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很多,30年前就有
01、80年代的“棉花糖”——發放很成功
80年代初,招收了一批中師生,在中考成績最好的一批初中生中招收師範生。考上了轉戶口,有正式工作,讀書還不要錢。那時候窮,能吃商品糧,能捧上鐵飯碗,能讀書不要錢,這樣的好事哪裡找?因而能考取師範成了大家共同的心願。
筆者就是當年的那一批人中的一員,當年以高於一中分數32分進入師範學校,同班的同學有一半以上中考成績比我還要好。那一批師範生出來工作後,撐起了基礎教育的一片天,到如今,很多人還是學校的頂樑柱。
得出受”有吃了糖”的結論,時間很長,是在一次次的想不通之後。80年代,當我們一個月得著幾十塊錢,而一般的工廠得著一百多時,我們不埋怨,因為人家是企業;九十年代初,當我們一個月一百塊時,人家郵電500多,我們不埋怨,因為人家人數少;新世紀初,當別的單位早就落實了住房公積金我們老師靠邊站時,我們還不埋怨,同樣人家單位有錢。但是當近些年大多數事業單位年終獎金幾萬,而老師還在邊上看時,我們內心不平,感覺教師隊伍就像後孃養的——不受待見。“男怕鑽錯行”,這是切切實實的體會。
那時的師範生,為了三年免費,為了鐵飯碗,為基礎教育的提高奉獻了幾十年,最終卻被遺忘在角落裡,感覺就像被騙,上當了。
02 當下的”免費師範生“”變成“”公費師範生”
1、為什麼要“免費”? 很明顯,不免費人家大學生就不願意讀師範院校,這側面說明什麼問題,毫於疑問,那就是教師工作沒有吸引力。
2、為什麼老師工作沒有吸引力? 教師工作有“四個最”,每天工作時間最長,工作事務最繁雜,職業發展”天花板”在事業單位最低,平均工資待遇在有編人員中最低。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不願當老師。
3、免費變成公費的變化及含義。“免費“”變”公費”,一字之差,換湯不換藥,主要的目的是,避免一種誤解——讀師範的的都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避免名義上不好聽。 免費師範生、公費師範生,側面證明了一個現實——很多人不願意當老師。
03 新一輪“棉花糖”開始發放,估計很難達到當年的效果。
一方面國家需要大批人當老師,一方面很多人不願當老師,因而想出了誘招。
筆者覺得,計劃想的挺好,但不實際,更不實用。讀書時“免學費、免住宿費”,條件相當優厚,但是有多少優秀大學生願意讀呢?各學校的公費師範生招生大多不太理想,只能一再降低標準才能滿額。
大學4年免收學費住宿費等,費用大約6萬塊錢左右。這個數字能夠吸引沒錢讀大學的貧困家庭孩子,但對於一般家庭就沒了吸引力,沒有父母願意用幾萬塊錢來束縛住自己發展的可能。現在的人都看的很清楚,讀書時給你免費條件,為的是到了參加工作再加倍“節約”回來。
有人說,原來要籤十年協議,現在只需要籤六年,先讀著過了工作六年再改變。那就上當了,工作了六年,你還能做什麼?你已經過了人生最適合冒險和選擇的年齡,還能指望30歲去當一個新手?估計你就一輩子陷在教育了。
04 教師問題的解決之道
1、免費公費的實施,源於節約理論。 現實中,因為教師隊伍過於龐大,由於很多地方財力有限,因而出現了一些“圖節省的做法”,比如“年老教師講學計劃”,一年花兩萬塊,少招一個老師,花兩萬塊就能做一個五萬塊老師的事。比如“公費師範生”,四年花六萬塊,換來一個一生的“節能型教師”,這賬算得很精。
2、解決教師青黃不接問題,不能免費,不能節約。倘若說八十年代誘騙有很多人上當的話,而今天,在防騙意識普遍增強的今天,再要誘騙估計難度會很大。
解決老師問題的根本之道,不是免費,不是節約,而是切切實實的增強教師獲得感、榮譽感和幸福感。
倘若教師真的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還需要免費嗎?還愁找不到好學生嗎?估計不免費學生多交錢都要搶著進來吧。
沒抓住重點的做法,都只能是隔靴搔癢,起不了大作用,最終只能是耽誤了事業,浪費了時間,留下了笑話。大家說呢?
我是【文軒閣】專注教育,致力公平,歡迎關注!
閱讀更多 文軒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