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這幾年,國民收入增長,消費逐步升級,旅遊行業也因此成為熱點,眾多互聯網平臺在此掘金。OTA行業因此誕生了攜程、飛豬、同程藝龍、途牛等知名企業。同時,依託旅遊這一天然消費場景,各家OTA平臺還相繼推出了信貸、保險等金融服務。


不過,市場變化、戰略導向等原因,各家平臺業績持續分化:上市OTA平臺發佈的2019年三季報顯示,攜程與同程藝龍營業收入和淨利都實現了增長,但途牛卻營收增加、淨虧損擴大。而整個2019年,途牛都深陷虧損的泥淖。同時,在各OTA發力的金融業務上,途牛三季度相關收入也大幅下滑。


作為OTA領域曾經的佼佼者,途牛2006年打著“休閒旅遊”概念誕生,2014年成為第四家在美上市OTA 平臺,被歸為OTA“第一梯隊”。但盛名之下,卻是途牛常年虧損的窘境:僅2018年三季度實現盈利,上市至今虧損額超過數十億元。而被途牛視為重點業務的金融業務,收入下滑背後,是途牛仍在旅遊產品內隱晦售賣保險。信貸業務上,用戶頻繁投訴退單難、催收等問題。


旅遊不成:虧損頹勢難改 落後於攜程、同程


如果給2019年的途牛下一個關鍵詞,那恐怕也是“虧損”二字。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2019年第三季度,途牛淨虧損為1260萬元,2018年同期淨利潤為2800萬元;第二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1.6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淨虧損960萬元,淨虧損翻倍;第一季度,淨虧損為1.48億元,而上年同期淨虧損7160萬元,虧損幅度擴大超一倍。


也就是說,2019年前三個季度,途牛累計虧損已超過3億元。


這還不是途牛頹勢的全部。2014年上市以來,其便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據智通財經統計,歸母淨利潤方面,途牛除2018年三季度實現3102萬元盈利外,其餘季度均處於虧損狀態。據可統計數據,2013年至2019年近7年時間內,途牛淨利潤已累計虧損57.31億元人民幣,歸母淨利潤累計虧損57.07億元人民幣。


從財報上看,途牛三季度出現虧損,主要原因是收入成本暴增。今年第三季度,途牛的營業成本為4.72億元,同比增長27.0%;運營費用4.373億元,同比增長10.7%;管理費用為1.385億元,同比增長12.6%; 銷售與市場營銷費用2.4億元,同比增長14.5%,公司稱主要由於線下零售店擴張導致相關費用增加。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在解釋業績下滑的原因的時候,途牛CFO辛怡表示,主要是因為經濟放緩導致旅遊收入預期下降,一些主要目的地如中東、非洲、毛里求斯以及郵輪旅遊,中國遊客繼續出現負增長,上述項目往往具有較高客單價。另外,由於外部因素以及重點金融服務收入出現下降所致。


對於途牛來說,好消息是淨收入增加:三季度實現淨收入為5.5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1.7%。2019年前兩季度,該數據都處於同比下滑狀態。一季度途牛淨收入為4.569億元,較2018年同期下降4.9%;二季度淨收入為5.203億元,同比下降0.9%


但好景也不長:途牛預計,四季度淨收入為4.38億元至4.62億元,同比下降2%至7%。


進一步對比同行三季度的表現,可以進一步看出途牛的窘境:而第三季度,攜程與同程藝龍淨利潤均呈現出增長。其中,攜程淨利潤7.93億元,2018年同期淨虧損11億元;同程藝龍經調整淨利為4.19億元,同比增長33.2%。攜程三季度收入為105億元,同比增長12%;同程藝龍營收20.62億元,同比增長22.3%。


易觀數據發佈《2019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年度綜合分析》也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廠商份額的前三名分別為攜程、去哪兒、飛豬,途牛暫列第四位。


金融不就:仍隱晦兜售保險 分期退單後仍需還款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旅遊作為天然的消費場景,金融業務蘊含了巨大機遇。在此背景下,途牛跟攜程、同城藝龍一樣,也打出了金融旗號。2015年,途牛就提出 “旅遊+金融”的佈局。2016年,途牛拆分為旅遊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兩大板塊。因此,途牛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打包旅遊產品收入、金融服務收入、其他收入等。


不過,被途牛給予厚望的“另一條腿”——金融業務,卻直接導致了三季度收入下滑和淨利潤虧損。途牛2019年第三季度,其他收入為1.054億元人民幣(合1470萬美元),較2018年同期下降19.2%,而這一下降主要源於金融服務收入和保險服務費收入的下降。而從上文途牛CFO的回應中我們看出,重點金融和保險等收入的下滑,也是公司虧損的誘因。


實際上,目前途牛已經拿下了基金銷售、保險經紀、商業保理、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等金融牌照,並組建了途牛金服,上線了理財、消費金融、保險、企業金融等業務。但目前來看,途牛的金融之路走得不太順利。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從保險業務上看,途牛依託保險經紀牌照,上線了保險頻道,覆蓋了旅遊險、健康險、意外險、財產險、人壽保險。官網顯示,其合作機構有中國平安、中國太平、新華保險、安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人保財險、陽光保險、日本財產保險等等。


但除了單獨售賣保險,途牛曾還與其他OTA平臺一樣,熱衷於旅遊產品中搭售保險產品,並被監管點名。今年10月1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下稱“市消協”)發佈互聯網消費捆綁搭售問題調查結果,途牛旅遊、馬蜂窩旅遊等5家平臺均被發現有捆綁搭售問題,主要問題集中於相關平臺涉嫌誤導消費者在購買飛機票、景點門票時,購買保險、酒店券等搭售項目。


一個多月後的今天,團團君12月2日下午17:30分試圖在途牛旅遊下單一款出境遊產品,發現直接搭售保險的行為已經消失,但讓客戶購買保險的方式變得更為“隱晦”。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下單頁面的保險信息用紅色加粗字體顯示,“旅途有風險,超80%用戶配備專屬保險。如放棄,視為自行承擔風險!” 。而在點擊“接受”按鈕之後,全部字體變為綠色,顯示“途牛保險為您的旅行保駕護航”,價格則從6858元到了7058元。取消保險選項,則再次回到紅色頁面。


金融科技專欄作家肥皂表示,途牛上述行為,確實存在一定的“強制”購買保險行為。最為重要的第一點,如果消費者不去購買保險,那麼就讓消費者自行承擔風險。並且,消費者無條件的選擇該保險。這樣做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這就如同,去餐館吃飯,不買筷子不讓吃是一個道理。”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則表示,“這種的話算是提醒,算是誘導去購買這種保險,但不能說強行綁定”。


而北京市消協通報中,也提到了這類“隱晦”的現象,稱近半被調查者認為《電子商務法》實施後捆綁搭售依然存在,但比以前更隱蔽了。本次體驗調查中,少數企業雖然設置了可供選擇或取消選項,仍通過模糊選項、模糊語言等方式誤導消費者購買其捆綁搭售的商品或服務。



除了保險業務,途牛的重點金融業務還有分期旅遊——首付出發,現金貸產品——路上花,提供方為南京市開匯互聯網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及廣州市開匯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但這兩個產品也屢次受到消費者投訴。


在21CN聚投訴上,有多位用戶投訴“途牛首付出發”催收問題,如態度惡劣、違規聯繫通訊錄、上門威脅。例如,11月21日,夏女士投訴稱“途牛首付催收 態度惡劣一直騷擾 逾期利息也加了已被 要求客服停止騷擾”。


另外,還有用戶投訴首發出發取消訂單後,仍舊收取服務費。4月24日,唐發投訴稱,定了團後取消,首付300多,用了3800額度,退款2800元,取消訂單之後賣保險可以賠付700多。但一週後,退款完成,該客戶仍需還款1600多元。


三季報透露途牛“窘境”:旅遊不成 金融不就


金融觀察團發現,用戶之所以無法退單,源於途牛首付出發的 “霸王條款”,要求用戶不得單方面違約。首付出發“消費信貸業務服務協議”第六條“協議變更、解除和權利義務的轉讓”的相關條款指出,“本協議生效後,除本協議另有約定外,用戶不得要求單方擅自變更或解除本協議。開匯有權基於業務風險、自身經營狀況考慮,隨時宣佈中斷、提前中止、終止本協議或其任何部分,並要求用戶在指定期限內支付全部本協議項下到期及未到期應付款項,包括但不限於本金、服務費、逾期違約金等。”


不過,即便是出現了“另有約定的外”這條內容,還存在用戶稱途牛承諾可以退,但仍舊沒退的案例。11月6日,褚女士投訴稱,“11月5日在途牛app預訂了8號-12號的上海寰星酒店豪華雙床房一間,付款時發現可以首付出發分期付,於是用首付出發下單成功,但是由於工作原因無法如期前往,故於今天中午12點左右取消訂單,但需要今日還款304.92元分期服務費,下單時並沒有提示取消訂單會產生服務費,而且預訂須知明確說明在相應時間內取消或更改預訂,途牛不收取任何費用!


那麼,在監管趨嚴、頻遭投訴下,途牛金融的前景幾何?對此,肥皂指出,對於途牛這類OTA平臺來講,通過自己的場景或者自己的主營業務獲取了大量的流量,開展金融業務順理成章。不過,OTA很多不具備金融牌照,面臨監管風險;二來也不具備相應的專業人員。依靠流量帶來的用戶,是能帶來利潤,也會帶來監管和業務本身的風險反噬。


在主營業務虧損,金融業務下滑的情況下,途牛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金融觀察團將持續關注。


*聲明: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