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苦惱,看著周圍的同齡人有的儼然風生水起,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績,而你,卻依然原地踏步,這些年來沒有任何起色?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困惑,眼看著自己快要35歲了,卻依然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換句話說,似乎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

你焦慮,你惶恐,你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更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今天這篇文章,是結合了過往不計其數的諮詢案例做的一些總結和思考,希望能給到你全新的啟發和幫助。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一、

閱讀本文之前,不知你對“核心競爭力”是如何理解的?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很多人的諮詢訴求都是:找到自己擅長或天賦的領域,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他們看來,似乎是先要知道擅長或天賦領域,才有可能打造核心競爭力。

你腦海中對於其中的邏輯關係是不是也是抱有同樣的認知?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很多人認為的核心競爭力如上圖。

那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賦或優勢,再通過長期努力,慢慢就能形成核心競爭力了。

果真?

毋庸置疑,天賦的差距固然存在,並且這種差距在能力上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就好像一個直覺發達的人更喜歡或更傾向於創意類工作內容,對於事務型工作內容可能就會表現出“力不從心”的一面。

但是我發現,絕大多數人往往高估了天賦的作用!

有些人明明就不肯鑽研不肯用心,自然無法勝任事務型工作崗位,於是就會想當然認為,自己應該就是“直覺型”特質了,或者覺得自己成天東想西想,應該屬於“直覺型”特質,如此說來,自己就應該做創意類工作呀~

這真的是一種極為膚淺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對於核心競爭力的極大誤解。

對很多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普通人而言,職業是他們不可多得的獲得收入和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而對於職業能力表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會導致他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習慣但比較隱蔽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於是——

“如果我知道自己的天賦所在,就能知道自己的擅長所在,自然就可以打造核心競爭力了。”

但是對於自己擅長什麼,他們又一無所知。

按照這樣的神邏輯,一個人在不知道自己天賦的前提下,是否就應該就地等死,直到有高人點醒自己為止呢?!

這顯然是極為荒謬的!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二、

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如果我們把職場競爭力看作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必然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然而從我這邊的諮詢經驗來看,絕大多數的競爭力從主觀上分析,主要取決於:

自律性、興趣傾向、專注力、歸納與反思能力,等等。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如上圖。

你會發現,構成競爭力的主觀要素裡,除去“興趣傾向”可能和“天賦”有關之外,其他因素均和“天賦”沒有直接的關聯。

因此,把自己職場發展不順的根源歸結於“天賦”,更像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甚至有人會認為,連“努力也是一種天賦”,也真的讓人無語了。

1、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天賦”,其實是“偽天賦”;

事實上,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無數例諮詢案例來看,很多人以為的“天賦”,根本就是“偽天賦”。

我把很多人職場發展不順的原因歸結於兩點,一是做事習慣,二是思維模式。

這兩者的作用異常隱蔽,滲透在一個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天長日久,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天賦”的錯覺。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舉個例子說明。

來訪者Sophia(化名)三年前就感覺到新媒體未來的發展勢頭,於是毅然辭去了之前的體制內工作,南下來到一家新媒體公司,她覺得自己小時候作文寫得不錯,就理所當然認為,自己做個撰稿人應該沒有問題。

但三個月不到,Sophia就感覺自己有些吃不消了。

據她的說法,那時的她供職一家新媒體公司做內容創作,每天必須出一篇稿件,從題材的選取、觀點的提煉、語言的組織甚至標題都要自己操刀,往往忙到夜裡一兩點,才勉強把一篇文章寫出來。

三個月下來,Sophia對於新媒體內容寫作的感受就是“壓力大、節奏快、沒日沒夜”,本來她還想做好撰稿人再做個自己的公眾號,結果後來,現實徹底給她澆了盆涼水。

按理說,Sophia上學那會兒的作文還不錯,否則她不會想到轉行新媒體內容創作這個領域,但問題是,到底是什麼讓她在內容創作領域信心全無?

真的是因為她沒有天賦嗎?

在我看來,就是兩樣東西,做事習慣和思維模式。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2、被人忽略的習慣,到底有多重要?

一個做事習慣差的人由於在童年時代缺乏必要的管教,“堅持一件事獲得深層樂趣”的體驗幾乎沒有,更多的是“放棄正在做的事情追求感官刺激”的經驗更多,久而久之,這個人的神經突觸的建立會讓TA習慣於從高刺激的事物中獲得快感,很難適應過程中的繁瑣和枯燥;

而一個做事習慣好的人可能在童年時代受到的管教更好一些,從小就適應了做事過程中的繁瑣和枯燥,例如在從事跳舞、繪畫、彈琴甚至學習的過程中,漸漸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習慣於堅持下去,而隨之而來的好成績和外界認可進一步強化和激勵了這種適應枯燥的習慣。

於是,習慣不同的人在應對同樣的事務中展現的特點以及獲得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前者在低刺激事務或環境中往往容易走神,花了很長時間不斷地走神、拉回、走神、拉回......以至於做事效率低下,別人一兩個小時就能搞定的事情,在這些人這裡往往耗上一整天;

後者更傾向於專注,集中所有注意力完成這件事情,一兩個小時後就能給出滿意的結果。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而這兩種人在做事方面的感受和體驗更是千差萬別:

同樣的工作,刺激閾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辦公環境中,其注意力容易四處飄散,總會情不自禁地尋找新鮮的刺激,甚至出現“神遊”的狀況;而刺激閾值低的後者,則更容易適應低刺激的工作內容和環境,很快就能進入狀態。

經過這番分析,Sophia不得不承認,她所謂的“作文成績好”也只是初中之前偶爾的愉快回憶,多數時光裡,她做任何事情都無法堅持,包括在之前的新媒體公司,可能早上就已經想到了素材和標題,但就是遲遲不肯動手開寫,反而被網上各種信息所吸引,導致臨下班前才發現文章沒有寫,這才警覺起來著手寫文章,這才是她“加班到夜裡一兩點”的背後原因。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3、被很多人誤解的“天賦”,背後恰恰是習慣的力量;

同樣的道理,一個做事習慣好的人在每次行動之後會獲得不錯的效果,不論物質還是精神上都會獲得正向反饋;而一個做事習慣差的人在每次行動之後獲得的結果總是差強人意,他們體會到的更是中途開小差的快感,所以做事容易拖延且效率低下。

在工作難度或強度加強的前提下,好習慣的人更傾向於尋求積極的解決方法將問題一網打盡,獲得勝利的喜悅;壞習慣的人則打算一直拖到最後一刻,然後繼續開起小差......

結果呢?

習慣差的人不僅工作的時間多半都浪費了,下班後因為未完成的工作,還要用加倍的時間去完成工作,這個時候,當事人就會有非常強烈的“時間損失感”,越來越覺得做事吃力,於是質疑是不是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天賦?

而習慣好的人在工作時間內就基本解決了所有工作,同時節省出額外的時間用來進一步學習和鑽研業務,隨著處理問題的熟練程度逐漸增強,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更能調動過去的積累,讓事情得以迅速完美地解決。

後者往往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哇,這個人做事真的毫不費力啊,果然有天賦的就是不一樣!”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任何低刺激的事情,學習也好工作也罷,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是時間和事務的單純累加,其實不是,這種成長速度更自帶一種“加速度”:

越是能夠做好工作的人,就越適應工作,越能抵抗住外在的高刺激誘惑,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神經元對於低刺激事物的突觸,漸漸就適應了這個過程,下次依然會選擇低刺激的事情,並且不會覺得多麼枯燥和痛苦;而隨著量變的累積,最終到達了“質變”的臨界點,這個人的成長則會呈現出驚人的爆發狀態,獲得讓人豔羨的成績。

三、

再說思維模式。

說到底這更是一種習慣,簡言之就是歸因的習慣。

在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時,你是如何歸因的?

是傾向於把所有問題都指向外部環境或他人,還是從自身開始反思,從而進行方法或策略上的優化或改進?

這種思維習慣下,呈現出來的職場發展之路更是截然不同。

以新媒體內容寫作為例。

在Sophia的思維習慣裡,由於小時候缺乏良好習慣的培養和建立,在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時,她往往會對事情進行“外歸因”:即,眼前的痛苦也好問題也罷,都是外部環境或工作造成的,在遇到困難或障礙的時候,她會本能地想要逃離。

在這樣的思維習慣下,她覺得這份工作一分鐘也做不下去了,於是冒然離職,離職後又再次陷入更深的迷茫。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而一個具備良好思維習慣的人會怎樣做呢?

這些年裡,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寫作者同行們,他們也會遇到寫作的瓶頸,但不同的是,他們會提醒自己,痛苦是因為你的能力出了問題,這個時候,最要不得的是臨陣脫逃,最應該做的是反思和總結,然後迎難而上。

背後的真相是,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直線成長的,而是呈現“螺旋式成長”狀態。

所謂“螺旋式成長”,是指每一個階段都有低谷有高潮,前一段的低谷往往預示著下一階段的高潮。

拿寫作能力來說,擁有良好思考習慣的人通過增加閱讀量、不斷學習其他人優秀文章等方法,讓自己儘快度過這一“低谷期”,從而迎來下一階段的、新的成長。

而這種體驗本身,不就是“興趣”的重要來源嗎?

這裡又隱藏著一個更為重要的真相,那就是,每個行業的高手,都懂得讓各種無聊的工作變得有趣。

因此,所謂興趣,從習慣的角度而言更是後天形成的,而非天生就有的。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行文至此,我想說——

比起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一個人從思維到行為的習慣固化;

而一個又一個不易察覺的壞習慣,更是給當事人豎起了一道道堅固的、無形的高牆;

在35歲來臨之前,這些習慣滲透到了你我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並且殘酷地分隔出了每個人競爭力的強弱有序,直至無法跨越。

以上。

35歲前擁有職場核心競爭力的人,靠的不是天賦和努力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