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免费”变“公费”,公费师范生,是不是新的“棉花糖”?

棉花糖很多,30年前就有

01、80年代的“棉花糖”——发放很成功

80年代初,招收了一批中师生,在中考成绩最好的一批初中生中招收师范生。考上了转户口,有正式工作,读书还不要钱。那时候穷,能吃商品粮,能捧上铁饭碗,能读书不要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因而能考取师范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笔者就是当年的那一批人中的一员,当年以高于一中分数32分进入师范学校,同班的同学有一半以上中考成绩比我还要好。那一批师范生出来工作后,撑起了基础教育的一片天,到如今,很多人还是学校的顶梁柱。

得出受”有吃了糖”的结论,时间很长,是在一次次的想不通之后。80年代,当我们一个月得着几十块钱,而一般的工厂得着一百多时,我们不埋怨,因为人家是企业;九十年代初,当我们一个月一百块时,人家邮电500多,我们不埋怨,因为人家人数少;新世纪初,当别的单位早就落实了住房公积金我们老师靠边站时,我们还不埋怨,同样人家单位有钱。但是当近些年大多数事业单位年终奖金几万,而老师还在边上看时,我们内心不平,感觉教师队伍就像后娘养的——不受待见。“男怕钻错行”,这是切切实实的体会。

那时的师范生,为了三年免费,为了铁饭碗,为基础教育的提高奉献了几十年,最终却被遗忘在角落里,感觉就像被骗,上当了。

“免费”变“公费”,公费师范生,是不是新的“棉花糖”?


02 当下的”免费师范生“”变成“”公费师范生”

1、为什么要“免费”? 很明显,不免费人家大学生就不愿意读师范院校,这侧面说明什么问题,毫于疑问,那就是教师工作没有吸引力。

2、为什么老师工作没有吸引力? 教师工作有“四个最”,每天工作时间最长,工作事务最繁杂,职业发展”天花板”在事业单位最低,平均工资待遇在有编人员中最低。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不愿当老师。

3、免费变成公费的变化及含义。“免费“”变”公费”,一字之差,换汤不换药,主要的目的是,避免一种误解——读师范的的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避免名义上不好听。 免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侧面证明了一个现实——很多人不愿意当老师。

“免费”变“公费”,公费师范生,是不是新的“棉花糖”?


03 新一轮“棉花糖”开始发放,估计很难达到当年的效果。

一方面国家需要大批人当老师,一方面很多人不愿当老师,因而想出了诱招。

笔者觉得,计划想的挺好,但不实际,更不实用。读书时“免学费、免住宿费”,条件相当优厚,但是有多少优秀大学生愿意读呢?各学校的公费师范生招生大多不太理想,只能一再降低标准才能满额。

大学4年免收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大约6万块钱左右。这个数字能够吸引没钱读大学的贫困家庭孩子,但对于一般家庭就没了吸引力,没有父母愿意用几万块钱来束缚住自己发展的可能。现在的人都看的很清楚,读书时给你免费条件,为的是到了参加工作再加倍“节约”回来。

有人说,原来要签十年协议,现在只需要签六年,先读着过了工作六年再改变。那就上当了,工作了六年,你还能做什么?你已经过了人生最适合冒险和选择的年龄,还能指望30岁去当一个新手?估计你就一辈子陷在教育了。

“免费”变“公费”,公费师范生,是不是新的“棉花糖”?

04 教师问题的解决之道

1、免费公费的实施,源于节约理论。 现实中,因为教师队伍过于庞大,由于很多地方财力有限,因而出现了一些“图节省的做法”,比如“年老教师讲学计划”,一年花两万块,少招一个老师,花两万块就能做一个五万块老师的事。比如“公费师范生”,四年花六万块,换来一个一生的“节能型教师”,这账算得很精。

2、解决教师青黄不接问题,不能免费,不能节约。倘若说八十年代诱骗有很多人上当的话,而今天,在防骗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再要诱骗估计难度会很大。

解决老师问题的根本之道,不是免费,不是节约,而是切切实实的增强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倘若教师真的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还需要免费吗?还愁找不到好学生吗?估计不免费学生多交钱都要抢着进来吧。

没抓住重点的做法,都只能是隔靴搔痒,起不了大作用,最终只能是耽误了事业,浪费了时间,留下了笑话。大家说呢?

我是【文轩阁】专注教育,致力公平,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