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電池競賽,美國輸給中國,還要再敗給歐洲

眾所周知,在電動汽車、尤其是汽車電池領域,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競爭中領先其他對手。但我們今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歐洲正在“電池競賽”中逐漸擊敗美國——其中藉助了中國的幫助。今天我們與讀者分享這樣的思考。


電動汽車的發展如火如荼,電池成本的下降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鋰電池今天的生產成本比2010年減少了1/5。更有專家預測,在未來5年,擁有一輛電動汽車所要付出的總成本——即前期成本加上終身燃料消耗——要遠比擁有一輛燃油車低。


電池競賽,美國輸給中國,還要再敗給歐洲


所以,電動汽車的競賽,說到底是汽車電池的競賽。在這方面,由於有中國的“一點點”幫助,歐洲正走在擊敗美國的軌道上。


根據目前市場上已公佈的投資統計與分析,到2023年,歐洲將擁有比美國更多的鋰電池產能。歐洲目前的鋰電池產能是18吉瓦時,相當於30萬輛全電動汽車的生產能力,4年後產能將提升至198吉瓦時。


這幾個數字如何理解?要知道,美國特斯拉作為全球電動車領域的領頭羊,據稱他們充電站網絡每月所充電量達到72吉瓦時(一度電為一千瓦時,72吉瓦時等於7200萬度電),這個規模可以讓美國整個夏威夷州維持3天,相當於歐洲愛爾蘭全國一天的用電量。


但根據市場評估,外界認為美國到2023年的電池產能僅能達到130吉瓦時

,屆時將被歐洲趕超。而中國呢?沒人可以超越,中國4年後的電池產能預計為800吉瓦時。


電池競賽,美國輸給中國,還要再敗給歐洲


(圖片來源:independent.co.uk)


在21世紀初,美國引領全球電動汽車的生產和銷售,這裡面特斯拉和通用汽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根據前面的結論,也就是說,10來年間,美國把領頭羊的交椅讓位給中國,還會很快被歐洲痛打落水狗般地擊敗。這10來年,都發生了什麼?


中國的領先更好理解。為了對抗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也為了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中國決定在電動汽車和鋰電池領域默默發力。從2009年到2018年,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補貼,對這個產業投入了600億美元,如今投入換來的產出是——每年生產銷售超過100萬輛電動汽車。這個數據,早在2015年就實現了對美國的超越,如今還在不斷拉開與美國的距離。


歐洲電動汽車的發展故事就要曲折得多。21世紀前10年,歐洲的汽車製造商更願意輕鬆愉悅地坐在臺下,看著臺上的電動車秀談笑風生。美國1990年代電動汽車發展暴露了諸多問題(比如安全性),讓歐洲人更有理由拒絕這個趨勢。過於安逸,既得利益者不敢拿自己動刀,歐洲傳統燃油汽車工業的全球霸主地位(尤其是德國)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反噬。


2015年一切開始改變。那年9月,大眾汽車被發現使用作弊軟件偽造尾氣排放數據,史稱“尾氣門”。同年12月,全球195個國家聚首巴黎,簽訂了第一個全球氣候協議,要求每個經濟體對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削減。一向標榜自己普世價值觀的歐洲,這才恍然大悟——終於要靠電動汽車,來創造一個更加潔淨的未來。


電池競賽,美國輸給中國,還要再敗給歐洲


(圖片來源:thedriven.io)


過去兩年來,大眾在電動領域投資900億美元。雷諾和菲亞特集團也各投資100億美元。德國、法國、英國、瑞典、挪威、波蘭、匈牙利等政府,都先後宣佈履行氣候協定的減排目標。這些改變,為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環境做了鋪墊。


中國方面,近些年燃油汽車市場增速放緩,讓電池生產商開始思考出路。於是我們聽到了新聞,世界排名第一的鋰電子供應商寧德時代在德國投資建廠,預計產能達到100吉瓦時,成為到目前為止該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其他中國電池製造商比亞迪、天津力神、孚能科技紛紛宣佈投資計劃,將競爭的戰場從中國本土搬到了歐洲。


從2017年起,美國政府在特朗普的帶領下,對電動汽車產業的支持寥寥無幾。他們對馬斯克的特斯拉依賴越來越嚴重。不支持就算了,特朗普還試圖推翻燃油效率標準,重走回頭路(正如他們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已經遭到了本國汽車行業的反對。


美國與中國的持續貿易戰,實際上一直在關閉中國電池巨頭投資美國的大門。如此一來,美國將21世紀至關重要的技術產業優勢拱手相讓,就更好理解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