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我是一位1946年2月出生在江蘇蘇州的“邳州人”,名叫葛文傑。1964年8月,我畢業於徐州農機校,被分配到邳州參加工作,先後就職於邳縣鐵富拖拉機站、李圩拖拉機站、邳縣農機修造廠、邳縣電機廠、邳縣電扇廠、邳州健身器材廠等單位,主要從事農機維修、零件製造、電機制造、電扇製造、健身器材製造等工作,為了邳州的發展,我幾十年如一日,直到2006年才告別了熱愛的崗位,光榮退休。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歲月如梭,一轉眼我來邳已經40多年了,沒有什麼“功勞”,至多有點“苦勞”罷了。回顧我的工作生涯,雖然先後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生產標兵”、“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但最讓我刻骨銘心的,還是組織批准我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這對我來說是最高榮譽。下面,我來說說我的工作和生活經歷。

少年立志,夢想報國離家園

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出生在蘇州的一個大家庭,有六個兄弟姐妹,家庭境況非常艱苦。因為我排行老大,所以從小就養成了主動承擔家庭責任的擔當意識,努力為弟弟、妹妹做好孝敬父母的表率。在盡心盡力照顧好他們的同時,我始終嚴格要求自己,生活和學習上從不讓父母操心。

1962年,我剛好年滿16歲,心中充滿了激情和夢想。記得那時我剛剛初中畢業就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當時,經過蘇州團市委的認真研究,最終決定動員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到蘇北工作,支持蘇北發展。我看到通知後,覺得這不僅能夠幫助父母分擔家庭壓力,更是我實現夢想、報效國家的有效途徑,這等良機,不容錯過!於是我滿懷熱情加入了這一隊伍。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就這樣,我和同事們揹著沉重的行李,坐火車、轉汽車,千里迢迢,一路奔波,終於來到了連雲港東辛農場,路途曲折坎坷,信念堅定不移。我那時很年輕,初出茅廬,但拮据的家境成了我成長的財富,讓我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新的環境並沒有給我造成阻礙,每天我都會和大家一起,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繁重的農活中去,以苦為樂,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雖然艱苦,但內心卻非常滿足。日子在平淡而充實中悄然度過。三個月後的一天,領導把我推薦到徐州農機校學習,當時的場景我記憶猶新:“得知這一喜訊,我心潮澎湃,突然覺得人生有了目標,來到蘇北工作是最正確的選擇,內心充滿了感激,更多的是對即將開始美好學習生活的憧憬,我暗下決心,一定不會辜負領導和家人的期望,努力學習,爭取早日實現報效祖國的願望。”

“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此時此刻,我立志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來到徐州農機校後,我參加了速成班,主要學習農業機械專業。所謂速成班,就是把本該三學年的知識整合壓縮,僅用一年就全部學完。因此,這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生活緊張而充實,在接受大量新知識的同時,我還認真複習、努力實踐,做到學以致用,爭取儘快掌握所學知識,漸漸地我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憑著對機械知識的渴求和反覆實踐,我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很快,一年緊張而充實的學習生活結束了,我也成熟了許多,但是懂得越多,越覺得責任重大!我期待著學校能給我安排到生產一線,那裡才是我的人生舞臺。

不忘初心,兢兢業業幾十年

如我所願,1964年7月,我來到了第二故鄉——邳縣。在這裡,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鐵富拖拉機站從事拖拉機修理、保養和駕駛。我原以為要許久才能適應邳縣這陌生的環境,但來到鐵富拖拉機站後,卻驚喜地發現,這裡九成以上的工作人員竟然是來自南方的年輕人,甚至有很多蘇州老鄉。我當時高興極了,萬萬沒想到在這裡還能聽到熟悉的鄉音,見到熟悉的面孔,對於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滿足和激動的禮物了!這瞬間讓我找到了“家”的感覺,開始對邳縣有了歸屬感。同時,我很榮幸能和大家一起學習、生活、工作,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1965年,我走上崗位剛剛一年,因工作需要,上級把我調到李圩拖拉機站繼續工作。那時候,站裡條件很艱苦,大夥兒擠在一間大宿舍內,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閒暇之餘,大夥兒一起唱歌,共同聯歡,精神生活輕鬆愉快,也就不覺得生活艱辛苦澀了。當時的李圩拖拉機站約有上百位同志,大學生、中專生比比皆是,我才19歲,是當時年齡最小的成員,又是初中文化,無論是學歷還是閱歷,都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而是要以此為動力,奮力朝著更高的目標攀登。所以,每當遇到技術難題,我都會積極向大家請教,以期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快學習更多知識,縮小與同事們的差距。

對於機械知識我向來求知若渴,這裡的上百位“老師”,每天都不厭其煩,耐心地為我排憂解難,我不能辜負了他們的良苦用心,為此我更加努力著、拼搏著。為了檢驗自己,我報名參加了拖拉機駕駛證考試,並且以優異成績拿到了全站第一個拖拉機駕駛證,想來當不負眾望。生活在這樣溫馨和睦的大家庭裡,我的歸屬感越發強烈了。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這樣的快樂生活一直持續到1970年年底,隨著拖拉機站的解散,大夥兒也各奔東西,工作進行了重新分配。有的人選擇當一名人民教師,去從事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有的人選擇進入工廠生產辦公室,去從事生產管理工作;有的人選擇進入政府部門,從事文件收發、打字等工作……我對機械比較喜愛,喜歡學習研究這方面的知識,只有留下來才能不斷學習新知識、開發新產品,才能更好地實現我的理想和價值。後來我放棄了眾多待遇優厚的工作,毅然留了下來。

1971年春天,那年我25歲,被分配到邳縣農機修造廠擔任生產車間主任,主要從事車間管理工作。由於對機械行業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工作經驗,我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崗位,並且制定了新的工作計劃,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1972年,縣委研究決定,從農機廠中抽調部分人員,組建邳縣電機廠。我有幸調任電機廠生產科科長,主要從事車間管理、技術指導等工作。在這期間,按照領導安排,我領頭研發水力發電機、電影放映機發電機。接到這一任務後,我立刻開始計劃、部署工作。當時條件、設備比較落後,雖然縣裡有一個簡陋的圖書館,但是缺少涉及機械專業的相關圖書和資料。既沒有理論支撐,更沒有經驗可供借鑑,這無疑給研發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困難。我帶領同志們本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再次勇擔大任,不斷挑戰困難,想盡一切辦法攻克技術難題。沒有理論基礎,就率隊專程前往生產規模更大、技術水平更高的淮陰電機廠,系統學習理論知識,深入車間和工人交流經驗,短短几天,收穫頗豐。通過學習,我們更加堅定了完成電機研發任務的信心。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回到邳縣電機廠後,我代表大家向領導彙報了學習成果,並表明我們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同時也提出研發工作中需要一臺舊電機以供研究的請求。領導對我們此次的學習成果給予了肯定和表揚,全力支持我們的研發工作。通過研究舊電機,不斷探索、研發、試驗,不久,新電機終於研發成功並且投入生產。我也因此受到了表彰,被提拔為邳縣電機廠生產辦公室主任。

後來,徐州地區計劃經濟控制趨緊,原材料供應更加嚴格,導致邳縣電機廠電機生產量減少,工廠效益大大降低。1975年,廠領導積極尋求工廠生存渠道。經縣領導批准,邳縣電機廠由原來的生產民用電機升級為生產軍工電機。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廠裡研究決定擴大生產規模,員工從100多人擴大到1000多人。當領導拿出軍用電機的設計圖紙時,在場的同志全都一臉茫然、無從下手。我主動請纓,要求牽頭研發新機械,這一舉動讓領導和同事們對他更加刮目相看。經過研究,我終於明白了這是軍用直流電機的設計圖。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這款軍用直流電機被廣泛應用於轟炸機、潛水艇等軍事裝備,對增強我國國防力量意義重大。艱鉅的任務、嚴格的要求不斷強化我們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作為負責人我必須化壓力為動力,保證以飽滿的激情、高漲的鬥志帶領技術人員迅速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中,不久便傳出了研發成功的喜訊。為了測試電機的性能,確保電機正常運轉,經領導批准,我率隊攜帶剛研發的電機,來到西安閻良飛機制造廠進行最後的安裝、試驗。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轟炸機,我做夢都沒想到我生產的電機能應用到祖國的戰機上。坐在轟炸機的駕駛艙裡,我從沒有這麼認真地檢驗電機的各項性能,在最終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後,我內心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此時此刻,揮灑的汗水,熬煉的心血,生產過程中的一切困苦都顯得微不足道了。每次憶及這段鐫心銘骨的歷史,我就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回到邳縣後,縣領導專程來到電機廠對參與研發的同志進行表彰,並給予了獎勵。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施經濟體制改革,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為了適應更廣闊的市場,廠裡決定自主研製電扇。當時,我們起早貪黑,一心一意幹工作,平時大家互相交流工作和學習經驗,因此電風扇和吊扇的質量也就越來越好,在周邊縣區遙遙領先!那時候我們電機廠產的電風扇在徐州地區是婦孺皆知,甚至很多外地的商家,開著汽車,千里迢迢前來批發購買。每天大大小小的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有時一天的銷售額高達數十萬!廠裡效益好了,我作為生產辦公室主任,不能安於現狀、享受生活,帶頭致力於新產品——健身器材的研發。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各地的電扇廠如雨後春筍,迅速搶佔了大量市場,邳縣電機廠電扇業產值迅速下滑,又面臨著產業轉型、研發新產品的艱難時期。得知健身器材近期銷量可觀、前景廣闊這一情況後,領導立即召開專項會議,深入研究並做出慎重決定,在繼續生產電扇的同時,加大健身器材的生產力度,由我擔任這項工作的責任人。

1990年,我調任邳縣農機廠廠長。上任不久我發現漸漸偏離了人生軌跡。比起做廠長,我更願意回到生產一線擔任車間主任。廠長負責廠裡的全面工作,事情很多、很雜,我被事務纏身,花在機械研究上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漸漸違背了我的初心,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廠長一職肯定有比我更合適的人,我不能拖累了大家,機會應該讓給其他同志。

就這樣,我先後又在邳縣機械公司、邳縣橡膠廠、邳州健身器材廠工作,直到2006年正式退休。

兒孫滿堂,幸福美滿度晚年

在第二故鄉奮鬥了幾十年,我不僅成就事業,而且收穫了甜蜜的愛情、濃濃的親情和珍貴的友情,這也正是我紮根邳州、奉獻邳州的基礎和動力。

老蘇州人心中的邳州


我在邳縣電機廠當生產辦公室主任的時候,結識了老伴陳秀美,當時她只是我領導下的一位普通職工。老伴是徐州人,性格開朗、待人熱誠,而且工作特別認真,能吃苦耐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74年,我28歲老伴26歲,我們在廠裡分配的簡陋房子裡舉辦了簡單而隆重的婚禮,雙方親友相聚一堂,共同給予了我們最美好的祝願。得到了愛人的全力支持和大家的美好祝福,我更加堅定了留在邳縣奉獻一生的信念。

現如今,我每天最開心的就是和孫子孫女在一起,陪孫女一起畫畫,一起遊戲;帶著小孫子到廣場上散散步,聽聽小曲兒,享受天倫之樂。每年我都會領著全家回到蘇州老家探親,他們看到我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都為我感到高興。

年輕時,雖千萬裡,我只身來到艱苦生活中磨礪,面對苦難,戰勝苦難;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只為不負當年的理想。現如今,歲月無情人有情,邳州早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我願在這裡笑看風雲,安度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