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你活得焦慮,是因為“偏執”


做諮詢時間越久,接觸心理學越久,就越來越理解了“順其自然”這個詞的意義。

以前,年少時特別討厭這個詞。

覺得“順其自然”就是一種還沒奮鬥過的舉手投降,就是一個還沒努力過就猥瑣逃避的藉口。

但現在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誤解了這個詞的意思。

順其自然,其實是在說,生而為人的我們,請不要那麼驕傲。

不要驕傲到,以為自己可以操控所有的事情,以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達成目標,就能得償所願。

不要以為,之所以還沒有實現,也許只是努力的方法不對,或者時機未到。


很多人的痛苦,都源於這樣一種“天然的驕傲”。

2


心理學在精神分析裡,將這種天然的驕傲,叫做“全能自戀”,叫做“嬰兒的無所不能感”。

在心理學家克萊因提出的思想裡,這種天然的驕傲,是一種“偏執”。


這不是我們常說的,偏執型性格。而是指人的一種內在人格狀態的偏執。

簡單的說,可以這樣理解——

一個嬰兒,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我還沒哭,媽媽就自動來餵奶了,送上了自己的乳房,於是我是可以操控這世界的,我是無所不能的,因此我體驗到,我是一個百分百的好嬰兒,媽媽也是一個百分百的好媽媽。

不得不說,這是嬰兒的“偏執幻想”。

大家看到,這種幻想和“人類天然的驕傲”有多麼相像嗎?

起初,我們離開媽媽的懷抱,在這個陌生世界初來乍到,我們靠著這個偏執的無所不能的幻想感活下來。

但是,我們卻不能僅僅靠著這個幻想,活下去。

因為幻想會被現實,擊破。

或早或晚。


你活得焦慮,是因為“偏執”



人活著,掌控感可以說是第一要素。

如果對於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此刻擁有什麼,我明天怎樣,完全不清楚,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怎麼活。

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控,

要確定我是誰,

我和世界的關係,

我位置,

我是被一些人愛,

我是否被一些人恨,

我可以做什麼,

我做得到什麼,

我的明天如何

……

但是,嬰兒般的偏執幻想,不只是掌控當下,而是要掌控全部。掌控未知。

為什麼嬰兒的偏執幻想必須是無所不能,是掌控所有呢?

因為嬰兒的思維是偏執的,而不是整合的。

“在我要求的事情上,一定要這樣!”——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如果不是完全按我所想的被我所掌控,那麼嬰兒馬上就會陷入失控感中。

要麼,偏執地覺得我是一個全能的嬰兒,我是一個一百分的寶寶,我有一個完美的好媽媽;

要麼,就跌入另一端,我是一個極度糟糕的存在,一個被人拋棄的孩子,我有一個壞媽媽。

所以當一個人體驗到一種“事情和我所想要控制的不一樣,完全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感覺時,如果這個人隨之體驗到了一種失控感、強烈的自我否定、極度的憤怒感,那麼可以說,他的心智程度,仍然是嬰兒般的。

在很多事情上,都覺得必須要這樣,非這樣不可,

覺得我設定了目標,就必須要達成,接受不了無法完成的結局,

覺得我只要看重的事情,就一定要達到我預設的標準,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有很多的控制,

不能允許差異也不想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特異性,

容許度很低的人,

總是要去控制的人,

——都是“驕傲的人類”,都是活在“嬰兒般無所不能掌控感”裡的人。

而這種驕傲,其實是一個人的心智化程度,還停留在嬰兒的狀態裡的寫照。

「說明一下,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心智慢慢向前發展成熟的道路上,而且人格是多面的,有的人是一部分人格成熟了,但是人格中還有一部分卻很“嬰兒化”」


你活得焦慮,是因為“偏執”

3

我不是說,這樣不好。

其實一個人如果一直都能活在“我無所不能”的偏執幻想裡,想來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就他本人而言。

而且,那些對於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掌控得很好的人,常常被人當做偶像——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很多自信、有目標,說一不二、堅持自我有主見和要求的人,那些所謂的人生贏家,他們讓人羨慕和欽佩。

但是,生活的真相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就算不是八九,至少也是二三,

就算是你看到的人生贏家,就算是馬雲、馬化騰,也一定有不如意的事情。

只要你是一個人,那麼就一定有你在意的事情,不如你所願,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即使你努力去控制還是改變不了結局的。

如果自我的核心建立在“我無所不能”“我如果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這樣的信念基礎上,

當現實擊破了幻想,當你努力了也無法力挽狂瀾,也掌控不了結果和關係中的他人的時候,

你就可能會自我瓦解,陷入崩潰。

好像一堆碎片,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粘起來,不知道以怎樣的狀態和相信去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活得焦慮,是因為“偏執”



這是危險的。這就是過分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的代價。

而如果偏執的幻想崩塌,也許你那嬰兒般的自我,根本受不起,現實真相不由分說的撲面而來。

如果我們控制不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很可能是憤怒。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和他溝通,他都完全不改變,一直這樣傷害我?!”

“為什麼我的父母一點也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我的領導顛倒黑白,明明我沒錯還說我錯了?!”

“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辦法達到那個小目標?!”


這些都是掌控感被打破後的憤怒。

當一個人發現我努力了也改變不了現實,我不再是無所不能的時候,如果他的心智,其實還停留在嬰兒般的階段裡,那麼他當然就會出現,嬰兒般抓狂的憤怒。

好像我們看到的嬰幼兒的發火:砸東西、頭撞牆、咬人、在地上滾來滾去拳打腳踢、嘶吼、爆哭。

其實,一個偏執幻想被打破的成年人的憤怒,大抵強度也是這樣的。

可是,憤怒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靠發火改變這個世界,

這個人也許就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迷茫,甚至抑鬱。

  • 有的人,因此陷入了長久的低谷,一蹶不振,開始與“不受控的世界”為敵。
  • 有的人,則因此走上了另一條自我成長的道路——接受生活的真實,放下天然的驕傲,開始去接受,自己不是什麼都可以做到,都可以掌控,開始認真面對,不在控制之內的無常人生。

人格成長最完美的狀態是,嬰兒在心理功能足夠好的,接納的媽媽的懷抱裡,完成內心的成長,可以接受不完美,慢慢去鍛鍊自己,於是可以接受失去控制的挫敗,於是可以接受一個事情既有好的,也有壞的一面。

於是接受自己不是一個完美嬰兒,媽媽不是一個完美媽媽,但仍然有著深深的存在感,仍然有著深深的安全感,仍然深深地喜歡這個不完美的自己。

然而,這個所謂的完美狀態其實也是一種理想化罷了。

絕大多數人,都是慢慢在後來,在生活裡,在挫敗和失控中,去重新發展自己的心智,從嬰兒化的偏執向前發展。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挫敗,失控,痛苦的確富有重要的人生意義。

從偏執走向整合去完成人格成長的契機,往往出現在這種現實擊破了一個人無所不能的掌控感的時候。


你活得焦慮,是因為“偏執”



4

變得不那麼驕傲,不那麼偏執,會讓我們活得平靜,

會讓我們能夠去接納,當下的這個“做不到的掌控不了全部的自己”。

我遇到的一個來訪者,她說,她從小就是第一名,小學,初中,高中,可是到了大學,突然就崩潰了,找不到自己了。

工作後,這種情況變得更糟糕。

“我發現大家不只是比工作成績,還比外貌,男朋友,家世”

“我就是總想贏別人,可是我總感覺到自己被人排擠。我特別痛苦,特別自卑”。

她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痛苦,自責。她雖然一直很努力,可是離她所夢想的全部人眼中的第一名,卻越來越遠。每一天,她都夢想成為優異的自己,可是現實中,每一天她都覺得自己無比差勁。

如果不是絕對好,全然好,就看不到好的部分。

我說,“你的世界裡沒有中間狀態,只有第一名和最差”。

“如果拿不到一百分,你就是零分了。”

“你可以允許自己在群體裡,是一箇中間狀態嗎?甚至有的領域,是一個比較差的位置嗎?”

總是第一,就是她的偏執幻想,

總要贏別人,就是她的“天然的驕傲”。

如果她對於世界的掌控感要體現在和別人比必須要勝出的基礎上,那麼她一定會最終體驗到掌控感的碎裂。


你活得焦慮,是因為“偏執”


很多人都是如此。只不過每個人特別要去掌控的點,特別不能放手的點,不同罷了。

有的人,對婚姻的掌控是,一定要幸福的過完此生,

有的人,對工作的掌控是,一定要越來越有進步,

有的人,對家人的掌控是,一定要幸福平安不可以有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

這樣去期待,並沒有問題。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有一種,承擔住事情在掌控之外的內心能力,一種自我功能的彈性。

即使願望碎了,自己也不會碎掉。

即使完美的部分損壞了,自己也不會完全否定自己。

“因為真實的世界,是越來越廣闊和複雜的,不像我們兒時,看到的視角那麼單一,所處的環境也非常簡單”。

從什麼都簡單,都能做到,到什麼都變得複雜,涉及到人和事各種因素越來越多,願望越來越多,

我們就必須要接受,越來越多的事情,

不順利,不如預期,沒有結果。

這是很自然而然的。

很多人的痛苦在於,

在掌控不了的事情面前,力挽狂瀾,像只無頭蒼蠅一樣到處轉,做一切的努力;或像燈蛾一樣,甚至為了達到目的去撲火燃盡自己,

然而他們如此痛苦和煎熬,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付出艱鉅代價,卻死死不肯投降,不肯放手,究竟是為了什麼?

因為他們沒有學會,一個重要的關於掌控的法則,

掌控的意義不在於無所不能,

而在於去掌控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在不能掌控的部分,懂得放手。

接受生活中既有可掌控的事情,也有掌控不了的事情,

在0和100之間,找到越來越多中間的地帶,接受好壞愛恨的交纏,就是成熟了。

方法論

1.劃出一個框,在框裡尋求掌控感的滿足

人不能完全沒有掌控感,所以框越小越好。

越小,你的掌控感越容易得到滿足。

“今天晚上,我打算燒紅燒魚,炒個小白菜,再做個菠菜豬肝湯”如果框這麼小,那麼你一定很容易獲得掌控感——是的,聰明的你已經看出來,這就是活在當下了。

2. 劃出自己和別人的邊界

如果不畫這條線,你對自己的掌控,就一定會涉及到與你邊界不清的他人。

我喜歡這個,你也要喜歡;我覺得這是對的,你也要覺得這是對的,這種未分化的錯覺,會讓你的一切掌控都變得很艱難。

你不得不花大把精力去控制,還要被控制不了的別人搞得很無力。

3. 順其自然

小到今晚打算做紅燒魚,在菜市場卻沒買到魚,大到婚姻、子女、生死。

深切地認識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結局不由自己控制。

事情如何來,便如何接受,去做想做的一切,但不再被未知的結果控制。

是為順其自然。

來源:公眾號 周小寬 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心靈陪伴者,讓心理學照進你的現實,關懷心靈就從今天做起。

下載暖心理app,陪你走出抑鬱焦慮人生的困惑,這裡都有答案。溫柔成長,你就是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