京挺遠的,就像98年騎著自行車從三環到二環上班的年輕人,無法想象騎車到六環會累成什麼樣子。同樣現在開車從六環到三環上班的人,也不能理解10年20年後在七環坐直升班機去四環上班的樣子。但你想象不到,不代表社會就不會發展。

北京從來不缺努力拼搏的人,但是隻有眼光長遠、做事果斷的人,才能在這個城市分得一杯羹。每個時代都不缺機會,現在你面前的問題是,是否要在七環“先上車”呢?不用回答,歷史早已給了人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