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理解汉武帝通西域的战略价值?

邵世敏


汉武帝通西域早先的计划是为了封锁匈奴的经济命脉。过程到底如何,图文呈上。

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史料记载了一个并不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根据《汉书》的记载,匈奴本是夏朝后裔,因战乱而逃奔北方草原。经过两周和春秋时期的发展,逐渐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匈奴族。到了战国中后期,中原诸侯与游牧阴山北部的匈奴仅有零星的接触,因为他们之间隔绝着诸如义渠戎国、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秦惠文王时期和赵武灵王时期,凭借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军事成就,秦、赵两国先后袭破陕北的义渠戎国和游牧阴山地区的楼烦和林胡。自此,中原诸侯开始直接与匈奴接壤,匈奴遂开始为祸北方。虽然秦、赵两国构筑了长城,但依旧难以抵挡匈奴的进犯。赵孝成王时和秦始皇时期,中原地区先后两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中原多步卒且匈奴盘踞的肯特山与阴山隔绝沙漠,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华夏军队将匈奴彻底消灭的战略实施,故凭借骑兵优势顺利逃遁的匈奴人往往会在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这种草原民族的先天优势也成了后世中原王朝十分头疼的军事难题。

到了公元前129年,凭借西汉四代先王积累的殷实财富,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展开反击。此时,张骞带回的丰富地理知识让汉武帝在顺利将匈奴驱逐出阴山河套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战略构想:经营西域,以断匈奴右臂。简而言之,实施这种战略的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掐断匈奴的经济来源,让匈奴自困衰亡。和鲜卑等少数民族一样,匈奴所依赖的草原经济是建立在粗放且高度流动性的游牧生活方式上,故而其财富无法有效地加以集中和储存。牲畜们虽能得到细心照料,但还是会不时地死亡。故而,匈奴需要从外界获得补贴。对他们来说:中原是第一大供养区,西域则是第二大供养区。但是,若切断匈奴和西域的联系,那么汉朝则必须先控制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兵两次深入河西走廊,迫使驻牧河西的匈奴浑邪王率众四万降汉。此后,”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汉朝因此稍得休息,史载”减北地以西戍卒之半,以宽天下徭役“。鉴于浑邪王迁徙内地后空出的广袤土地,汉朝遂从内地迁徙来大量民众,并迅速将内地的郡县制推行于河西,酒泉郡因此设立。公元前119年,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再次深入漠北反击匈奴,使”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廷“。此后十数年,匈奴再未入边寇乱,而汉朝”亦以马少,不复大出击匈奴矣“。利用这一段珍贵的时间,汉朝又在河西增置二郡,即在酒泉郡东部析置张掖郡、在其西部析置敦煌郡,并”徙民以实之“。由于河西走廊迫近戎狄,汉朝除了在该地设郡置县外,还设立了各种都尉。如既统兵又治民的属国都尉;只控扼险关要塞的阳关都尉、玉门关都尉、居延都尉、武威北部都尉、酒泉东、西、北三部都尉等;只负责当地屯田事务的敦煌郡宜禾都尉、张掖郡番和农都尉等。他们各司其责,”抚结雄杰,怀辑诸羌“、”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如此,河西走廊出现了”晏然富殖“的繁荣景象。

有感于汉朝在河西走廊的一系列大动作,匈奴遂于公元前101年将王庭向西移动,史载”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于是,已经平定西南夷和控制河湟谷地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81年,汉昭帝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各二郡置金城郡。公元前67年,汉宣王又分张掖郡东部置武威郡。自此,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在彻底控制河西走廊前,汉朝已经开始了对西域的有限经营。比较前期的零敲碎打,李广利攻灭大宛是汉朝经营西域的分水岭事件。也就是从此之后,汉朝才真正在西域树立了威信。史载”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实际上,攻灭大宛之战只是改善了汉朝人在西域的生存状况,并未抵消匈奴的优势地位。地当西域北道的车师等国依旧臣服匈奴,而当汉入西域咽喉要冲的楼兰古国也首鼠两端。为此,汉朝大臣桑弘羊和丞相、御史大夫联合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以东广开屯田,然后以此地为据点,进一步向西域发展。这一次,热衷开疆拓土的武帝却拒绝了,因为汉朝此时正面临着极其凶险的局势。首先,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汉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其次,汉朝因征战而加派的巨额赋税使农民不堪其重,纷纷揭竿而起。最后,汉朝大将诸如李陵、李广利等相继败降匈奴,也不得不迫使汉武帝重新布置国防。于是,汉朝暂时停止了经营西域,直到汉宣帝继位。

公元前72年,汉宣帝诏使田广明等五将军率16万骑分道并出,与乌孙联合夹击匈奴,匈奴惨败。接着,汉朝使者常惠又征发西域诸国5万军队攻击龟兹,进一步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截止到公元前60年,西汉已经彻底控制西域南道。随着汉朝经营西域的力度逐渐加强,匈奴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经济崩溃促成了匈奴内乱,其人口和牲畜再次遭受损失,这从另一方面致使匈奴进一步衰败。公元前60年,匈奴再一次爆发内乱,负责经营西域日逐王受到冲击,遂率众降汉,西汉旋即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自此,对匈奴政权起到最后支撑作用的经济来源被彻底切断,依附匈奴的附属部落相继叛离。三年后,匈奴再次爆发足以令匈奴灭亡大规模内乱,即五单于争立。史载”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十八九。“经此大乱,匈奴彻底衰败。虽然此后又有呼韩邪单于统一漠北,但那时的匈奴已经完全成了西汉的附庸国。至此,经过60多年的锐意经营,汉朝最终完成汉武帝的宏伟战略。


大福读史


河西走廊属于现在的甘肃省,在古代是一个水草丰茂,由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中亚的必经之地。东周春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戎占领,后来西戎覆灭,此地又被月氏人所占据。再后来月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建城,派了两个王在河西走廊驻扎。这也足以可见当时这块地区的重要性!

匈奴人占据河西走廊后,瞬间就发达了。因为河西走廊这块地,在当时确实是宝地。除了能够出产丰富的物产之外(相比于贫瘠的漠北草原),它的战略价值也极其重要。是什么战略价值呢?主要有三点:第一、可以对掐断汉朝和西域的沟通,使二者不能形成合力,威胁匈奴的霸权;第二、匈奴可以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而到达羌人的游牧地区,控制青藏高原;第三、匈奴占据的河套、河西地区对汉朝威胁很大,可以对关中地区实行夹攻。

可以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向西发展的生命线,现在也是!如果当年没有霍去病,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河西走廊了。而如果没有河西,中国就不会有新疆。这就好比辽宁的辽西走廊(锦州到山海关),如果这条走廊丢了,东北就拿不回来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河西走廊丢了,新疆也就拿不回来了。

汉武帝的通西域。这一凿空壮举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确保了西部战略安全,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往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开放的基因。从秦始皇开发南岭,一直到郑和七下西洋。但随后因缺乏海洋战略视野,更因缺乏对海外市场的战略经营能力,没有找到一个战略支点,导致了明中期以后的战略保守。


Sylar弈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最大的战略价值我个人觉得就是正式的从官方渠道与西域建立了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以前,西域各国与汉朝交往基本是少量的人员和货物流动,更多的仇视和敌对,从秦始皇建长城起,一直就是对西域各国十分戒备,双方接触基本都是战争状态。

而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一方面带去了大汉朝(中原地区)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又从官方渠道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外交联系,而且还通过张骞,与许多西域各国签订了外交条约,这就促使西域各国更加希望了解汉朝,也方便了人员与货物的的往来流通,西域各国人员敢于带领货物到汉朝来进行交易,汉朝人员也敢于去西域各国,有了通关文书可以畅行无阻,丝绸之路也是从此活跃起来的。


江湖影院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途中被俘后逃脱抵达大月氏,归途中再次被俘。公元前126年,张骞乘匈奴内乱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说了西域各国的情况,被封为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很有威望,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的西域各诸侯的信任。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联合了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把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技术传授给了他们,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汉武帝通西域的战略价值很大,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并且正式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使的西域各国不再追随匈奴攻击汉朝,使西域各国和匈奴之间出现裂痕,对汉朝打击匈奴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关8188


西域本来就是通的,民间一直有商人往来。绝不存在张骞“凿穿西域”后,西域突然和中原建立交流通道这回事,这些不过是文人出于想象杜撰出来的。

一些发源于中东的物种先秦就传来中国,就是这条商路一直存在的证据,如小麦,秦始皇的顾问团队里也有波斯人。

通西域的意义在于对抗匈奴,开辟了另一个战线,发展了一批附庸和盟友,对压制匈奴有重要作用。


加密货币百晓生


高瞻远瞩,内外通商,增强国力,远播华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冰峰2018018


扩展视线

开拓新路线

成就东西交流

新进新文化

促进东西方发展


安然淡如水


从汉朝本身的经济角度看,开通西域并无多少价值,甚至是赔本买卖,主要的意义在于抑制匈奴。匈奴后来在跟汉朝的对抗中从占上风到渐渐力不从心乃至溃败,跟西域诸国的后院起火关系极大。而这一切源于汉武帝的开通西域政策,成于勇士张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